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庚文
1979年9月1日,我就讀初中,迎接我的是一位40歲的中年校長,為我辦理報名手續(xù)的,是一位20多歲的漢族老師。這位老師只有高中學歷,但數(shù)學基本功比較扎實。學校安排這位教師上我們的數(shù)學課并擔任班主任。
數(shù)學老師很能吃苦,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不是備課,就是批閱作業(yè)。那時候,老師住的房子是青瓦作面,土墻作壁,木板作窗。夜深人靜時,老師舍不得休息,他總這樣說:“這是享受,我在親吻月光!”
事隔11年,也就是1990年9月1日,我調(diào)到這所學校工作,擔任教導主任。那些年,學校既搞教育體制改革,又要承擔貫徹和實施教育法的具體工作。因此,白天我們不是上課,就是到村里去家訪和動員失學孩子就學;晚上還得備課批改作業(yè)。我身為教導主任,除了做這些工作以外,還得制訂和修正全鄉(xiāng)中小學的教學工作計劃;還得協(xié)助校長抓管理,抓教改,抓教育普及等全面工作。我所住的房子就是當年我的數(shù)學老師住的,依然是青瓦作面,土墻作壁,木板作窗。每當夜深人靜,每當腰酸背痛,每當頭昏眼花時,我總是重復老師當年說的那句話,聊以自慰:“這是享受,我在親吻月光?!?/p>
時間又過了13年,我以縣人民政府“普九”檢查工作隊員的身份,再次走進這所學校。
變了,學校變了!
24年前,這所學校叫中心校,我們所在的班叫中心校附設初中班,我們所在的教室全是土墻圍成,找不到一塊青磚;13年前,這所學校依然叫中心校,期間附設初一、初二、初三共6個初中班,學生的教室和部分教師的宿舍已是紅磚作墻,青瓦覆面了;13年來的今天,再也找尋不到昔日校舍的影子,一切都變了。校園變寬了,而且已經(jīng)徹底分成兩所學校,即中心小學校一所,中學一所。小學校有一幢教學樓,中學校除了有一幢教學樓,還有一幢綜合辦公樓。
為了如期實現(xiàn)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老師一方面要上好課,教好學生;另一方面還要積極配合當?shù)馗刹孔叽宕瘎訂T群眾集資辦學;動員流失學生返回校園。許多老師還要替交不起書雜費的學生墊支費用。檢查組抽查了兩個初中班的記錄的情況,在100多名學生中,就有50多個學生的書費是老師墊支的。做鄉(xiāng)村老師,真不容易!
學校變了,但是由于學生增多,教師增多,教師在學校的住宿條件并沒有多大變化,校舍似乎變得更加擁擠了。檢查期間,我走進住過的那間老屋。屋里住的竟然又是教過我的那位初中數(shù)學老師,那位班主任。老師膝下有兩個孩子,都到外地去讀高中、中專了。為了方便工作,老師把愛人從農(nóng)村老家接過來同他住在一起,替他管理家務?,F(xiàn)在老師已有25年教齡了,算得上是老教師。在這所學校里,老師工資也算是較高的。但是,兒子讀書的費用由他承擔;這個小家庭的柴、油、米、鹽錢由他支付;有時也同樣還要替那些交不起學費的學生墊支書費……老師住的房子,還是他25年以前就住過的,依然青瓦作面,土墻作壁,木板作窗……每當夜深人靜時,老師免不了又是重復著過去的生活——“親吻月光!”月光因了老師,是那樣的皎潔與溫柔;老師因了月光,是那樣的坦然和執(zhí)著!
月亮走了,老師沒有走;月亮來了,老師還在,還在把守寒窗,親吻著這個世界最美好的月光;批閱著,批閱著一道道月光底下的希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