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韜
因致力于推動兩岸青年交流,他當選2003年度"政治、法律及公共事務"界別的"世界杰出青年"
"我夢想一個和平統一的中國,一個現代化、富強繁榮的中國,一個讓所有13億中華兒女稱作'家'的中國。我對自己說,如果現在官方之間還不能對話的話,那兩岸的人民可以先把這件事做起來。"
2003年11月5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香港律師黃英豪站在2003年"世界杰出青年"的領獎臺上,臺下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數千名代表。他向所有人呼吁,"為了中國人,為全世界和我們的下一代,請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事業(yè)。"
剛滿40歲的黃英豪,是香港黃乾亨黃英豪律師事務所的首席合伙人,身兼包括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副主席、港臺青年交流促進會主席、香港青年法律工作者協會會長等在內的40多項社會職務。
一年一度的"世界杰出青年"評選由國際青年商會主辦,選出10名在各領域有杰出成就的青年。此次黃英豪憑著其致力于推動兩岸青年交流,當選為本年度"政治、法律及公共事務"界別的"世界杰出青年"。
黃英豪在會上發(fā)言完畢,各國朋友主動上前握手致意。一位美國年輕軍官,也是本屆"世界杰出青年"當選者對黃英豪說:"希望你的愿望能實現。"
他領導下的港臺青年交流促進會,擁有80多個團體會員,經常組織臺灣同胞到內地參觀,促進兩岸青年的交流
目前,臺灣當局嚴格限制公務人員等到大陸,雖然每年都有兩三百萬人次往來兩岸,但相對于2300萬臺灣同胞而言,真正了解大陸、經常往來的只占10%左右。臺灣的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到內地的比例很小。
黃英豪說:"我們所做的,就是要增進兩岸青年間的了解、加強溝通,從而消除誤解。"
在溝通兩岸關系上,香港可以成為"中介橋梁"。黃英豪說,過去的歷史使港臺之間的交流頻繁,因此香港同胞,包括港府在內,有條件為消除臺灣同胞的誤解做更多的事情。
黃英豪領導下的港臺青年交流促進會,擁有80多個團體會員,涉及各個領域、各行各業(yè),它們通過與臺灣對口友好團體結盟的形式,促進兩岸溝通和了解。促進會旗下的各團體經常組織臺灣同胞到內地參觀交流,促進會除了牽線搭橋外,還幫助籌款,以促成相關的交流活動。成立兩年多來,促進會主辦或參與主辦的各類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有30多項,有數千人次參與。
去年,黃英豪帶領兩岸四地500名大學生的訪問團,其中包括100名臺灣學生,到上海和南京參觀。在中山陵很多臺灣同學久久不肯出來。之后有一位同學說,"在這里,我找到了臺灣的根。"
在國外求學、生活的經歷,使他感到個人的事業(yè)、前途、尊嚴與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黃英豪出生于香港名門,祖父是有名的民族實業(yè)家,父親黃乾亨是香港著名律師,在法律界成績卓著。在黃英豪剛滿14歲時,其父就把他送到英國中部一個偏遠小城讀書,讓他遠離奢華,培養(yǎng)一切靠自己的良好品格。
8年苦讀后,黃英豪在1984年回到香港。他不僅帶回最好的學業(yè)成績,取得律師專業(yè)資格,還成長為一個思想成熟、充滿責任感的青年。他說,在國外生活時,中國人很少,經常感到周圍歧視的眼光,還被誤認為是日本人。在同一個學校讀書的弟弟,有時也受到外國同學欺負。這些遭遇,使他更加懂得自己的根在中國,個人的事業(yè)、前途、尊嚴與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黃英豪有個習慣,走路很快,許多人都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做事情也是如此,往往是快人一步,獲得先機。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黃英豪就預見到,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fā)展以及境外投資者的大量進入,內地各種涉外法律服務的需求將會大大增加。因此,1992年,經國家司法部的批準,他在上海設立了律師事務所代表處。一年后,年僅30歲的他又成為了中國司法部委托的境外公證人。1997年,黃英豪被選為香港臨時立法會最年輕的議員,直接參與香港特區(qū)成立的歷史進程。
"向前看",于人于事都如此。他堅信,和平統一就是歷史的趨勢
黃英豪說,其實跟做人要"向前看"一樣,兩岸關系的發(fā)展也應"向前看"。隨著兩岸經貿往來的不斷擴展和加深,和平統一就是歷史的趨勢。
據統計,截至2003年6月底,臺商到大陸投資項目共有5.8萬多項,大陸實際利用臺資超過350億美元,分別較10年前增長了近3倍和7倍;2003年前8個月,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達153億多美元,較2002年同期增長13%。同期臺灣與大陸貿易總額為286億美元,較2002年同期增長22%多。大陸已成為臺灣地區(qū)對外投資最多的地方、最大出口市場及貿易順差來源地,臺灣也是大陸第四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進口市場。
當律師的黃英豪堅定地說:"在經濟上有這么緊密的關系,本身又是同根同種的中國人,這些事實不是某些人聲稱的'公投'能夠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