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在香港又稱為跑馬,已經(jīng)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歷史。香港賽馬的發(fā)展過程,一直帶有很濃郁的殖民地色彩,最初的賽馬甚至只是殖民貴族們顯示地位與身份的象征,但隨著香港主權的回歸,如今的香港賽馬越來越成為具有香港地域特色的一項市民風俗活動。
香港賽馬的歷史演變
早期香港賽馬活動,是在英國人占領香港后不久,由英殖民統(tǒng)治者帶入的。
1844年,香港黃泥涌谷排水工程竣工,那里的一片平地被辟為馬場,因賽馬可以帶給人快樂,所以人們也把黃泥涌谷稱為快活谷或跑馬地。香港的第一次正式賽馬,就是在跑馬地馬場進行的,時間是1846年12月。其后的香港賽馬每年農歷新年舉行一次,但當時只限于“洋人們”參加。直到1959年,香港賽馬經(jīng)英國女皇批準,交由香港賽馬會獨家主辦,但其名稱前仍綴有“英皇御準”字樣。
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演化,如今的香港賽馬已完全成了普通港人的一種日?;顒?。據(jù)說,在總共600萬港人當中,馬迷的人數(shù)已達到200多萬,在賽馬進行的特殊時間段里,幾乎所有港人都全神貫注于這件事。警察會對相關地區(qū)實行交通管制,許多社會活動,甚至連電視臺的重點節(jié)目也都選擇避開這一時段,整個社會機器的運行近乎于停滯,由此可見賽馬在香港社會中占據(jù)著多么重要的地位。
和歐洲職業(yè)足球聯(lián)賽一樣,香港的賽馬也是跨年度進行,一個賽季(稱為馬季)一般是從每年的9月初開始,到下一年的6月下旬結束,每逢周三、周六(或周日)分別安排夜、日賽馬各一場,全季總共78場比賽,一般日場比賽是從中午1點半開始,比賽場次為10場;夜場比賽從晚上7點半開始,比賽場次為7場,每場比賽用時大約半個小時?,F(xiàn)在,香港總共有兩處馬場:一處是上面提到的位于港島銅鑼灣附近的跑馬地馬場,后來經(jīng)過擴建,現(xiàn)可容納觀眾2萬多人;另外一處是在1978年通過填海建成的沙田馬場,可容納觀眾6萬多人,屬于世界一流馬場。
香港賽馬的運營方式
目前,香港現(xiàn)役賽馬總共有1100多匹,均是從世界各地引進的純種名馬,其身價一般都在百萬港元(貨幣單位下同)以上,有的甚至可達到數(shù)百萬,或者更高。這些賽馬分屬不同的馬主,但平時它們均由馬主交給香港賽馬會進行統(tǒng)一管理,賽馬會除了為馬匹提供專門的生活、訓練設施以外,還負責委托專業(yè)練馬師對馬匹進行專職飼養(yǎng)和訓練,這些練馬師都須經(jīng)由賽馬會驗核后確定資格,然后執(zhí)牌上崗。
對一般人而言,賽馬只是體育比賽或娛樂活動,但對馬主來說,則純粹是一種商業(yè)投資行為。賽馬會只負責為馬匹提供設施,但馬匹的日常消費,包括飼料,使用的游泳池等,以及看病費用等統(tǒng)統(tǒng)要由馬主自己承擔。據(jù)說每匹馬的月消費都要在1萬元以上,多的甚至會超過3萬元。馬主購馬、養(yǎng)馬,為騎師支付賞錢,然后通過比賽贏得名次和獎金,獲得回報,使得投資獲得收益,好的馬匹能夠幾倍或者幾十倍地回報馬主。
在每個馬季的夏季休賽期間,賽馬會會為新賽季預先確定好場次和時間,馬主可根據(jù)自己馬匹的狀態(tài)和特點報名參賽。報名時間一般是在賽事開始前兩個星期,每匹馬每次報名費為1000—3000元不等,之后練馬師將根據(jù)馬匹參賽項目的具體要求進行針對性訓練。
賽馬時馬匹的駕馭者是騎師。目前香港有中外籍騎師和見習騎師共20多名,他們與馬會按年簽約受聘,馬會按約為他們支付固定薪酬。平時他們按要求進行騎馬訓練,到賽馬日參加各種賽事,除了獲取固定薪酬外,他們每次出場還可以得到一定數(shù)額的出場費。
香港賽馬全部都是速度賽馬,分短途(1000米)、中途(1650米)、中長途(2200米)等不同類別。場地有草地和泥地兩種。每場比賽最多可有14匹賽馬參加,前五名為優(yōu)勝,可以得到不同數(shù)額的獎金。獎金根據(jù)不同比例分給優(yōu)勝馬的馬主、騎師和練馬師,其中馬主最多得80—85%,練馬師次之10%,冠軍騎師得10%,2-5名騎師得5%。此外,馬會還會根據(jù)要求舉辦冠名賽,由冠名者提供一定數(shù)額的特別獎金,一般為幾百萬,最高的可達1000多萬元,這些獎金也按一定比例分別獎給馬主、騎師和練馬師。
博彩弈馬的來龍去脈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參與香港賭馬的對象仍只限于“洋人”和少數(shù)上層港人,主要原因是賭馬費用太高。直到20世紀50年代后,隨著賭馬費用的相對降低,賭馬才由少數(shù)人參與的高級娛樂活動,逐漸變成了普及化的大眾行為。
現(xiàn)在,香港賽馬的入場費仍是10元,每張賭馬彩票最低投注金額也是10元,高則不限。賭馬的過程其實很簡單:彩民在開賽前,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判斷,將預料中的“優(yōu)勝者”號碼填入馬票,并填上一定數(shù)額的賭金,之后一并交付服務柜臺進行電腦記錄,這就是“買馬”。當比賽結束后,如果投注者預測名次與最終結果相符,就可按相應的倍數(shù)進行兌獎,也就是“買中”,沒“買中”者賭金也不能收回,即為“買空”。賭馬的項目有很多種,有單一形式的,也有組合形式的。組合形式越復雜,“買中”的幾率越小,但回報金額的倍數(shù)也越高,最高者一般可達幾十萬倍,也就是說“買中”一注10元馬票,能得到幾百萬元彩金;如果本期無人“買中”,則所有獎金自動滾入下期。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電子技術被廣泛應用到賭馬活動中,現(xiàn)在馬迷可以用一種名叫“投注寶”的小型專用電子投注設備進行“買馬”。如果“買中”,同樣可以通過“投注寶”兌取彩金,這樣馬迷就不必親臨賽場了?,F(xiàn)在馬迷們完全可以坐在家中,邊看電視廣播邊用“投注寶”或電話投注。投注總額的2/3都由電子工具完成。
賽馬總會的管理機制
在香港,一切同賽馬和賭馬相關的事務均由香港賽馬總會負責管理和執(zhí)行。香港賽馬總會由香港特區(qū)政府惟一授權特許經(jīng)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非贏利性單項組織,它從事賽馬活動所得的一切盈余,均用作社會慈善事業(yè),每年它交給社會的慈善捐款總額可高達10多億港元,幾乎可與美國的洛克菲勒基金相媲美,是香港地區(qū)最大的慈善組織。
正因為賽馬和賭馬總是涉及巨額資金的歸屬,所以比賽的公平性就成了賽馬管理的一個基本要求。為此,香港賽馬會對賽馬和賭馬程序制定了極其嚴格的管理制度:每場比賽前,都有專業(yè)檢查員對馬匹進行嚴格檢查,騎師則要過磅稱體重;比賽時,起跑線的閘門全部用電腦控制,跑道沿線布滿了各種檢查人員,而且安裝有多部電子監(jiān)視器,跟蹤監(jiān)視每一匹馬和騎師的動作,并從不同方位進行錄像保存;在比賽終點,還設有高精度攝像機,用以鑒別馬匹沖刺時的細微差別;比賽前五名的優(yōu)勝馬匹均要接受尿液和涎水檢測,以確定是否服用違禁藥物,優(yōu)勝騎師則要再次過磅復稱體重。一旦發(fā)現(xiàn)馬匹和騎師有作弊嫌疑,賽馬會會對其施行非常嚴厲的經(jīng)濟制裁,嚴重的還會交由司法機關進行立案處理。在賭馬管理方面,賭馬的一切投注和兌獎程序,全部由電腦系統(tǒng)控制,這套系統(tǒng)可在幾分鐘之內準確算出涉及上億元資金,上百萬宗投注和近10個投注項目的博彩內容。
此外為了避嫌,賽馬會還特別規(guī)定,賽馬會自己的職員一律不許參與賭馬;同時還要求那些進場觀看賽馬的觀眾,在進入馬場后一律禁止使用手機,以避免有人利用手機打探“內部消息”。香港賽馬會還針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保護問題,專門制定了一條特別規(guī)定:禁止未滿18周歲的青少年進馬場觀看賽馬和參與賭馬。
如今,香港賽馬越來越受到世界賽馬界的重視,每年均有一些賽事被列為國際比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大批賽馬高手帶著自己的寶馬前來參賽,使得香港正逐漸成為世界賽馬的一個中心。而到馬場去觀看賽馬,已成為來港旅游的外地游客們必看的一個游覽項目了。隨著賽馬活動的日益大眾化,香港還出現(xiàn)了一大批專門吃“馬飯”的特殊群體,這些群體包括和賽馬有關的報刊、廣播、電視,據(jù)說目前香港專業(yè)馬報有25種,發(fā)行量多達60多萬份。此外幾乎所有香港報紙都專辟有馬經(jīng)版,它總是最受歡迎的版面之一,并借此培養(yǎng)了大批的馬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