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虎林 王洪波
50多年前,修滇緬公路要在怒江上架一座橋、也就是滇西公路干道上那座有名的“惠通橋”。當時橋的主體使用的是幾十根巨大的鐵鏈和鋼纜,每根鐵鏈有200多米長,是英國人監(jiān)造的,由水路運到緬甸的臘戍,而從臘戍運到龍陵縣松山下的怒江邊就要全靠人工搬運了。當時滇緬公路還沒有完全修通,更沒有任何重型機械,從松山嶺到怒江邊全是肋度~70度以上的陡坡,而且只有羊腸小道可走。當?shù)嵛靼舜篑R幫的鍋頭們聚在一起商量對策時,騰沖的馬鍋頭提出了用50匹馬結(jié)成連環(huán)結(jié)的運輸方案,也就是將大鐵鏈在每匹馬上左右盤結(jié),連成長蛇陣,每匹馬由二三個趕馬人駕馭,在統(tǒng)一的號令下一起動作。這個方案滇西八大幫的趕馬人—致認為可行。決定聯(lián)合行動,并空前絕后地進行了聯(lián)合模擬演練。
正式運輸大鐵鏈的日子,幾乎成了滇西山民們的節(jié)日,拉著鐵鏈子的大型馬幫所到之處,鄉(xiāng)民們扶老攜幼,給馬幫送水送飯,送雞蛋送點心,沿途的大姑娘小媳婦們唱著山歌調(diào)子給趕馬大哥們加油鼓勁。到了夜晚,情形更是壯觀,從松山嶺到怒江邊的幾十里山路上,漫山的松明火把,調(diào)子山歌互答,打趣調(diào)笑聲此起彼伏……形成了西南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道壯麗的獨特景觀。在付出了血與生命的代價之后,這座凝聚著民族浩氣的西南最大的鐵索公路橋,硬是用人背馬馱的方式建成了。
在1942年至1945年的抗日戰(zhàn)爭期間,昆明大西門龍翔街風翥街一帶的茶鋪和小酒館里,經(jīng)常可以看到那些馬鍋頭,他們總像從很遠的地方趕來,滿身熱汗涔涔,大碗地喝著熱茶,大聲地說著話。還有些高鼻子藍眼睛的盟軍美國人與這些來自滇西、滇南的馬鍋頭們一起抽毛煙,喝粗茶,說笑,甚至跟著馬鍋頭們一起換馬掌,學著割皮條。他們非常欣賞馬鍋頭們的氈帽、皮領褂和皮圍裙,說他們在家鄉(xiāng)時就穿類似的服裝,只不過他們的皮褲為了騎馬方便在前面分了兩叉,而中國趕馬人用的是整塊的圍裙就連這里的煙草、馬糞混合的味道也給他們帶來了一種親切感。原來。有些盟軍軍人在參戰(zhàn)前就是美國西部的農(nóng)莊弟子一一美國西部牛仔,在他們了解了這些高原趕馬人的生活后,豎著大姆指親切地稱中國的馬鍋頭們?yōu)椤暗崤W小薄?/p>
吉普車,在二戰(zhàn)時期幾乎成了美國大兵南北征戰(zhàn)、橫行世界戰(zhàn)場的一種象征,它輕巧、靈活、機動,可以適應許多惡劣的地形和路段,甚至可攜帶重機槍、高射機槍、無后座力炮等輕型武器直接投入戰(zhàn)斗,是美國汽車文化的一個最具代表性的類型,至今在人們心目中它仍是一種“硬漢”的象征和“酷”的代表。但誰又能想到,當吉普車剛進行最初的創(chuàng)意和研制時,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就曾說過吉普車的設計,應該相當于中國云南山地的一匹馱馬。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云南不起眼的山地馱馬給了這現(xiàn)代化的汽車“最初的設計靈感”。可見當年云南馬幫的驛運給世界印象之深。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馬六甲海峽、馬來西亞,并北上攻占了緬甸全境,中國抗戰(zhàn)后方與世界相連的最后一根“輸血管”滇緬公路被徹底封鎖了。此時,為搶運抗戰(zhàn)爭物資,將這一場維護民族尊嚴的戰(zhàn)尹進行下去,美國飛行員陳納德上校率領著他組建的第十四航空隊僅稱“飛虎隊”),為避開日軍零式戰(zhàn)斗機的巡航半徑,開辟了被稱為“死亡之路”的“駝峰航線”。它東起昆明,經(jīng)云南與四川的交界大、小涼山,飛過險峻的橫斷山、怒山山脈,折向西北,沿著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脈,有時幾乎是機翼擦著山崖地飛過一座座雪峰夾峙的山谷,然后進入西藏,再折向西南飛抵印度阿薩姆邦的汀江機場。在持續(xù)三年零一千月的援華空運中,損失飛機468架,犧牲和失蹤飛行員和機組人員1579人。到戰(zhàn)爭后期,幸存的飛行員們曾這樣描述:晴朗的日子,在航線上到處都可以看到在陽光下反射著光芒的飛機殘骸,像一座座地面的航標,甚至不用無線電導航,我們也能飛回基地。在世界航空史上紀錄下了極為悲壯和慘烈的一筆。當時,駕駛著現(xiàn)代交通工具的美國飛行員們?nèi)f萬沒想到,就在他們機翼下面的高山深谷與大江大河之中,有一條幾乎是和這條航線并行的、由中國云南西部馬幫開辟的中印國際運輸線。它西起印度的加爾各答、葛倫堡,經(jīng)西藏的日喀則、拉薩,到四川的昌都,沿著古茶馬人道進入云南的德欽、麗江、下關,抵昆明。這完全是由穿著皮領褂大襠褲的云南滇西馬幫用腳、用生命開辟的。
他們一路上要經(jīng)歷喜瑪拉雅的暴風雪,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缺氧,翻越雪山冰川,走過橫斷山綿長的凄風冷雨,跨過雅魯藏布江、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數(shù)不清的河川激流;有的地方要用牛、羊皮包好貨物乘竹筏或藤篾溜索過渡。沿途的艱苦辛勞自不必說,常常有許多人畜因過度的勞累、疾病、饑餓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而拋尸荒野。僅一個單程就要走100~120天,進入十月大雪封山之后更有半年不能通行。驛運高峰時,平均每天有3萬多人行走在這條路上,馬匹牦牛有10萬之眾。三年間,僅騰沖的“茂恒商號”一家,就經(jīng)這條路運回了孟買紗廠的“白象”、“一龍”細紗5萬馱,棉布、西藥等數(shù)千馱。
那個時期,住在麗江的俄國人顧彼得曾留下這樣的記敘:印度與中國之間這場迅猛發(fā)展的馬幫運輸是多么廣闊而史無前例,但認識它重要性的人極少,那是獨一無二非常壯觀的景象,對它還缺乏完整的描述,但是它將作為人類的一個偉大的冒險而永遠銘記在我心中。此外,它非常信服地向世界表明,即使所有現(xiàn)代交通運輸手段被某種災難毀壞,這可憐的馬,人類的老朋友,隨時準好在分散的人民和國家之間形成新的紐帶。
1993年,筆者有幸在著名僑鄉(xiāng)騰沖縣的綺羅鄉(xiāng)李大人巷,結(jié)識了當年開辟滇藏運輸?shù)牡谝蝗恕詈腿氏壬?。那年李和仁先?3歲,他腿上得了股骨頭壞死的毛病,剛從香港做了手術(shù)回來,正在恢復期,可氣色非常好,走起路來很穩(wěn)健,腰背很直,根本看不出是個剛做過腿骨手術(shù)的人。說起香港他輕描淡寫,但一聽說我們是來了解有關當年滇藏商道事情的,他立即來了精神,講述起了那段屬于他生命中最輝煌的經(jīng)歷。
那年他32歲,在茂恒商號當管事。他說當時走西藏那條路是萬不得已,被日本人逼的。大慨是1941年的中秋節(jié),他到了麗江。在茂恒商號的老伙伴麗江商人王勝三的幫助下,李和仁學習了幾天藏族禮儀,換上了一身藏袍,帶上了向?qū)?、馬幫,大概一行有百十個馱子,幾百個銀元分頭貼身裝著,走上了去西藏的路。他隨行馱運了十馱紅糖、十馱茶葉、十馱火腿,這是準備向沿途的藏官、頭人、喇嘛送禮的。李仁和說,從麗江、中甸到德欽,第一次見到那么雄壯美麗的梅里大雪山,他心里真是太激動了!但是光翻越梅里雪山他們就走了三天。記得翻越冰川的時候,馬站不住,腳下直打滑,大家就將一些粗糠撒在冰面上,一路撒一路走。在翻越梅里雪山的路途中,他的老伙伴李日潔,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得了嚴重的高山病,倒下去就再也沒有起來。還有十多匹騾馬也倒在了那里。
翻過梅里雪山,他們到了四川昌都。馬幫隊在那里滯留了近一個月,經(jīng)過送禮和多方周旋,才從藏族的“多瑪背”(稅官)那里拿到了進藏的通行證。后來他們和那些藏族同胞混熟了,問起那次為什么遲遲不讓進藏的事,藏官們笑著說,看{訓門的趕馬人個個精壯,又那么團結(jié),能吃苦,還以為你們是一支漢人部隊呢!后來關系融洽了,進藏的馬幫隊只要一提騰沖茂恒李和仁,他們就統(tǒng)統(tǒng)放行。在這些馬幫充滿冒險的國際商貿(mào)活動中,李和仁先生數(shù)次走過驚險的冰大板、暴風雪山口,乘竹筏皮筏渡過江河激流吃雪拌糌粑、風干牛肉;一路上遇到的刀客、強盜、神秘的喇嘛探子等事件數(shù)也數(shù)不清;他目睹過當時藏區(qū)銬木枷、下油鍋等酷刑;經(jīng)歷過上百匹騾馬累死、凍死的場景。
問到那段曾經(jīng)滄海的不尋常經(jīng)歷,李老先生坦坦蕩蕩地說,我們上路的人不興總說怎么苦、怎么慘,自己選擇的路,自己就要承擔。再說苦中總還有樂嘛,你們看,我從西藏就帶回來這么一個寶貝。說著,李和仁先生指了指身后正在倒茶的夫人,介紹遵“她叫羅布啟春,藏語的意思足‘幸福的寶貝,當年是日喀則賣酒的姑娘。那時候,整個日喀則就數(shù)她們家的酒好喝,每次路過她家門口腳就不聽使喚,就要朝她賣灑的地方走……她真是個寶貝!陪我在西藏十年,又陪我去印度、南洋、香港……”李和仁先生無怨無悔地回憶著。
一段長長的沉默之后,李和仁先生顫抖著手,拿出一張發(fā)黃的紙對我說,政府還是很照顧他的,1956年從印度葛倫堡、泰國、我國香港輾轉(zhuǎn)回來后,政府給了他一份特殊的待遇。他小心翼翼地拿出那張發(fā)黃的紙,只見上面用毛筆寫著:“照顧華僑證”,每月供應糖半斤,電池兩節(jié),香油二兩,大豆十斤,豬肉三兩。后面是鄉(xiāng)政府紅紅的印章。老先生的許多親友都在國外,他本可以留在那邊過舒適的日子,但他最終選擇了落葉歸根。
此時,高黎貢山下午的陽光已經(jīng)西斜,李和仁先生身上罩著一層溫暖的桔紅色的光影,平和安詳?shù)乃@位在民族最危難的日子里開辟滇藏印國際通道的馬鍋頭,就像夕陽下一座沉默的山,顯得寧靜而博大。我感到一種靈魂的震憾,甚至覺得,我們應該以中華民族的名義,在騰:中城,在未來中緬高速公路的路口,在滇藏大道的入口,那圣潔的梅里雪山下,用喜瑪拉雅的石頭,為這些馬鍋頭及他們的那些趕馬人塑起一座座巨大的雕像。應該讓后來的人們知道:歷史不僅應該記載那些胸前掛著勛章的英雄,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更不能忘記那些支撐她尊嚴和驕傲的普通人!
近日,筆者的同事要去騰:中做采訪,我特地托他帶去對李和仁先生的問侯,沒想到,當他到了綺羅鄉(xiāng)的李大人巷時,只見李先生門上飄著白色的挽聯(lián),先生已經(jīng)駕鶴西去。頓時,我只覺得心里空空蕩蕩,久久說不出一個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