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總裁張瑞敏在比較中日兩個民族的認真精神時曾說,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會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每天都會堅持擦六次;如果讓一個中國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會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來,就不了了之。有鑒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與日本人的認真、精細比較起來,中國人確實有大而化之、馬馬虎虎的毛病,社會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幾乎、似乎、將近、大約、大體、大致、大概等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詞。就在這些詞匯一再使用的同時,生產(chǎn)線上的次品出來了,礦山上的事故頻頻發(fā)生著,社會上違章犯紀不講原則的事情也是屢禁不止。
與“差不多”的觀念相應(yīng)的,是人們都想做大事,而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做小事。但事實上,正如有一本書《細節(jié)決定成敗》所說:“蕓蕓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shù)人的多數(shù)情況總還只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diào)的事,也許過于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chǔ)。”
古人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成于易?!彼?,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細節(jié)、把小事做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