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70年代初期光盤存儲技術作為磁帶機的替代品研制成功,短短20年間,以CD和DVD為標準的盤片已經替代了卡帶和錄像帶成為音樂和電影的新載體。光盤存儲技術在80年代步入商業(yè)使用時曾經一再夸耀自己的優(yōu)點,數字技術與長效的保存時間成為了光盤存儲技術迅速走紅的原因?!霸谄胀ㄏM者記憶中光盤介質的CD和DVD是可以作為一勞永逸的收藏品的。但是經過20余年時間的檢驗,一勞永逸的收藏品成為了泡影?!蓖旭R斯·弗萊爾說道。
日本在1970年舉行大阪萬國博覽會時,曾經在大阪城公園的角落埋藏了兩個“時空膠囊”,其中放置了當時采集的兩千多種物品,不僅僅有植物種子和布匹材料,甚至放入了松下牌的電視機和鐵鍋。當年的負責人之一發(fā)酵研究所的賀京淳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這個‘時空膠囊’計劃就是希望看看這些物品在100年的埋藏中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謎底揭曉的時候可能我已經去世了,但是后人卻會看到到底什么是能夠保留下來的”。組織者每隔10年察看一次埋藏品的狀況,并再放入當時代新出現的物品進“時空膠囊”,在1980年的時候一張音樂CD被放入其中。20年后,當挖掘者拿出CD進行檢查的時候發(fā)現,CD已經不行了。
曾經參與70年代早期光盤存儲技術設計的弗爾斯不久前接受采訪時說:“我們當初設計光盤的時候計劃其能有150年的極限壽命,誰想到目前看也就30年?!蓖旭R斯·弗萊爾對此并不吃驚,他解釋說:“我所從事的質量檢測職業(yè)告訴我,不可能有東西是一勞永逸的,第一張音樂CD在1982年上市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它的壽命?!保福澳甏茫某停梗澳甏模模郑碾娪氨灰暈殚L期保留的收藏品,與紙質的書籍肩并肩的擺上了書架,本以為可以作為終身的收藏留在家中。實際上,威脅光盤壽命的問題主要來自于CD表面覆蓋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樹脂?!度战浛茖W》曾經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提醒世人注意光盤存儲時代的保存期問題,文章中明確指出,本以為耐腐蝕的聚碳酸酯樹脂辜負了人們的期望,盡管用肉眼看不出其上的變化,但是其表面細小的腐蝕都會引發(fā)數據信息的丟失。
而德國《新音樂的耳朵》年刊則將矛頭指向唱片公司,在他們看來,當初唱片公司盲目追求新存儲介質而使用CD技術,就是為了追求新技術所帶來的商業(yè)轟動性,而并沒有考慮壽命問題。澳大利亞CD收藏者奧格斯丁悲觀的說:“如果再過50年,當原來的磁帶存儲資料都不能使用了,而CD也都過期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所有存儲的信息都難逃丟失的厄運?!卑凑諍W格斯丁的思路想下去,國內大量收藏都來自盜版CD和DVD,質量上肯定不如正版耐久,可想而知,我們都用不了等50年,30年就可能丟失一半數據了。
比CD音樂和DVD電影收藏更為危險的是近幾年流行的光盤備份行業(yè),中科院的張遜輝告訴記者:“電子圖書館就是光盤備份技術最危險的使用者,那些雜志報紙等文字媒體也必將深受其苦,因為使用存儲數據的CD-R比CD和DVD更易腐蝕。”但是與CD-R盤片制造商的了解中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數據,綠盤CD-R可保存50年、金盤可保存100年,藍盤也可以達到70年。不久前荷蘭Pc-Active雜志的一項測試似乎印證CD-R盤片制造商在撒謊。Pc-Active的測試橫跨了2年時間,測試了30種不同品牌的CD-R盤片,測試結果令人震驚,有很多CD-R光盤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就無法讀取了,在測試文章的結尾Pc-Active寫道:“一般認為CD-R至少在10年內有效,甚至有廠商號稱可以維持一個世紀??晌覀儨y試的結果說明他們都在夸大宣傳?!?/p>
就在CD音樂和DVD電影的收藏者們抱怨自己的藏品來日無多時,FlexPlay和迪斯尼卻“倒行逆施”,研制了名為EZ-D的一次性自毀DVD。這種DVD在開封接觸空氣之后只能存在48小時,迪斯尼打算將這種技術用在電影租賃市場上,利用化學方法來達到原來DVD編碼程序加密的效果。但是環(huán)保主義者們無比憤慨的對一次性自毀DVD做出激烈反應,喬尼娜·艾爾恩舉著“無恥的迪斯尼,不要再制造商業(yè)垃圾”的標語說道:“愚蠢的商人們又開發(fā)了一個沒有用的一次性產品,難道百億張CD和DVD今后的失效,還不夠垃圾站回收的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