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剛 號濼源、修公,一九五八年生于山東濟南,回族。一九八二年二月畢業(yè)于山東大學歷史系,同年分配到北京,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工作。一九八六年又就讀山東大學蔣維崧教授指導的漢語史專業(yè)研究生,專攻文字、書法方向。一九八九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就職于中國文物研究所至今。
二十二年前,我在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工作的時候,迎來了“文革”后第一屆大學畢業(yè)生。其中一個從山東大學畢業(yè)的學生,比我小兩歲,同樣愛好書法、篆刻,人也開朗,不久,我們就成了好朋友。這個新來的學生就是劉紹剛。
紹剛那時從周紹良先生整理墓志,每天和墓志、碑帖打交道,我們在一起談論書法,也常在一起寫字。記得紹剛到京不久,在中國美術館展覽《首屆大學生書法競賽》獲獎作品,其中便有他的作品,還是獲得二等獎。但那時他似乎并不常寫字,倒是很癡迷刻印。據(jù)周紹良先生說,紹剛的印刻得很不錯。我也覺得很好。于是就請他刻了很多印,他從未推辭過。我的許多印章,都是他那時給我刻的。一年多以后,紹剛參加了由上?!稌ā冯s志社舉辦的首屆全國篆刻征稿評比,成為北京唯一一個獲得一等獎的作者。我才對他刻印的水平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了幾年,他就又回到母校,去跟他的業(yè)師蔣維崧先生攻讀研究生,一學三年回來,文字學和書法方面都大有長進。
紹剛篆刻,對古璽和秦漢印都下過很大功夫,又學黃牧甫、喬大壯、蔣維崧諸家。欣賞他的印章,能感覺到即有秦漢古樸淳厚的味道,又有濃郁的書卷氣,這就與一般印人拉開了距離。紹剛平時給人的印象是很隨和、很懶散的樣子,也從來不以擅長書法、篆刻自居,每當我向別人介紹他是篆刻家或書法家時,他總是紅著臉,連連搖頭。但據(jù)和他住鄰居的同事講,紹剛每天下班后,都在宿舍里讀書、臨帖或刻印,還是很勤奮的。說紹剛懶,也不算冤枉他,他即不懂得如何推銷、經(jīng)營自己,把名利看的很淡,也不愿走關系,去謀取什么地位或利益。但也許正是他的這種懶散,才使他的印和書中少個幾分俗氣,多了一點雅氣。
紹剛寫字,以篆隸擅長,他跟蔣老讀研究生時,學得是古文字專業(yè),因此精通文字學。他曾遍臨商周金文,其中一些銘文臨過幾遍至十幾遍,加上他在古文獻研究室工作時,曾接觸過大量的秦漢簡牘,所以他寫的甲骨金文味道淳厚,而隸書融秦漢簡牘于一爐,又有漢碑的大氣,在當今書法上別樹一幟。他寫字似乎是為篆刻服務的,因為寫不好篆、隸,篆刻也不會有太高造詣。所以他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篆書、隸書上,行書、楷書卻不怎么下功夫。常常有人看到他的作品時,認為正文和落款不象一個水平的人寫的,這也許是紹剛有待提高之處。
在當今書壇、印壇上,個性張揚是很時髦的一個詞,可是書法,篆刻是有其自身規(guī)律的,脫離了本身的共性去侈談個性,脫離了傳統(tǒng)去講創(chuàng)新,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不會有生命力的,紹剛的書法、篆刻,靠得是人品、學問的滋養(yǎng),是他對古代書法、篆刻藝術深刻和獨到的理解,這樣的作品才立得住。紹剛治學多年,雖因寫字刻章的原因著述不多,卻也有文字學、書法篆刻史及文房四寶方面的專著、論文多篇問世,學術水平不可小視。今年年初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劉紹剛印存》,更是近年篆刻界出版的一部高水平印譜。他曾先后在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書協(xié)培訓中心任教十余年,桃李滿天下,可以說是一位綜合素質極高的書法篆刻家。經(jīng)過了二十余年的積累,相信紹剛會在學問和書法篆刻藝術上,會有更大的成就,令世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