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京
華夏先民對象并不陌生。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象牙制品出土于河姆渡遺址第四層(最下層),距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了,數(shù)量有20件之多。
在距今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多次出土象牙梳、筒、珠、管、片等。大汶口26號墓出土的象牙梳,有16齒,梳齒整齊均勻,梳齒上方透雕8字條形孔,孔上方有3個圓孔。
象牙質(zhì)地較硬,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時代,華夏先民是如何制造出精美的象牙工藝品的呢?對比后世少數(shù)民族的制牙工藝,我們推測,可能在原始社會,人們已知道將象牙先置于酸性液體中,待其表面軟化,再進行加工。
一些學(xué)者認為,至少部分制作工藝品的象牙原料是通過交換獲取的,這反映了社會的進步。
在商殷時代,中原應(yīng)還有少量野象出沒。甲骨文中的“象”字,是對這種長鼻動物的寫實。甲骨文中的“為”字,為手形與象形。康殷在《文字源流淺說》(榮寶齋,1979年11月第1版)中說:“可見當時的卜人對它(象)的形象十分熟諳,所以在表現(xiàn)時才如此得心應(yīng)手。由甲文‘為字字形和史乘記載可知商人役象。且由象的較多生仔也可知商代中原氣候濕熱,與現(xiàn)在大異。周金文‘象字已多失形,似乎大家對這種動物已經(jīng)陌生……大約象在那時已減少絕跡?!焙蟠墨I中也有商人服象的記載。如《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狈瘩Z服。在實物方面,有商代制造的酒器,如牙觚和牙杯等。在鄭州白家莊商代墓葬中曾發(fā)現(xiàn)一件象牙觚形器,在安陽小屯婦好墓中出土過3件象牙杯。
在后代文獻中,記述商代的象牙器物有鼎、尊、卣、筒等,這些象牙制品大多為禮器。
在歷史文獻中還有一篇十分不可靠的文獻,即《伊尹四方令》。伊尹受商王湯的命令,規(guī)定四方方國進貢土產(chǎn),其中規(guī)定正南的方國貢獻“珠璣、瑁、象犀、文犀、翠羽、菌、短狗”。
近年來,在舉世矚目的四川廣元三星堆祭祀坑中也出土了大量象牙。
周代,象牙原料進一步減少,象牙主要用于飾品及少數(shù)禮儀用品。
《詩經(jīng)·小雅·采薇》有“四牡翼翼,象弭魚服”的詩句,象弭即用象牙裝飾的弓。
《周禮·夏官·弁師》有:“象邸玉笄?!毕筵〖匆韵蠊亲龅拿表?。
《山海經(jīng)》非一人一時所作,其撰寫年代最早不超過西周。其中《南山經(jīng)》記“禱過之山”有象。禱過之山無人能釋,但一般認為“南次三經(jīng)”諸山應(yīng)在今廣東、廣西境內(nèi)?!吨猩浇?jīng)》記“岷山”、“鬲山”有象。鬲山一說指今湖北清江上游之山,清江一稱鬲江,又稱利川。一般認為“中次九經(jīng)”包括今岷山、大巴山、巫山一帶?!洞蠡哪辖?jīng)》又記赤水之東、蒼梧之野有象。蒼梧山一般認為在今湖南寧遠一帶?!逗?nèi)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記“朱卷之國”蛇食象,巴蛇食象。晉郭璞注朱卷食象之蛇“即巴蛇也”。其地當在今四川、重慶一帶。據(jù)此《山海經(jīng)》所示出象的地區(qū)在今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及以南地區(qū),與西周時野象活動的區(qū)域大致吻合。
春秋以后,野象已在中原絕跡。因而《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說:“象有齒以焚其身。”東漢服虔注:“焚,讀曰僨。僨,僵也?!钡L江以南還應(yīng)有象存在?!蹲髠鳌ざü哪辍酚洠骸耙蹋ü?,人名)與王同舟,王使執(zhí)燧象以奔吳師?!睍x杜預(yù)注:“燒火燧系象尾,使赴吳師,驚卻之。”
至戰(zhàn)國與秦,野象大概已退至五嶺以南地區(qū)。楚秦對嶺南的戰(zhàn)爭,大多抱有獲取南方寶物包括象齒的目的。
秦始皇發(fā)數(shù)萬大軍占領(lǐng)嶺南,動機之一,據(jù)《淮南子·人間訓(xùn)》也是“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
漢初,嶺南似乎還有野象活動?!稜栄拧肪砥摺夺尩亍罚骸澳戏街勒?,有梁山之犀象焉?!敝性璧南笱兰爸瞥善反蠖嗤ㄟ^邊境貿(mào)易,從嶺南割據(jù)政權(quán)南越國輸入。至漢武帝時代占據(jù)嶺南,置九郡,從此南方的寶物開始大量輸入,因而《漢書·地理志》說:“(粵)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即中原)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p>
那么輸入中原的象牙用于何處呢?象牙可制笏?!抖Y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斌?,古為上朝時用的記事版,后為儀禮之物。可制環(huán)。《玉藻》:“孔子佩象環(huán)五寸?!笨芍泼憋棥!对娊?jīng)·齊風·著》:“充耳以素乎而?!睗h毛萇注:“素,象?!奔垂诿醿蓚?cè)系于絲上的象牙飾物??芍迫萜?。《周禮·春官·司尊彝》:“其再獻用兩象尊?!币辉灰韵蠊秋椬穑辉蛔鱿笮舞彵碁樽???芍剖帷⑾?。《禮記·玉藻》:“發(fā)用象櫛。”發(fā),頭發(fā)干燥??梢灾瓶??!俄n非子·喻老》:“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笨娠椳嚕筝`。《周禮·夏官·道仆》:“掌馭象路(輅)?!笨梢燥棿?。《戰(zhàn)國策·齊三》:“孟嘗君出行國,至楚,獻象床?!薄跋蟠仓登Ы??!贝讼蟠不驗槊蠂L君在楚地所購。可以制籠。漢制,以象骨為火籠,籠上皆散(敷)華文。見漢劉歆《西京雜記一》??蔀橄!坝駧?、玉床、白象牙簟?!?/p>
自東漢后,長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已很少見到象了。但當時隸屬于中國的日南、九真還有很多大象。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馬援入九真,當?shù)亍扒浿觳畻壙?,亡入深林巨藪,犀象所聚,群牛?shù)千頭,時見象數(shù)十百為群”(今本無,轉(zhuǎn)引自《東西洋考》卷十二《逸事考》)。
東漢時期,似乎沒有進貢大象的記載。到了三國時期情況才有了改變。據(jù)《三國志·吳書·賀齊傳》載,注重開拓海外的孫吳曾向曹魏“獻馴象二頭”。三國吳新都郡太守賀齊也為孫權(quán)“作樂舞象”。
晉時關(guān)于象的記錄增多?!端囄念惥邸かF部下·象》:“晉成帝咸康六年(340年),臨(林)邑王獻象一,知跪拜,御者使從之?!薄稌x書》也有簡要記錄?!冻鯇W(xué)記》卷二十九“象”記載:“晉時,南越致馴象,于皋澤中養(yǎng)之,為做車,黃門鼓吹數(shù)十人,令越人騎之。每正朝大會,皆入充庭。帝行則以象導(dǎo)引,以試橋梁。后象以鼻害人,有司祝之而殺象。(象)垂鼻泣,血流地不敢動。自后朝議以象無益于事,悉送還越?!薄稌x書·輿服》記:“象車,漢鹵簿最在前,武帝太康中平吳后,南越獻馴象,詔作大車駕之,以載黃門鼓吹數(shù)十人,使越人騎之。元正大會,駕象入庭?!庇衷唬骸跋认筌嚕拇狄徊?,十三人,中道?!逼渲邢筌囈殉苫蕛x定式。而《晉書·四夷》記扶南國曾于穆帝升平初(357年)“遣使貢馴象。帝以殊方異獸,恐為人患,詔還之”。此外,晉張華《博物志·異獸》記:“昔日南貢四象,各有雌雄。其一雄死于九真,及至南海百有余日,其雌涂土著身,不飲,食。長史問其所以,聞之輒流涕矣。”
野生象雖在東南一帶絕跡,但在西南尚有分布。晉常璩《華陽國志》記,西南永昌(今云南保山)一帶還有野象、家象存在。
隋唐時期,佛教流行于中國,佛教中關(guān)于象的種種神異傳說也在中國傳播。但這些外國傳說似乎并沒有阻礙華人輸入象牙,大享象鼻之餐。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二“象鼻炙”記:“廣之屬城循州、雷州皆產(chǎn)黑象,牙小而紅,堪為笏,裁亦不下舶上來者。土人捕之,爭食其鼻?!?/p>
唐劉恂《嶺表錄異》亦說:“廣之屬郡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爭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庇终f:“蠻王宴漢使于百花樓前,設(shè)舞象,曲樂動,倡優(yōu)引入一象,以金羈絡(luò)首,錦垂身,隨膝騰踏,動頭搖尾,皆合節(jié)奏,即舞馬之類。唐乾符四年(877年),占城國進馴象三頭,當?shù)钜龑?,亦能拜舞,后放還本國。”《嶺表錄異》所言平實,在于親聞。書中還說:“劉恂有親表曾奉使云南,彼中豪族各家養(yǎng)象,負重到遠,如中夏之畜牛馬也。”劉恂所言也為唐樊綽《蠻書》所證實,其卷七《云南管內(nèi)物產(chǎn)》說:“象,開南以南多有之,或捉得人家,多養(yǎng)之。以代耕田也?!庇钟洠骸懊PU部落,并是開南雜種也……象大如水牛,土俗養(yǎng)象以耕田。”
在早期記述中也不乏關(guān)于象的無稽之談。漢許慎《說文解字》有象三季一乳的含混記載。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毛篇》記:“咸亨三年(672年),周澄國遣使上表,言訶伽國有白象,首垂四牙,身運五足,象之所在,其土必豐,以水洗牙,飲之愈疾,請發(fā)兵迎取。”曰:“象,舊說象性久識,見其子皮必泣,一枚重千斤?!庇衷唬骸肮庞?xùn)言,象孕五歲始生?!薄褒埾罅畾q骨方足?!薄跋竽?,隨四時在四腿,春在前左,夏在前右,如龜無定體也。鼻端有爪,可拾針?!薄澳先搜韵螅瑦喝?。獵者裹糧登高樹,構(gòu)熊巢伺之。有群象過,則為犬聲。悉舉鼻吼叫,循守不復(fù)去。或經(jīng)五六日,困倒其下,因潛殺之。耳后有穴,薄如鼓皮,一刺而斃。胸前小橫骨,灰之酒服,令人能浮水出沒?!庇掷m(xù)集卷八《支動》記:“環(huán)王國野象成群,一牡管牝三十余。牝牙才二尺,迭供牡者水草,臥則環(huán)守。牡象死,其挖地埋之,號吼移時方散。又國人養(yǎng)馴,可令代樵。”《朝野僉載》說:“安南有象,能知人曲直,負心者以鼻卷之?!?/p>
隋、唐、五代、宋、元都是對外貿(mào)易的興盛時期,在海外貿(mào)易中,象牙是重要的寶貨之一。僅舉兩例: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割據(jù)泉州的陳洪進向宋廷進貢,貢品中象牙達一萬斤。又據(jù)《宋會要輯稿》中《蕃夷》的記載,由于進口的象牙過多,難以全部出售?!捌蹩贝笫橙耸蛊褋喞镞M貢大象牙二百九株,大犀三十五株,見收管廣州市舶庫。象牙各系五十七斤以上,依例每斤估錢二貫六百文,約用本錢五萬余貫。數(shù)目稍多,難以出賣。”
宋代,大象也作為儀禮之用?!稏|京夢華錄》卷十記宋都開封“遇大禮年,預(yù)于兩月前教車象……車前數(shù)人擊鞭,象七頭……每一象則一人裹交腳袱頭,紫衫,人跨其頸,手執(zhí)短柄銅,尖其刃,象有不馴,擊之。象至宣德樓前,團轉(zhuǎn)行步數(shù)遭,成列,使之面北而拜,亦能唱喏”。
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記“外國進大象六頭,駱駝二頭,內(nèi)有一雌象,叫作三小娘子,于薦橋門外造象院頓之,每日隨朝殿官到門前唱喏,待朝退方回。前有鼓鑼各數(shù)隊,雜彩旗三四十面。象背各有一人,裹帽執(zhí),著紫衫,人從都著衫戴帽。路中敲鼓鳴鑼,引入象院”?!秹袅讳洝肪砦逵浤纤味汲侨暌淮蔚拿魈么箪胍灿孟髢x:“車前數(shù)人,擊鞭行車……后以大象二頭,每一象用一人,裹交腳幞頭,紫衫,跨象頸而馭,手執(zhí)短柄銀,尖其刃,象有不馴者擊之。至太廟前及麗正門前,用使其圍轉(zhuǎn),行步數(shù)遭,成列,令其拜,亦令其如鳴喏之勢?!眰髡f宋太宗問捕象法,有人答曰:“用象媒誘至,漸以大繩系之。”
宋代記象習(xí)性及捕獵之書還有《桂海虞衡志》、《續(xù)博物志》、《嶺外代答》等書。
宋代的趙汝適《諸蕃志》敘大食、真臘、占城象事也值得一提:“象生于深山窮谷中,時出野外蹂踐,人莫敢近,獵者用神勁弓,以藥箭射之,象負箭而遁,未及一二里許,藥發(fā)即斃,獵者隨(斃)取其牙埋諸土中,積至十余株,方搬至大食,以舟運載與三佛齊、日亭交易。大者重五十斤至百斤。其株端直,其色潔白,其紋細籀者,大食出也。真臘、占城所產(chǎn),株小色紅,重不過十數(shù)斤至二三十斤。又有牙尖,止可作小香疊用。或曰象媒誘致,恐此乃馴象也?!?/p>
《宋史·外國五》“占城”:“當死者以繩系于樹,用梭槍舂喉而殊其首。若故殺、劫殺,令象踏之,或以鼻卷撲于地。象皆素習(xí),將刑人,即令豢養(yǎng)之人以數(shù)諭之,悉能曉焉?!?/p>
此外,南宋羅愿《爾雅翼》曰:“象齒歲脫,猶愛惜之,掘地而藏。必制木為偽齒,潛往易之。覺,則不藏故處?!贝擞灺剛鞑ド鯊V,屢被傳抄。
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記述大象文字雖不多,卻糾正了以往的訛聞。其文曰:“象牙則山僻人家有之。每一象死,方有二牙。舊傳謂每歲一換牙者非也。其牙以標而殺之者上也,自死而隨時為人所取者次之,死于山中多年者,斯為下矣。”又記真臘人出行“有騎象騎馬者,亦有用車者”,“馬無鞍,象卻有凳可坐”。
元代,敘象事較為詳實的還有黎的《安南志略》。黎,字景高,自稱華人后裔,過繼給黎氏,為安南陳朝小吏。元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隨元軍北上,后定居漢陽。《安南志略·物產(chǎn)》記象曰:“林邑出象……雄者兩牙,雌無之,力在于鼻,王命人物以斗勝負。馭象者以驅(qū)其雌入山,后以甘蔗誘其雄至,設(shè)井以陷。初甚咆哮,收教之,漸解人意。過禮節(jié),牧奴以錦覆象背,令跪拜。國主喪,則被金鞍,流淚成旬。性極靈,居山林,每雄擅雌四五十為強。好飲酒,以鼻穿山民壁,飲盡而氣不損。若二者行,得一物而均分之。喜浴于江,月夜戲浮于水。及歸林,民從后擊鑼鼓,喊鬧驚之,群象爭走,徑路狹處,陷溝壑不能起,民刺殺之。其牙紋色凈麗。自死,及退落之牙不以為貴。林邑人殺象,象怒,布陣以圈人。人斫樹,取衣掛樹枝,緣它樹而走。象見衣,以為有人,以鼻汲水灌樹,其樹倒,不見人,怒碎其衣而去。象病,首必向南而死?!?/p>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獸部》“象”中說:“象出交、廣、云南及西域諸國,野象多至成群。番人皆畜以服重,酋長則飭而乘之。有灰、白二色,形體臃腫,面目丑陋。大者身長丈余,高稱之,大六尺許。肉倍數(shù)牛,目才若豕。四足如柱,無指而有爪甲。行則先移左足,臥則以臀著地。其頭不能俯,其頸不能回,其耳下,其鼻大如臂,下垂至地。鼻端甚深,可以開合。中有小肉爪,能拾針芥。食物飲水,皆以鼻卷入口,一身之力皆在于鼻,故傷之則死。耳后有穴,薄如鼓皮,刺之亦死??趦?nèi)有齒,兩吻出兩牙夾鼻。雄者長六七尺,雌者才尺余耳。交牝則在水中,以胸相貼,與諸獸不同?!?/p>
此外,黃衷《海語》、張瀚《松窗夢語》、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等書都敘及象習(xí)。
清代文獻不能枚舉,僅舉捕象二則。趙翼《檐曝雜記》卷三記“象”曰:“璞函(人名)隨經(jīng)略至猛拱(今云南),每晨起,途中多有糞堆如小冢,土人云野象糞也。其象不受人驅(qū)策,故謂之野象。必誘而馴之,始供役。誘之之法:掘地坑,布席而土覆之若平地,數(shù)百人鑼鼓銃炮驅(qū)象過而陷之。象體重而坑深陡,不能出也。則餓之數(shù)日,然后問之,肯給役否?象點頭,則其坑前地,迤邐斜上,使步而出。一點頭,則終身受人役不復(fù)變,蓋象性最信也。負重有力,一象能馱千斤炮一位,故緬人出兵,隨路有炮也。象不點頭,則不使出,餓數(shù)日再問之,亦有餓死而終不點頭者。”
清人謝清高,曾為外輪海員,他敘《海錄》記南洋、西南洋各地物產(chǎn)頗為詳盡?!逗d洝贰岸〖恿_國”記:“各國王俱喜養(yǎng)象。聞山中有野象,王家則令人砍大木于十里外,周圍柵環(huán)之。旬日漸移而前。如此者數(shù),柵益狹,象不得食,俟其羸弱,再放馴象與斗,伏則隨馴象出,自聽象奴驅(qū)遣。”
元、明、清數(shù)朝定都北京,象作為禮儀之獸也來到北京。象住象房,據(jù)《析津志·物產(chǎn)》,元時“象房在海子橋金水河北一帶。房甚高敞……庚子年,象房廢。今養(yǎng)在芹城北處,有暖泉”。
據(jù)《日下舊聞考》,明時象房在宣武門內(nèi)城根西,為明弘治八年(1495年)修建。
清承明制,《燕京歲時記》記:“象房有象時,每歲六月六日牽往宣武門外河內(nèi)浴之,觀者如堵。后因象瘋傷人,遂不豢養(yǎng)。光緒十年以前尚及見之。象房在宣武門內(nèi)城跟(根)迤西,歸鑾儀衛(wèi)管理……道光間有老象,牙有銅箍,謂是唐朝故物,乃安史之輩攜來者。后因象奴等克扣太甚,相繼倒斃。故咸豐以后十余年象房無象。同治末年光緒初年,越南國貢象二次,共六七只,極其肥壯。都人觀者喜有太平之征,欣欣載道。自東長安門傷人之后,全行拘禁,不復(fù)應(yīng)差,三二年間饑餓殆盡矣?!?/p>
元、明、清貢入中原的大象主要來自暹羅(今泰國)、南掌(今老撾)、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嘉靖年間,暹羅遣使貢象,不料象死于途。使者只好以珠寶飾象牙,盛以金盤,連同象尾一起呈獻。嘉靖皇帝大為感動,還以重禮。
縱觀數(shù)千年中華象史,有以下幾點值得關(guān)注。其一,人云亦云,不詳加考察,所記必有疏漏;反之,認真觀察,細致入微,所記必有價值。士大夫求簡求易的傳統(tǒng)誤國不少。其二,華夏士大夫自有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佛教文化中關(guān)于象之神性的記述不少,但卻不為“入世”的中國士大夫所重視。在中國士大夫看來,大象雖通人性,頗具靈氣,卻始終是動物中的一種。其三,對比西方科學(xué)的發(fā)展過程,可以看出,中國近代科學(xué)不發(fā)達,此與科學(xué)混同于經(jīng)學(xué)不無關(guān)系,科學(xué)始終沒有得到獨立的發(fā)展。關(guān)于象的知識,不過是士大夫茶余飯后的閑情逸致,并非正事,頂多是皇家威儀的一種陪襯,因而阻礙了關(guān)于象的見聞向科學(xué)的知識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