烏賊魚說
海之魚,有烏賊其名者,呴水,而水鳥戲于岸間(1)。懼物之窺己也(2),則呴水以自蔽(3),海鳥視之而疑,知其魚而攫之(4)。
嗚呼!徒知自蔽以求全,不知來跡以杜疑(5),為窺者之所窺(6),哀哉!
———(宋)蘇軾《柳河?xùn)|集附錄二說》(7)
注釋:
(1)呴(xū):吐口水、吐沫。水鳥:海鷗。(2)窺:在隱蔽處察看。己:指烏賊。(3)呴水:這里指吐出墨水。自蔽:自我遮蔽。此句意謂:就吐出了墨水自我隱蔽。(4)攫:捉住。(5)杜:斷絕、堵塞?!巴街倍湟庵^:光知道隱蔽自己以求安全,卻沒有想到消滅了痕跡才能杜絕猜疑。(6)窺者:指海鳥。之所窺:所發(fā)現(xiàn)。(7)蘇軾讀柳宗元《三戒》后,寫了《二說》。此文見于《柳河?xùn)|集附錄》卷下《又讀柳子厚三戒》。
墨魚自蔽(8)
海有蟲,拳然而生者(9),謂之墨魚。其腹有墨,游于水,則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跡墨而漁之(10)。噫!彼所自蔽者,廼所以自禍也歟(11)?人有恃智,亦足以鑒(12)。
———(宋)林昉《田間書雜言》(13)
注釋:
(8)墨魚:即墨斗魚,或稱“烏賊”,腹內(nèi)有墨囊,其中有黑色的汁液。蔽:掩蔽。(9)拳然:屈曲不伸展的樣子。(10)跡:蹤跡,這里作動詞,是跟蹤的意思。漁:捕魚。(11)廼:同“乃”,卻是。自禍:自己招來禍災(zāi)。歟:表示疑問和感嘆的文言虛詞。(12)這兩句意謂:那些憑借耍個人小聰明的人,也足可以用此作為借鑒。(13)《田間書》是一部雜著。林昉,安旦翁,號石田。
簡說:
這兩則短文均為宋代寓言故事,都是描寫墨魚“所自蔽者,廼所以自禍也”。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在一定條件下,好事往往能夠轉(zhuǎn)化為壞事,“欲蓋”往往就“彌彰”。這兩則寓言可謂同曲同工,包含著樸素辯證法的因素。作者都是借烏賊(墨魚)“自蔽”卻因此“自斃”的結(jié)局,告誡人們:有聰明智慧,原本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一味憑借個人才智,處處耍弄小聰明來炫耀自己、賣弄自己,只會弄巧成拙,反害了自己。更為甚者,還可能落得“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可悲下場,最終招來滅頂之災(zāi)。
(四川 敖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