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并非富人的專利,每個人都有享受快樂的權(quán)力。在馬尼拉駐外工作的兩年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美麗的自然風(fēng)景、美味的生猛海鮮和熱情周到的服務(wù),而是那些露宿街頭、衣衫不整的窮人。他們看似一無所有,卻活得有滋有味、陶然其中。
在我居住的公寓樓前是一條單行道,樓旁一個廢棄的公共汽車站是我駕車外出的必經(jīng)之地。不知從何時起,小小的車站里搬來一個5口之家——爸爸、媽媽和 3個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當(dāng)時還不到1歲,雖然瘦得讓人揪心,但哭聲卻格外響亮。這家人的到來給這個廢車站增添了不少生機。盡管他們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只是躺在二個用破蚊帳搭起的“窩棚”里,但每當(dāng)我經(jīng)過時,他們卻總不忘給我這個外鄉(xiāng)人送上一個純樸的微笑。
由于他們不懂英語,我們只能用眼神和手勢傳遞簡單的信息。除了小窩棚,他們的全部家當(dāng)就只有一套“炊具”和一個油漆斑駁的木質(zhì)嬰兒床。那套美其名曰的“炊具”其實就是奶粉鐵罐加上一個提手;灶臺就更簡單了,兩塊磚中間架著一個罐頭盒,放入一些固體酒精,就可以起火做飯了。
這家人真的很窮,但他們絕不是乞丐,從不攪擾過往行人。我們常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清貧,而這家人連“四壁”也沒有,車站的遮雨棚是他們與老天爺之間的惟一屏障。即使這樣,遮雨棚下的空間也被收拾得整整齊齊,他們真的把這里當(dāng)成了家。
去年圣誕節(jié)前夜,我又經(jīng)過車站,發(fā)現(xiàn)車站里掛著一串用電池點亮的迷你彩燈,嬰兒床也被漆成黃白相間的顏色,上面吊起一個天藍色的蚊帳。母親正在給最小的孩子洗澡,其他的2個孩子在和幾只無家可歸的小貓玩耍,父親正忙著準(zhǔn)備圣誕“晚宴”。光線很弱,無法看清烹調(diào)的食物,只見火光映出一張專注而愜意的面容。
在馬尼拉的街頭小巷,常??梢钥吹匠扇航Y(jié)隊、衣衫襤褸的行乞者。他們中大多數(shù)是不足10歲的孩子,還有懷抱嬰兒的年輕媽媽、老人以及殘疾人。每當(dāng)紅燈止住車流的時候,他們便會及時擁到汽車邊,輕輕扣打車窗玻璃祈求施舍。大多數(shù)被央求的人無動于衷,漠然揮手示意他們走開,他們也十分知趣,滿懷希望地向下一個乞討目標(biāo)走去。
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居無片瓦,這樣的日子何等艱難。意外得到施舍,他們則笑逐顏開,道謝而去;即使遭到冷遇,他們也面無怨色,平靜走開。雖然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他們依然憑著驚人的適應(yīng)能力平靜地生活著。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乞丐雖然衣衫破舊,卻洗得格外干凈,甚至有不見油污。
更有一些孩子用討來的錢將頭發(fā)染得五顏六色,穿上自己‘設(shè)計”的“時裝”,帶著自信的笑容招搖過市。畢竟他們也有追求美的權(quán)力,他們也是一群充滿活力的生命。我喜歡給窮人拍照片,他們面對鏡頭時,總會將最燦爛的笑容和最“酷”的姿勢留給我,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從他們的臉上,我看不到任何憂傷。
在日復(fù)一日的貧窮生活中,他們時時在創(chuàng)造著屬于‘e己的快樂。新年期間,我看見一群群穿著齊整的小姑娘,乎里搖著自制小鼓,在車窗外唱著動聽的歌,純潔無邪的雙眸中洋溢著過節(jié)的喜悅。男孩子們?nèi)宄扇海弥ú?、提著水桶擦洗車窗,比賽誰得的酬勞最多。他們?yōu)榇硕d奮,來之不易的成就感要遠遠多于那幾個比索的賞錢。這些孩子大多與世無爭,很容易滿足。我從車窗里把僅有的一瓶可口可樂遞給他們,他們竟高興地連聲道謝,然后一同分享這小小的新年禮物。
可能只有在菲律賓這樣的熱帶國家,窮人才會有這樣快樂平和的心境。他們相信貧窮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態(tài)度有助于他們減少心靈的痛苦,但也消磨了他們擺脫貧窮的志愿,阻礙了他們?nèi)谌胫髁魃鐣牟椒?。只要有飯吃、有衣穿,他們就不愿意為獲得更好的生活付出更多的努力;只要家庭中有一個人可以掙錢,那么其他成員就有了無所事事的理由。
有人說變成富有者的方法有兩種,或者賺得更多,或者要得更少。偉大的藝術(shù)家瑞奈說:“把美留下,痛苦就會遠去?!狈坡少e窮人的快樂哲學(xué)就是:無論物質(zhì)方面如何匱乏,一家人都能分享生活的和諧與安宇。
(責(zé)任編輯劉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