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星(1)
香港影星是中國影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長期以來,香港彷效好萊塢模式,形成和堅持了自己的電影明星制度。往往一部影片的演出陣容都要選擇魅力十足、演技良好的明星領(lǐng)銜主演或搭檔合演。明星成為時代潮流與審美理想的代表,確立了在觀眾中的偶像地位,他們中不少人頻頻走上國內(nèi)、國際的領(lǐng)獎臺,捧回了一個個獎杯;其佼佼者已經(jīng)成為眾人矚目的國際巨星。
回顧香港的電影表演藝術(shù)史,同內(nèi)地一樣,經(jīng)歷了一條由弱到強、艱難曲折的漫長發(fā)展道路,一代一代電影演員的崛起,如長江后浪推前浪般奔騰呼嘯著向我們迎面滾滾撲來。
一、 早期影星
二十世紀初至二十年代末是香港電影的初創(chuàng)階段,拍攝的都是無聲片,在這些影片中擔(dān)任角色的演員,可以堪稱為中國電影表演藝術(shù)的拓荒者。
這個階段演員的構(gòu)成有三個鮮明特點:一是大都為原來的文明戲演員;二是仍然由男演員反串女角;三是女演員開始登上銀幕。體現(xiàn)以上特點的最突出的例子就是,1913年,由香港的第一家制片機構(gòu)——華美制片公司的主持人黎民偉,根據(jù)戲曲《蝴蝶夢·扇墳》改編的故事短片《莊子試妻》。這部影片利用了黎民偉主持的香港人我鏡社的文明戲演員,黎民偉的哥哥黎北海演男主角莊子;黎民偉則反串扮演女主角莊子之妻;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飾演女配角丫環(huán),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員。
這個階段拍攝的影片數(shù)量很少,演員屈指可數(shù),但是他們敢于走前人未走過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以林楚楚為代表的香港最早一代影星為中國電影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林楚楚
林楚楚是第一個在香港影片中擔(dān)任女主角的女演員,也是中國享譽最早的影星之一。1995年,為紀念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局和新華出版社等有關(guān)單位聯(lián)合主辦評選出我國電影從1905年誕生至1995年90年間較有代表性的126名電影明星為“中華影星”,林楚楚當(dāng)之無愧地名列其中。
林楚楚原名林美意,廣東新會人,1905年出生于加拿大溫哥華,在當(dāng)?shù)厝A僑學(xué)校受到良好教育,能詩能文,中、英文都有一定的修養(yǎng)。1919年,她在香港與開拓香港電影的前驅(qū)者黎民偉結(jié)婚后,大力支持、鼓勵和幫助黎民偉,夫妻攜手走上了無愧于中華民族電影影事業(yè)的人生之路。
1924年,林楚楚在香港第一部長故事片《胭脂》中出任女主角胭脂,丈夫黎民偉扮演男主角,夫妻同臺,合作融洽。她聰慧靈敏、容貌端莊秀美,為影片增色不少。該片完成后,于1925年在香港新世界戲院上映,賣座很好。
1926年,林楚楚在電影《西廂記》中飾演鶯鶯,古裝扮相的她,端莊矜持中又有幾分活潑天真,顯得十分可愛。這部影片曾經(jīng)遠涉荷蘭,成為歷史上第一部輸出西歐的中國影片。為適應(yīng)歐洲觀眾的興趣,影片取名為《普濟寺的玫瑰》。1981年,中國電影資料館從荷蘭電影資料館獲得了該片拷貝,為我國觀眾提供了一份極其珍貴的電影研究資料。
林楚楚一共演過26部影片,著名的還有《人道》、《慈母曲》、《故都春夢》、《玉潔冰清》、《復(fù)活的玫瑰》、《木蘭從軍》、《一剪梅》、《人生》、《小天使》、《天倫》、《母愛》、《靈肉之門》、《和平之神》、《海角詩人》等。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林楚楚在顛沛流離的漫長歲月中,千辛萬苦地精心保存了一套早年由她的丈夫黎民偉攝制的孫中山革命活動的珍貴紀錄片,后經(jīng)剪輯成大型紀錄片《勛業(yè)千秋》,使許多珍貴史料得以保留下來,成為一部對香港和中國電影史、中國近代史有很大價值的影片。
1953年,黎民偉病逝后,林楚楚退出影壇,專心教育9個子女。長子黎鏗,20世紀30年代就是中國影壇的著名童星,成年后是著名朗誦藝術(shù)家。長女黎萱成年后是香港著名電視藝員。孫女黎姿也是當(dāng)今香港著名電影演員。
1979年2月16日,林楚楚在香港病逝,享年75歲。
二、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影星(上)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是香港電影的發(fā)展階段。由于有聲電影的出現(xiàn),促進了粵語影片的發(fā)展,推出了一批粵語片演員;由于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一批內(nèi)地電影工作者先后南下香港,他們和以香港為基地的電影工作者親密結(jié)合在一起,一批廣受觀眾喜愛的璀燦明星升起在南國上空。
吳楚帆
吳楚帆是香港著名電影表演藝術(shù)家。1937年,他因主演《人生曲》而榮獲“華南影帝”稱號。1957年,他主演的香港影片《春》、《秋》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影片,他本人當(dāng)選為全國最受歡迎的五位演員之一。他對香港影片的貢獻,他的卓越演技,連同他的名字一起,都是不會被人們忘記的。
吳楚帆原名吳鉅章,原籍福建,落籍于廣東番禺,1911年生于日本橫濱,長在天津,后就讀于香港圣保羅書院。1932年,他進入聯(lián)華港廠擔(dān)任基本演員,主演香港第一部偵探片《夜半槍聲》,從此登上銀幕。
1941年,香港淪陷于日寇,吳楚帆因拒演《香港攻略戰(zhàn)》逃往湛江。在那里,他與愛國影星黃曼梨等人,組織影人話劇團,配合抗日戰(zhàn)爭,演出了許多優(yōu)秀話劇,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才返回香港。
1952年,吳楚帆在愛國進步電影工作者倡導(dǎo)的“粵語片清潔運動”影響下,與白燕、張瑛等二十多人,組織了中聯(lián)電影企業(yè)有限公司,他被選為董事長?!爸新?lián)”的成立是香港粵語影片的一次革命,一個新的里程碑?!爸新?lián)”拍攝了《愛》、《路》、《家》、《春》、《危樓春曉》等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影片,培育了謝賢、楚原、李小龍等著名的年輕演員和導(dǎo)演。
1956年3月25日,吳楚帆在聯(lián)合國香港協(xié)會演講粵語影片的演進史,邊講邊表演,顯示了多方面的才華,受到與會人的稱贊。
吳楚帆擅長表演巴金筆下的人物。他把高覺新這個人物簡直演活了。他除了主演了改編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外,還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以及《寒夜》等。
1956年以后,吳楚帆一改正派角色的戲路,有意在《霸王妖姬》、《血染黃金》、《枇杷怨》等影片中扮演了軍閥、惡霸等反面人物,演得形神兼?zhèn)?,獲得成功。雖然遭到影迷和家人的責(zé)難和勸告,認為他破壞了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但他卻因開拓了戲路而感到欣慰。
吳楚帆一生共參演了250部影片,1993年去世,享年82歲。
黃曼梨
黃曼梨是一位久負盛名的表演藝術(shù)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她曾兩次獲得“全港最佳電視藝員獎”,1995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黃曼梨原名黃曼麗。原籍廣東中山,1913年生于香港,曾在香港公理會學(xué)校、庇理羅士女子師范學(xué)校讀書,是品學(xué)兼優(yōu)的高材生。
1930年,黃曼梨瞞著父親,在大姐黃瑛的支持下,報考了上海暨南影片公司,當(dāng)上演員。1931年,她主演了默片《血濺荒堡》,從此走上銀幕。在初登銀幕的一年多時間里,她就接連參加拍攝了《江湖廿四俠》、《立連環(huán)》等7部影片。
1932年,黃曼梨返回香港,回到了老父身邊,她的父親黃石泉面對已經(jīng)成名的女兒,榮耀感已取代了惱怒,深情地對她說:“阿麗,你既然已入了行,就得做到底。我給你的贈言很簡單,一要守身如玉,二要痛下苦功,貫徹到底?!秉S曼莉得到老父的支持與鼓勵,流著熱淚表示:一定把父親的教誨當(dāng)作前進的動力。
回到香港后,黃曼梨參加拍攝的第一部有聲片是《昨日之歌》。1937年,她參加拍攝了第一部粵語有聲片《時勢造英雄》。此后,她在多部粵語片中大多飾演命運悲慘、受盡欺辱、楚楚可憐的中青年婦女,因而被譽為“悲劇圣手”。在香港電影市場充斥神怪、荒誕、淫穢、低俗影片之時,進步的電影工作者開展了“粵語片清潔運動”,她與20位粵語片電影工作者一起組成了中聯(lián)電影公司,出任董事,專拍內(nèi)容健康、教人向善、以及名著改編的影片,積極拒制不良意識影片,為香港“粵語片清潔運動”做出了積極貢獻。
黃曼梨的丈夫謝益之也是電影界人士,曾任制片人、影院經(jīng)理。他們在一次電影界賑災(zāi)籌款舞會上結(jié)識,因志趣相投而結(jié)為夫婦。他們并肩參加了抗日救亡工作。香港淪陷后,倆人輾轉(zhuǎn)內(nèi)地和東南亞參加演出、宣傳抗日。這期間,黃曼梨在《雷雨》中演繁漪,場次逾百,她獲得了“活繁漪”的雅號。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他們才回到香港。1986年,倆人為金婚舉行了紀念活動,為眾人所稱羨。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黃曼梨參加拍攝的影片有《家》、《寒夜》、《空谷蘭》等,在這些影片中,她又演了不少慈母賢媳、脾氣古怪的寡婦、性情孤僻的女管家,以及思想保守的惡婆等角色。1986年,她與周潤發(fā)、林青霞合演了影片《夢中人》。1987年,她因年事已高、手臂受傷,才悄悄退休息影。
黃曼梨在漫長的從影生涯中,度過了豐富多彩的歲月,參加演出了共300多部影片,為香港電影事業(yè)做出了可貴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