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陽三月,宋高宗攜文武大臣,由宮娥、貴妃簇擁著踏青游春。高宗正笑談風(fēng)生之際,忽探馬來報:“不遠處煙塵滾滾,番旗招展,定是金兵來犯,請圣駕速回!”
高宗聽報,嚇得面如土色,那些文武大臣、宮娥嬪妃一個個驚慌失措,亂作一團。幸虧殿前侍衛(wèi)張俊臨危不懼,指揮眾人登舟,迅速逃離。
高宗有一嗜好,平素最愛把玩各式折扇,尤其是出游時總是扇不離手。高宗倉皇登舟,不慎將手中的折扇掉入江中。這把折扇是高宗鐘愛之物,折扇的扇墜名叫“玉孩兒”,是稀世珍寶。高宗急得連聲高喊:“扇墜、扇墜,我的玉孩兒……”若不是眾人緊緊拉住,高宗險些隨玉孩兒葬身江心。
后來宋金議和,高宗派人到當時丟扇的江心打撈,但無異大海撈針。高宗連連嘆息、悶悶不樂。
十多年后,張俊因護駕有功,被御封循王。這一日,張俊和高宗在宮中飲酒,酒酣耳熱之際,張俊從懷中掏出折扇扇風(fēng),那折扇下面系著一塊精美的玉墜兒。高宗見了玉墜,兩眼一亮:哎,這扇墜怎么如此眼熟?高宗說:“張愛卿,你這玉墜,非一般飾物,想必有些來歷!”高宗一邊說著,一邊盯著扇墜。張俊見高宗對扇墜有著濃厚的興趣,心里明白幾分,只得忍痛割愛,滿臉賠笑道:“萬歲若不嫌棄,就留著賞玩好了!”高宗不置可否,將玉墜仔細地瞧了又瞧,又見自己在玉墜上刻的“宋”字還依稀可見,頓時疑慮重重。高宗問道:“愛卿,這玉墜從何而來呀?”
張俊道:“回萬歲,此玉墜是杭州知府李文勝送與下官的!”高宗聽了,心中納悶:這本是朕的珍愛之物,怎么到了杭州知府手中?見萬歲若有所思,張俊又道:“聽李文勝講,此扇墜是他祖?zhèn)髦畬?。因我二人有同鄉(xiāng)同窗之誼,所以才……”
不等張俊講完,高宗冷冷一笑:“循王,此言差矣,同鄉(xiāng)同窗之誼,相互贈送些禮物也未嘗不可。但祖?zhèn)髦铮捎兴腿说牡览??只怕是李知府有求于你吧!”一句話說得張俊面紅耳赤,惶恐不安離座伏跪在地:“臣有罪,萬歲明察!”
高宗見張俊如此失態(tài),心中自然明白:如今朝中重臣,行賄受賄、徇私舞弊屢見不鮮。今日暫不追究張俊,只是這玉孩兒的來歷實在蹊蹺。于是,高宗對張俊道:“愛卿不必驚慌,速傳李知府進宮,朕有話當面問他!”
杭州知府李文勝,正在府中閑坐。想起前不久將玉孩兒扇墜送與循王,如果他在萬歲面前美言幾句,說不定會加官進爵、一步登天。這時,只見張俊的親信匆匆來到后堂,見了李知府,道出萬歲宣他進殿的消息。李知府心中不由一陣狂喜,看來今日進宮,定是那玉孩兒起了作用。
李知府進宮見了高宗三呼萬歲。高宗板著臉兒,大喝一聲:“大膽李文勝,你可知罪?”一句話問得李知府莫名其妙、一頭霧水。張俊在旁陰著臉小聲問道:“那玉孩兒扇墜,真的是你祖?zhèn)鞯膯???/p>
李文勝這才知道玉孩兒惹出了麻煩,但他暗想:玉孩兒的主人已死,現(xiàn)在死無對證,萬歲怎么也不會知道其中隱情。于是他鎮(zhèn)靜地說:“回萬歲,下官不敢撒謊,玉孩兒確是祖?zhèn)髦?!?/p>
高宗見李文勝欺君罔上、一派胡言,大怒道:“這玉孩兒分明是朕的珍藏之物,怎么成了你傳家之寶?”張俊也厲聲喝道:“李文勝,你犯欺君之罪,難道就不怕殺頭嗎?”李知府這才慌了手腳,磕頭如搗蒜:“萬歲息怒,饒小人不死,這玉孩兒是我從一家小店買來的……”高宗不再理他,喝令將他押進大牢,并派張俊帶人到杭州城河坊一帶調(diào)查此事。
張俊帶人到了杭州城河坊,一問果然有一家賣古玩的小店鋪,不過聽少掌柜講:“老父前不久突然失蹤,后來在大江中打撈到他的尸首……”老管家在旁回憶道:“記得那天下著雨,好像有一個下巴有顆痣的小販,將玉孩兒送來。老東家一看便知這玉孩兒是玉中的極品,怕人多嘴雜,當時讓伙計們都回避了。沒幾天李知府來到小店,單獨和老東家面談,后來見知府面有慍色,揚長而去。哪知當夜老東家便不明不白地死了。少掌柜忙著出喪,玉孩兒卻不翼而飛……”
張俊暗想,難道是李文勝殺人滅口,將玉孩兒占為己有?若無人知曉玉孩兒的來歷,那李文勝縱然行兇,沒有人證也是枉然。只有找到賣玉之人才能知道扇墜從何而得??蛇@小販又上哪兒去找呢?張俊感到這案子有些棘手。既然萬歲要追查,張俊只好抱著一線希望,帶著人在河坊一帶從早到晚地轉(zhuǎn)悠。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俊他們終于找到了下巴有黑痣的小販。原來此人叫佟二,他經(jīng)常在外做生意,順帶到鄉(xiāng)下收購些小古董。佟二道出這玉孩兒是他賣給店鋪的東西,當時賣得紋銀十兩。佟二又說出了此玉的來歷:“一次到鄉(xiāng)下收購古董,見一村婦拿著一個扇墜,我覺得好玩,并不知是什么寶物,只付了三個小錢,便將扇墜弄到手了?!?/p>
差官們費盡周折,終于找到了那位村婦。村婦戰(zhàn)戰(zhàn)兢兢、語無倫次,說自己從不干傷天害理的事,官爺一定找錯了人……
當差官問起扇墜之事,村婦一勁兒搖頭。差官費盡口舌,說了半天,那村婦忽然一拍大腿:“看我這記性兒!說起這扇墜兒,倒是一件奇聞!有一天我下廚做菜,殺魚時從一條黃花魚腹內(nèi),掏出一塊玉扇墜。這魚很大,有十多斤吧。當時也不知玉扇墜是塊寶物,隨便換了幾個小錢……”
差官如聽天書一般,心中暗暗稱奇。那扇墜在江中被魚誤吞入肚內(nèi),魚若不是成了盤中美味,扇墜怕是沉入江底,難見天日了。
差官終于松了一口氣,扇墜來龍去脈已清楚,是高宗丟失的那塊玉孩兒。高宗非常高興,他認為寶玉失而復(fù)得是個吉兆,暗喻江北失地收復(fù)有望。于是,宮中大擺宴席,宴請群臣嬪妃。
循王張俊受賄失察,官降三級;李文勝殺人滅口,收監(jiān)秋后問斬。正是:江中失寶十年期,魚腹得玉千古奇,奉勸諸公多自重,望鄉(xiāng)臺上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