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曾經(jīng)說過,音樂是心靈的表現(xiàn),生長在寧夏川區(qū)的回族孩子們,用簡單質(zhì)樸的民間音樂形式抒發(fā)著他們單純率真的心靈和與大自然難解難分的情愫。
泥瓦嗚
泥瓦嗚又叫泥簫,古代稱為“塤”,是我國古代的土制樂器 。寧夏川區(qū)地域平坦,土地肥沃,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每年春季點播水稻之際,大人們便從附近的燒磚窯用車拉回一袋黃膠泥,用大盆浸泡,泡一夜之后,便攪成糊狀,與水稻一起攪拌,于是水稻種便裹上了一層膠泥的新裝,這樣水稻點播后既可以防蟲咬又加重了水稻的重量防止被水沖走。
這時孩子們便有了黃膠泥,由于他們技藝不精,所以會央求老人們幫他們制造泥瓦嗚,這也是老人們享受天倫之樂的好時候。這種小巧的樂器是用黃膠泥捏成中空的扁豆形、雞蛋形、秤砣形、牛頭形、蝴蝶形等形制,再用小棍在上面扎幾個小孔,一般是前四后三,上邊留一吹口,曬干后即可吹用。演奏技巧類似漢族的蕭,按樂曲的要求放孔、壓孔,可吹出有節(jié)拍的樂曲。泥瓦嗚的音量小,音域窄,只能吹奏簡單的曲子,一般可吹純五度以內(nèi)的音,音色古樸深沉。
泥瓦嗚是回族牧童的伴侶,他們放牧?xí)r用膠泥捏成各種形狀的泥瓦嗚吹奏出牧童心曲。
咪咪子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柳樹吐綠,回族少年會用嫩綠的樹皮管做成柳笛,吹奏出他們心中的春之歌,這種樂器就叫咪咪子。
咪咪子取材方便,制作簡單,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孩子們折下嫩綠的柳枝,用手擰轉(zhuǎn),抽出枝芯,截成長短不一的樹皮管,開口稍粗的一頭為吹口,吹口處要用小刀剝?nèi)ヒ粚颖”〉木G皮,靈巧的咪咪子就這樣制作完成了。樹皮管粗的柳笛會發(fā)出沉悶、雄厚的音律,樹皮管較細的柳笛會發(fā)出清脆的響聲。如果需要可在長長的樹皮管上扎一排小孔,像吹笛子一樣去吹奏,兩手手指按住樹皮管上面的小孔,隨著指法的變換,吹奏出一首首柔和婉轉(zhuǎn)的“花兒”曲調(diào)。
“咪咪子”的形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柳笛,也可用楊樹枝的樹皮管做成楊樹笛,還可以用蘆葦、麥桿、蔥葉當(dāng)原材料。不論你在田間地頭,還是河邊漫步,隨手都可以制作各種簡單的笛子。當(dāng)咪咪子不響時,回族少年便唱道“咪咪,咪咪,你響響,我給你蓋間新房房”,“咪咪,咪咪,你響響,我家養(yǎng)了只大綿羊”,“咪咪,咪咪,你響響,春種秋收多打糧”。柳笛制作簡單,無論在田野,還是室內(nèi),隨處可吹奏自娛。放羊娃在廣袤的河灘上用咪咪趕走塞上的荒涼和孤寂。有趣的是咪咪也是男女傳情達意的信物“河邊楊柳堆摞堆,砍根嫩枝做笛吹,小小咪咪通情意,吹響咪咪不請媒”。
樹葉琴
樹葉琴是制作最簡單的樂器,只要把一小塊干樹皮,折成兩半(對折),中間夾一片楊樹葉,像吹奏口琴一樣,雙手捏住樹皮兩端,吹出氣流,就能發(fā)出細膩好聽的樂音來。
寧夏川區(qū)的回族少兒民間器樂活動仍保持著傳統(tǒng)的自娛自樂的特點,老一代人所熟悉的口弦、角笛、索勒在孩子們的記憶中已漸漸模糊了,他們終生難忘的是自然、純樸、簡單,帶給他們無限歡樂的泥瓦嗚、咪咪子、樹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