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復見黃河清。
積石導流趨大海,崆峒侍劍上云霄。
以上兩副對聯(lián)是晚清陜甘總督左宗棠在收復新疆前,駐節(jié)甘肅蘭州時題寫的。立意高遠,胸襟開闊,氣勢恢宏,是寫景抒志自喻襟懷的佳聯(lián),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在中國多種傳統(tǒng)文學形式中,聯(lián)語可說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文體,聯(lián)語“片辭數(shù)語,著墨無多”,但“作者之才情寓焉,器局寓焉,學識襟抱,亦莫不寓焉”??此莆淖钟螒?,實則不知包容了多少學養(yǎng)和才情,許多優(yōu)秀聯(lián)語,往往成為生活內容的別致概括,使人在簡煉的文字之外,有意味深長的發(fā)現(xiàn)和感慨。清代是聯(lián)語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聯(lián)語成了當時多種文學形式中普及面最廣的一種。許多志士仁人、先哲前賢都與對聯(lián)結下了不解之緣,聯(lián)語在他們那兒得到了應對自如,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自清咸豐十一年(1861)始先后任浙江巡撫、陜甘總督、兩江總督等職。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收復新疆,維護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清同治四年(1865)。受英國支持的中亞西弧浩罕國的軍官阿古柏趁新疆回民起義之機侵入新疆,陸續(xù)占領了天山南北的大部分地區(qū)。后來,他悍然宣布建立“哲德沙爾汗國”,并同俄、英簽訂條約,妄圖與之共同分裂中國領土。要不要從侵略者鐵蹄下收復新疆這塊寶地?直隸總督李鴻章認為“中國目前力量實不能兼顧西域,師老財匱,尤慮別生他變……況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主張把新疆白白送給外國侵略者。這時任陜甘總督的左宗棠則力排眾議,堅決主張驅逐侵略者,收復新疆。他在光緒元年(1875)受命督辦新疆軍務。次年,左宗棠進駐肅州(今酒泉),收復新疆的戰(zhàn)斗開始了。由于各族人民大力支持,他統(tǒng)率的軍隊所向披靡,大敗阿古柏。于1877年攻克達坂城,收復吐魯番,粉碎了英、俄對中國西北的侵略陰謀。1879年,甘肅布政使楊昌浚賦詩謳歌左宗棠收復和開發(fā)新疆的卓越功績: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首詩先傳誦于軍營,據(jù)說“文襄公掀髯大樂”,后又傳遍全國,成為近代傳誦較廣的詩篇之一。
左宗棠出身于書香門弟,又非常好學,文學修養(yǎng)很高。他在戎馬倥傯間,寫下了百余副聯(lián)語,許多都成了傳世名句。由于左宗棠任陜甘總督時間較長,他一生最輝煌的事業(yè)就是收復新疆,因而在西北期間題撰的聯(lián)語也較多。有人曾說過:要想研究一個人物,研究他的公牘,不如研究他的家書,研究他的家書,還不如研究他的聯(lián)語。因為聯(lián)語可以極大限度地容納作者的思想、志趣和智慧,也是流露作者真性情最可靠之所在。從左宗棠的聯(lián)語中,憂國憂民之情懷,高遠恢宏之抱負,高潔脫俗之志趣,堅毅不拔之精神,開闊豪邁之胸襟,優(yōu)雅質樸之文采,無不躍然紙上。
(一)
左宗堂索有大志,抱負甚高,有強烈的事業(yè)心,還在讀書時,就書寫了一副對聯(lián),并在23歲結婚時,題寫在新房里,這就是: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這是對自己的勉勵,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他針對當時的內憂外患,強調“立志以定其本,居正以持其志”,要做一個“心憂天下”的有志者。并與思慕甚切的三國蜀相諸葛亮等志士仁人神交,期望自己能成為經世濟民的有用之才。他在駐節(jié)甘肅平涼時,寫了這樣一副對聯(lián):
不見古人真恨晚;力當事時莫辭難。
表達了自己不畏艱難,收復新疆的決心。
民國時,甘肅省府后花園曾有左宗棠所題一聯(lián):
不要使百姓有菜色;必先以天下為己憂。
他在給人寫對聯(lián)時,也有選定的詞句: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他還曾撰寫過這樣一些對聯(lián):發(fā)上等愿,享下等福;從高處走,向寬處行。之九萬里而南北;以八千歲為春秋。這些聯(lián)語中表達了左宗棠憂國憂民的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憂國憂民情懷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左宗堂身上體現(xiàn)和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慷慨的舍己為公之心,自覺的社會責任感,痛切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變革信念。在平定西北。收復新疆后,左宗棠躊躇滿志,曾有過“左亮或可勝于右亮”之語??梢哉f,在中國有史以來的邊疆問題上,左宗棠是千古第一人。
書生本色,曾是曾國藩選人的標準,就是“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不大言”。因為大言不慚的是政客,架子十足的是官僚,唯利是圖的是污吏。唯有書生本色,才能合乎上項的標準。左宗棠一向保持有書生本色,他嚴以自律,又勤儉力行。他在蘭州,曾題寫一聯(lián):
唯用法律自繩已;先惠高文謝起予。
他還寫過一聯(lián):
勤以補拙,儉以養(yǎng)性;和神當春,清節(jié)為秋。
左宗棠平時生活很儉樸。他曾寫過一個中堂:布衣暖,茱根香,詩書滋味長。
左宗棠在蘭州時,組織動員民眾開鑿了一個飲和池。飲和池在當時起著濾清濁水,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蘭州的老百姓都希望能喝上飲和池的水。他題飲和池的對聯(lián)是:
空潭瀉春,若其天放;明漪絕底,飲之太和。
他在任陜甘總督時,常常親自灌園種菜。還曾把總督衙門后花園開放數(shù)月,供百姓游覽。民國時甘肅省府還懸有左宗棠所題的聯(lián)語:一幅是:八月船橫天上水;連畦菜長故園春。另一幅是:五風十雨歲其有;一莖數(shù)穗國之祥。
從這幾副聯(lián)語中,足見他嚴以自律,艱苦樸素又隨時隨地關心民瘼的書生本色。
(二)
在平定西北,收復新疆失地的戰(zhàn)斗中,左部不少將士戰(zhàn)死沙場。為了紀念他們,左宗棠在西北許多地方修建了昭忠祠,并親自題聯(lián),頗有特色。
在新疆修建昭忠祠并題一聯(lián):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上聯(lián)集自崔顥《黃鶴樓》詩:“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下聯(lián)集自王翰《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左氏將這兩句巧加集合,上句訴“悲”,下旬寫“壯”,在對死難將士深情憑吊之同時,又對他們視死如歸、報效祖國的精神予以贊頌。
左宗棠未到過西寧,但他為西寧昭忠祠題寫了一幅楹聯(lián)(西寧昭忠祠曾建在西寧市城中區(qū)觀門街小學處,現(xiàn)已毀):
黃河東注,湟水南來,任濁浪縱橫百折終須趨巨海;
胡茄勿悲,羌笛休怨,認靈旖恍忽千載猶聞頌大昭。
他在甘肅會寧縣修建昭忠祠并題寫一聯(lián):
百戰(zhàn)樹勛名,躍馬橫戈,豺虎叢中爭效命;
千秋懷忠義,刑牲擊鼓,麒麟冢畔輿招魂。
在蘭州修建忠義祠,題有:
生而為英,死而為靈,同是兩朝正氣;
忠以殉君,義以殉友,允稱一代完人。
在陜西湖廣會館,他曾題了這樣一聯(lián):
百二關河十年征戍;八千子弟九塞名聲。
這些聯(lián)語一方面表達了“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的艱辛,一方面又表達了“忠義薄云天”的精神,以此來慰忠魂于地下。左宗棠認為,忠義之氣,就是天地間的正氣。
他題蘭州忠院戲臺的聯(lián)語是:
都想要拜相封候,卻也不難,這里有現(xiàn)成榜樣:
最好是忠臣孝子,看來容易,問他作幾許功夫。
這是他勸人向善之作,雖然有些幽默,但是措辭通俗,用意深長,平易順和,寓意深刻,發(fā)人深省。上聯(lián)說要成就一番事業(yè),舞臺上演出看來容易,實際上并不那么順手得來;下聯(lián)是說,經過艱苦奮斗,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有成功成名的可能。
(三)
左宗棠有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才情甚高,非常喜歡接近大自然,從他給一些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所題的聯(lián)語中,表現(xiàn)了他的志趣才情和修養(yǎng)。
積石導流趨大海;崆峒倚劍上云霄。
這是左宗棠題蘭州拂云樓的楹聯(lián),并題“大河前橫”四字橫額。從蘭州拂云樓上可遠眺群山,近俯黃河?!胺e石”、“崆峒”均甘肅名山。積石山在蘭州以西,山脈橫跨甘青兩省。崆峒山在蘭州以東之平涼,屬道教名山,山勢險峻。聯(lián)語中“導流”比喻黃河繞積石山脈從西咆哮奔騰而來,以“倚劍”形容崆峒山高聳陡峭。這副聯(lián)語隱含“流水雖巨,但大海更闊;山巒雖高,但天空更廣”之意,以海闊天高自喻胸襟,豪邁磅礴,難能可貴。
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復見黃河清。
這是左宗棠題于蘭州澄清閣的。世人常以黃河難清比喻難辦之事,但是左宗堂居然說“復見黃河清”,表達了他收復新疆的決心和氣魄。
左宗棠在甘肅酒泉,曾題數(shù)聯(lián),題酒泉勵清樓的有:地有百區(qū)皆近水,室無一石不當山。題酒泉亭的有:甘或如醴,淡或為水;無即學佛,有即學仙。其中最著名的一副是為酒泉亭而撰:
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取醉翁之忠.以名吾事。
三國時曹操禁酒甚嚴,對人諱說“酒”字,稱清酒為“圣人”,濁酒為“賢人”。尚書郎徐邈私飲沉醉,對人稱“中圣人”,猶言“中酒”。上聯(lián)借“中圣人”代指醉酒,并以比喻水清澈。下聯(lián)化用歐陽修《醉翁亭記》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間也”的名句,說明取名“酒泉亭”也“在于山水之間”,即有像美酒一樣清醇的甘泉。讀此聯(lián),給人以酒泉之泉為酒般濃香飄溢的美感。
左宗棠還為西寧風神廟題過一聯(lián)(西寧風神廟曾修在西寧小峽,旁有風神洞):
律協(xié)靜條鳴,試看豹駕螭驂,作雨成霖,都承清景;
化行知草偃,聽罷胡茄蕪笛,阜財解慍,更譜虞琴。
傳說風神懷抱琵琶作彈奏狀,象征“風調雨順”?!奥蓞f(xié)”指音樂節(jié)奏和諧,舊以音律指好的氣候和年景。上聯(lián)由節(jié)奏和諧的美妙音樂展開想象,幻化出古代傳說中“豹駕螭驂”神游天國并喜降甘霖的感人情景,將此歸于當時國泰民安?!盎兄葙取币圆萦鲲L倒伏喻百姓受教化?!案坟斀鈶C”,相傳虞舜所奏琴曲《南風》而得,即使財源豐厚,怨惱消除。下聯(lián)進一步展現(xiàn)大自然的和諧和對天下大事、物阜財豐、百姓安定的美好祝福。聯(lián)語以宏偉瑰麗的想象,精彩飛動的語言,把神話中的事物與自然景物點化作奇異的藝術形象,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左宗棠曾在西湖冷泉亭題過一聯(lián),更可以看出他的藝術想象力和胸襟。
西湖飛來峰的冷泉亭,是西湖的名勝。所以亭子里所懸的那副楹聯(lián),一向為游人所注意,再三修正。相傳原來是“泉自冷時冷起;峰自何處飛來?!焙髞碛腥烁臑椋骸安勺岳鋾r冷起;峰從飛處飛來”。這比前有趣多了。后來又有人不滿意,更改為“泉自有時冷起,峰自天外飛來”,自以為比較高明多了。這些先生雖各有意境,但都不免是咬文嚼字爭雞蟲之得失的。左宗棠卻與眾不同,他用了“源頭”和“天然”四個字,已經是大有不同,而且又在每句上又加上了四個字。即為:在山本清,泉自源頭冷起;入世皆幻,峰從天外飛來。
自然是命意高運,振聾醒聵,不得不令人嘆為觀止了。
左宗棠關于寫景抒情的聯(lián)語還寫過很多,如:
風草月松緣庭倚合;日華云實傍沼星羅。
正欲清談逢客至;剛思小飲報花開。
小詩屢欲書窗紙;新月邀將入酒杯。
面山背水觀花玩鳥;幕天席地友月侍風。
甘露醴泉合德為潤;紫芝朱草生長以時。
春能蘊精為相識;風入襟懷只自知。
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四)
左宗棠本是一位好學尚文的儒將,非常好學,喜愛書籍。他曾寫過這樣一聯(lián):五香佛海真天地;百尺書城半侍天。可以看出他讀書的理想境界。他還寫過一聯(lián):讀書不放一字過;至理真能萬事忘。它讀書不像當時多數(shù)文人被八股文所籠,而是非常注意讀一些經世致用的實學。他在任陜甘總督期間,很重視西北的教育事業(yè)。他積極興辦書院,興辦義學,刊發(fā)書籍。他一再修葺并大加擴充蘭州書院,還親自批閱院生試卷。在左宗棠提倡鼓勵之下,甘肅各地(包括今青海、寧夏)添設了三十余家書院。在平涼設義學一處,試辦成功后,遂令各地興辦義學,當時義學竟達180余處之多。他在西安設立關安書局,收復新疆后,又在迪化開設書局。書局刊書的費用,都由他個人廉俸項下?lián)芨?。左宗棠還在蘭州設立貢院。貢院是清代舉行鄉(xiāng)試、會試的場所,之前,甘肅還沒有貢院。這些舉措都為培養(yǎng)人才開發(fā)西北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他為蘭州貢院所題的楹聯(lián)是:
共賞萬余卷奇文,遠擷紫芝,近搴朱草;
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
由于左宗棠好學尚文,所以他為各地書院題聯(lián)頗多。左宗棠晚年督辦福建軍務時,在福州創(chuàng)辦正誼書院,并題一聯(lián):
膏眼高歌,異日應多天下士;華陰回首,當年共讀古人書。
杜甫《短歌行》:“仲宣樓頭青色深,青眼高歌望君子”。上聯(lián)用杜甫詩意,指出書院定會培養(yǎng)出許多情懷高潔、濟世安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杰出人才。下聯(lián)以西岳華山代指左氏當年任陜甘總督的生活,用“回首”二字自敘生平往事,寓含自己前程得來是與“當年共讀古人書”分不開,借以勸勉書院學生相互切磋,“共讀”則“相起明也”。
他在福建創(chuàng)辦漳州芝山書院,并題一聯(lián):
經始問何年,果然逃墨歸儒,天使梵王納士;
籌邊曾此地,大好修文偃武,我從漳海班師。
自漢武帝“罷黜自家,獨尊儒術”以來,讀書人“逃墨(家)歸儒”者甚多。上聯(lián)意為:不要探究書院建于何年,反正現(xiàn)已重新修好,為儒生提供了良好學習條件,正好上天有意讓梵王接納士子為自己的信徒。下聯(lián)說當年我曾在這里籌劃過軍務之急,如今戰(zhàn)事平息,可實現(xiàn)修明文教、培育英才的政治理想了。聯(lián)語因事言志,既切合書院這一特定形象,又抒發(fā)了修文偃武“納士”的理想。再有上下聯(lián)起首都屬倒裝句,又增添了繁復變化,搖曳多姿的藝術特色。在湖南衡陽書院,左氏題有:
江貫九流。匯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賢學業(yè)名山。
上聯(lián)以“江”與“貫”的呼應,渲染書院學派眾多、人才濟濟,同時具有學術交流、百家爭鳴的良好氣氛。下聯(lián)點明了書院與秀美的山川交相輝映,以及人杰地靈的地方特色,極富自豪感。作者以洗練之文、豪邁之語概括了書院人文薈萃、盛極一時的歷史風貌。
在江蘇江陰南菁書院左氏題有:繹志多忘嗟老大:讀書有時且從容。意為:經常忘掉自己所立志向的人,必將老大無成,后悔莫及。讀書應當細細加以琢磨,必能賞出無窮的興味,且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此聯(lián)將自己的深切體會融于聯(lián)內,頗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五)
左宗棠雖然才學出眾,能力非凡,但他科場失意,人生坎坷,入仕出頭之路,竟在40歲之后。他15歲參加湘陽縣試,名列第一。次年應長沙府試,取中第二名。21歲(道光12歲)以監(jiān)生身份參加湖南鄉(xiāng)試,中第18名。但之后六年,三次赴京會試,均未考中。26歲(道光17年)時他應湖南巡撫吳榮光的邀請,來到醴陵淥江書院任山長,主持教學。所以談到左宗棠是怎樣出頭的,也是宦海中的一段佳話,還可以說是由左宗棠的一副聯(lián)語引起的。當時在朝廷炙手可熱的兩江總督陶樹回鄉(xiāng)省親,途經醴陵。醴陵知縣自然是要竭盡全力招待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于是乎就請左宗棠代擬了一副門聯(lián)貼在行館的門柱上,這副對聯(lián)是:
春殿語從容,甘載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這副對聯(lián)中說的“印心石”,是陶樹年輕時隨父讀書的“印心石屋”,位于他家鄉(xiāng)小淹石門潭邊。潭中有一塊石頭,矗立在巨流之中,形狀像一塊印章。陶家書房便起名“印心石屋”。有一次,道光皇帝召見陶樹時,聽他談起幼年讀書的事情,皇帝一時心血來潮,就提起筆來為陶樹題寫了“印心石屋”的匾,這是陶樹一生引以為榮的事情。這副對聯(lián),即道出了陶樹一生最值得引以自豪之事,又表達了故鄉(xiāng)人對陶樹的景仰和歡迎。陶樹一見,怦然心動,非常高興,便提出把作者請來相見。這一見不要緊,彼此都有相見恨晚之感。陶樹決定推遲歸期,與素味平生的左宗棠徹夜長談,共議時政,十分投機。一年后左宗棠第三次入京會試落弟回來,也特地繞道南京去見陶樹,又在一起盤桓了好幾天。陶樹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與一個落魄的窮舉人結下了兒女姻親,將年僅五歲的惟一兒子,許給左宗棠為婿,表明他對左宗棠才學與人品的器重。陶樹一年后去世。民族英雄林則徐,是陶樹賞拔的。幾年之后,林則徐避宦從云南回福州老家養(yǎng)病,路經長沙,指名特約左宗棠在湘江船上一見,林則徐也極口稱他是非常之才,這時的左宗棠已37歲了。據(jù)說臨別時,林則徐還將他在道光22年遣戌伊犁途中寫給家人的一首詩《赴戌登程口占家人》中的兩句書贈左宗棠: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
意為如果對國家有利,可以以性命相許。決不能見禍就逃,見好就搶。表現(xiàn)了作者一心為國的高尚情懷。左宗棠將這對聯(lián)當作自己的座右銘,時時激勵自己。這副對聯(lián)后來成了傳世名言,原上海市委書記汪道涵就將此聯(lián)書贈江澤民同志。溫家寶同志在就任總理時,也以此聯(lián)表示自己的心胸。林則徐回福建后,就向咸豐皇帝一再推薦左宗棠為“絕世奇才”、“非凡之才”,于是左宗棠的名字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所以說左宗棠先是受了陶樹的知遇,后又受了林則徐的賞識,當然后來又受了胡林翼、曾國藩的提攜,但是他出頭的那一天,還不能不說是陶樹賞愛他那副對聯(lián)的那一天。
左宗棠自負甚高,生性傲岸,瞧不起平庸之人。在當時他最景仰的人物是林則徐和陶樹。林則徐死后,左宗棠挽以一聯(lián):
附公者不皆君子,問公者必是小人,憂國如家,二百余年遺直在;
廟堂侍之為長城,草野長之若時雨,出師未捷,八千里路勛大星。
上聯(lián)一針見血地指出:“附公者不皆君子,間公者必是小人,”盛贊其“憂國如家”的崇高品德,正是清王朝建國二百年來所倡導的直道而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下聯(lián)說朝廷倚林則徐為重臣支柱,百姓更視他為及時甘雨,可惜出師未捷,征程中竟半途病故。聯(lián)語代用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和岳飛“八千里路云和月”詩詞名句,并以諸葛亮“星沉”喻林則徐逝世,表達了作者將林則徐視為諸葛亮式的理想人物來頌贊和悼念。聯(lián)語從國事民心入手,上下二百年,縱橫八千里,曲折跌宕,意蘊深沉,尤為感人。
左宗棠甚至以陶樹、林則徐的繼承者自居。他特為陶樹合建一祠堂,并題寫對聯(lián):
三昊頌遺愛,鯨浪初平,治水行鹽,如公皆不朽;
卅載接音塵,鴻泥儡踏,湘間邗上,今我重復來。
這里再說幾則有關左宗棠聯(lián)語的逸聞趣事。
相傳左宗棠幼時到學堂讀書,因年紀太小,個又低,每天都由他父親背著去送。這天老師見了,便即興開玩笑說出:“以父為馬”。左宗棠從父親背上跳下,對以“望子成龍”??此破揭?,但用得恰到好處,又不同凡響,頓時引來滿堂喝彩。
曾國藩因左宗棠常與自己政見不同,于是便有了惱意。特精心出了一聯(lián)差人送給左宗棠:“季子敢言高,與吾意見偏相左”。出句對左宗棠進行指名道姓的指責。左宗棠針鋒相對報以下聯(lián):“藩臣徒誤國,問伊經濟有何曾”?!敖洕敝附浘]濟世之才。對句嵌曾國藩姓名,視他身為朝廷重臣,卻沒有政治遠見,只知屈膝媚外,真是誤國誤民啊!
左宗棠個性特強,他當權后,也決不像曾國藩那種地位愈高愈裝作謙謹?shù)臉幼印O鄠髯笫像v節(jié)蘭州時,有一秀才手持八行薦書來見他,見面之后,口口稱他為兄弟。他已身膺憲命,區(qū)區(qū)一個秀才,竟敢對他稱兄道弟,大不以為然,氣憤之下。就出了一個上聯(lián)讓秀才對:“統(tǒng)十萬大兵,掛三尺印,小子何敢稱兄弟”,秀才居然應聲即道:“持八行薦書,行千里路,布衣亦可傲王侯”。左氏遂將其納為幕僚,這也算是左氏的一段趣事吧。
在當今反對分裂主義,維護和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之際,閱讀左宗棠的聯(lián)語,更使我們緬懷這位在殖民主義列強鯨吞我國領土,侵擾我邊陲的危難關頭,以民族利益為重,保土衛(wèi)疆,伸我國威的杰出,的愛國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