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耐冬
現在是個概念泛濫的時代,無論多么陳舊的東西,只要能裝修出一個花樣翻新的概念,就會馬上枯木逢春。游樂園可以叫做嘉年華,大百貨可以叫做旗艦店,就連對過去的回憶,也可以冠名曰“記憶文學”,自以為開山鼻祖。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在不斷的質疑、批判與期待中問世,他寫出一個家族的故事,拋出一個“記憶文學”的概念,同時炮制出“借我一生”這樣煽情的題目。據說這是余秋雨的封筆之作,又據說此書中道出了許多此前余秋雨一直未坦言于世人面前的秘密,所以出版后成為搶購的熱門自然是情理中事。不過,平心而論,如果這本書的作者不是余秋雨,如果這本書不是起了這么一個惹火的名字,如果書中沒有提到余秋雨在“文革”時代的經歷,那么這本書也許會無人問津——因為它的文學水平實在不敢恭維。
全書的風格,像是一位垂垂老者的回憶,懷著對瑣事和名聲無法割舍的情緒,冗長而無生動之處。不知是余秋雨個人的經歷便是如此,還是他將記憶文學化之后表現出了他無法駕馭長篇敘事的弱點。事實上,在余秋雨的散文中,長篇的一些往往是最干癟無趣的,比如《抱愧山西》和《十萬進士》。如果真的把《借我一生》當作文學作品來看,也許及格的分數也不到,只不過,這本書有“記憶文學”的概念護航,才讓眾多讀者有了懸梁刺股的動力。
余秋雨認為,“記憶文學”是他首創(chuàng),他和《借我一生》將成為文學史上的開風氣之象征。如果從“對記憶的文學化”這個角度來看,這并不是什么首創(chuàng),至少,魯迅的《朝花夕拾》已經是專門把自己的記憶文學化的例子,他的兄弟周作人曾經對其中主要的篇章做過解釋;沈三白的《浮生六記》自然也是記憶的文學,將生活中的經歷點滴重新組成一個結構,按照每一篇的主題羅列開來,更是高出余秋雨很多。如果追溯得更早,唐代元稹的《鶯鶯傳》自然是記憶文學的鼻祖。如果說這些作品都是一篇篇的短文,并非如《借我一生》那樣的長篇的話,那么清代廢帝溥儀的《我的前半生》和特務出身的沈醉的《軍統(tǒng)內幕》也都是中長篇作品,也在余秋雨之前。近期的單篇文章如《我有這樣一個母親》,書籍如《往事并不如煙》,也算是將記憶文學化、重新編次排序,只不過沒有使用“記憶文學”的概念而已。
可見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并不是什么創(chuàng)舉,只是把已有的文學表達方式做了一個概念上的精裝修而已。不過,余秋雨的新書,并不僅僅憑著這一概念在圖書市場打拼,而是真正有些東西讓讀者想要看下去,那就是余秋雨的“記憶”,尤其是“文革”時代的經歷。
“文革”經歷最近幾年成為余秋雨被指責和批評的一個重點,所以,《借我一生》中對此專門介紹了一番,包括“石一歌”的問題。這次的介紹讓批評者們更加不滿,認為余秋雨不但在回避問題,更是在篡改歷史。有的批評者認為,記憶應該是歷史的,事實的,無論再如何文學化,也不應隨意篡改。
事實上,記憶本身是主觀的,是記憶主體對往事的看法,而不是什么客觀的歷史,記憶可以篩選,可以重構,甚至可以訓練,這是社會學家們的定論。所以,在“記憶”這一問題上責難余秋雨,未免舍本逐末,也許,他的記憶確實如此,沒有什么粉飾,也確實問心無愧地把自己的記憶寫了出來。而批評者應該追問的,應該是“為什么余秋雨會有這樣的記憶”,而不是“為什么他把記憶篡改得亂七八糟”。只有讓記憶復原成歷史,并且用歷史去驗證記憶的時候,才會有真正的是非曲直,所以,現在批評余秋雨的記憶,并做出種種猜測與批評,不如潛心去探究那段歷史,還所有人一個公道。
《借我一生》余秋雨著作家出版社2004.7定價:4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