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剛
學者馬文·奧拉斯基(Marvin Olasky)的《美國同情心的悲劇》(The Tragedy of American Compassion)是美國政要正在熱讀的圖書之一,被譽為20世紀90年代“關(guān)于福利和社會政策的最重要的一本書”,是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和小布什制定福利政策最重要的參考讀物。通過分析美國救濟窮人的歷史——從17世紀歐洲人開始大批移民美國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該書認為,政府只有減少救濟,讓更多的人就業(yè),恢復緊密的家庭和社會關(guān)系,才是解決貧窮問題的出路。
乞討者或窮人有不同的類型。有的是老弱病殘,無法通過自身勞動養(yǎng)活自己;有的是偷懶的機會主義者,寧可乞討度日也不工作;有的是被人利用,為他人乞討者;有的是吸毒縱欲而無法養(yǎng)活自己者。對待不同的乞討者,我們應該區(qū)別對待。第一類是真正需要同情者,我們也應該給予同情;對于其余各類的乞討者,同情心不但對社會、對他們沒有好處,反而可能有害。
同情心不僅僅是在物質(zhì)上給予幫助,還需要有精神上的幫助。奧拉斯基總結(jié)了同情心的七個標識:親情(Affiliation)、契約(Bonding)、分類(Categorization)、明辨(Discernment)、就業(yè)(Employment)、自由(Freedom)、上帝(主)(God)(第102頁)。親情就是要盡量讓受同情者得到親屬、親戚的幫助;契約就是由志愿者與受同情者組建臨時家庭,幫助其意識到婚姻或家庭的重要性;分類意味著對不同的受同情者分門別類,同情那些真正需要幫助者;明辨就是想方設(shè)法對受同情者進行分門別類;就業(yè)在于幫助其尋找或提供工作機會;自由就是給受同情者以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上帝(主)則意味著對受同情者通過上帝進行感化,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七大標識反映了人們對那些祈求同情者的真正同情,而不是濫用同情。美國從19世紀末期,大量的慈善機構(gòu)并非無償提供同情,而是要讓受同情者通過勞動進行“體能測試”,有勞動能力而不勞動者就要通過為其提供工作等方式,為其提供工作機會,最終解決其生存問題。
《美國同情心的悲劇》是美國政要熱讀圖書,它也適合普通百姓。它實際上向我們這些普通百姓指出了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何處運用同情心?
隨意運用同情心不但無益,可能還會有害。
《美國同情心的悲劇》[美]馬文·奧拉斯基著北京出版社2004.4定價: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