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塵馨 劉英麗
中國漢字中精英的“精”,“米”字邊,“月”作底。這似乎冥冥中注定了這群“精英”們的宿命:永遠以追求柴米物質或榮譽為生命的第一目的,而花前月下的安詳與浪漫將只出現(xiàn)在他所有目標實現(xiàn)之后……
剛剛32歲的張立身兼兩職: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中國代表和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導師。
張立每天的日程如下:早上8點從家里出發(fā),8點半開始一天的工作一直到晚上6點結束。晚上會有一到兩個小時與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的同事開會,外加起碼一個小時與自己指導的9個研究生交流。
“再加上處理一些應酬,我總覺還有很多事情都沒有時間做。陪家人的時間也很少?!币驗楹苌傩菹?,生活沒有規(guī)律,一旦休息的時候張立會覺得很累。當電話打到張立處采訪他時,他正在醫(yī)院排號看病。
“精英”的代價?
盡管張立忙得井然有序,卻絕對是對自己的時間身不由己。同樣身不由己的還有新浪網全球新聞副總裁陳彤。了解陳彤工作狀態(tài)的人,對他同情多于艷羨,他的工作“就像上了發(fā)條,永遠停不下來?!庇捎诨ヂ?lián)網新聞是實時發(fā)布,又有無限的容量,所以“如果你愿意,每天做25個小時都可以。尤其是出點事情以后簡直就是連軸24小時轉。”陳彤說,他幾乎所有的閑暇時間都是在考慮工作。
六七年前剛到新浪時還被說成是“剛畢業(yè)小伙子”的他,這兩年明顯蒼老了很多,他認為這些年自己犧牲最大的就是身體——雖然為了工作付出那么多,可陳彤認為這是必然,“可能在中國現(xiàn)階段很難找到一份工作不是很辛苦,收入比較好,感情生活也不受影響的。擱在這個位置以后好像就要不停地跑下去。足球場上的前鋒只有不停跑才能發(fā)現(xiàn)對手的破綻,找到進球機會。”
像陳彤和張立這樣的“精英”男士,其數(shù)量正在迅速壯大,它特別集中在一批新型的現(xiàn)代化職業(yè)當中,如公司管理者、私人律師、注冊會計師等等,他們以腦力勞動為主,擁有高薪、私家車、私家房,已經構成了中國社會“中間階層”的雛形。
自20世紀40年代起,在西方幾個主要的現(xiàn)代化國家的社會分層中,先后出現(xiàn)了以管理人員與公職人員為主的新中間階層。在日本,1975年時,“新中間層”已經占到勞動人口的34%,在美國,這個階層的比例由1950的16.9%上升到1970年的18.2%。在其他國家如英國、德國等,中間階層的比例也在不斷提高。他們成為推動現(xiàn)代化社會發(fā)展、引導社會消費甚至引導主流社會價值觀的中堅力量。
但與此同時,曾經在全中國掀起“健康熱潮”的洪昭光教授認為,現(xiàn)在整個社會都處在一種“肝火上亢”階段,競爭激烈、節(jié)奏快、壓力大,所以整個社會陽亢,人也跟著陽亢、急功近利。因此各種各樣疾病的發(fā)病年齡都隨之提前了。像糖尿病、冠心病、多血糖病都有年輕化趨勢。洪教授發(fā)現(xiàn),目前都市“精英”人群中最為集中的問題是:亞健康、心腦血管病,以及家庭問題。
“精英”問題來自何方?
“這些精英男子的壓力趨勢是越來越嚴重的,”一直在研究中產階級問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副教授張宛麗介紹說,精英分子也是“高地位焦慮”的人群。張宛麗把造成中國“精英”們身體、心理等諸多問題的緣由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是“自我期待很高,有時超出他的能力范圍。”因為他們既期待更好的目標,同時又擔心失去現(xiàn)有的物質或者地位,所以承受了更多的壓力;
二是“社會轉型期的壓力?!北热缳J款的問題,在中國,工作的8小時中可能有六七個小時要琢磨資金的來源問題。企業(yè)家也要在關系網中運作,才能在同等條件下獲得高于別人的市場,特別是需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協(xié)調政府關系”上,企業(yè)家調查報告顯示,這個比例從1994年的9.1%上升到2002年的17.5%。于是,精英層承擔了很多不正當競爭的成本,也就是說,本來應該由國家和社會承擔的制度成本,現(xiàn)在由他們承擔了;
三是“相互之間沒有形成一定的認同,也沒有歸屬感?!比耸切枰鐣?、心理認同的。而現(xiàn)在,雖然表面上形成了“精英”階層聯(lián)盟的雛形,但主觀上的聯(lián)系還是很少。在國外,中間階層因為已經很成熟,他們之間的社交生活很豐富,會經常舉辦一些聚會,一起交流,排遣平時工作中生活上的壓力。而在中國,一般情況下的聚會只限于一個小“圈子”,都是一些熟悉的朋友,談論的話題與交流的信息都很有限。而中國企業(yè)家調查系統(tǒng)秘書長李蘭在對企業(yè)家的調查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很多企業(yè)家總是感覺沒有人分擔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慮。
而讓所有中國“精英”都感到不平衡的是,現(xiàn)在這個精英層的付出與得到還不能成正比。財富、社會認同感、社會制度的制定、社會走向的發(fā)言權等都不能達到。
張宛麗認為,作為一個現(xiàn)代化的社會,應當培育發(fā)展中間階層,那么就應該在一定的制度層面相應地給予一定的社會生存條件以及制度上的配套政策。
多久沒有關心過自己?
當社會上部分人士開始關注、關心中國“精英”男士的痛與哀愁時,恰恰“精英”們本人依然忘我地在為自己的事業(yè)及所謂理想打拼。
曾在福建某城市的一家中型貿易公司任總經理的王先生的真實經歷,也許能提醒“精英”們主動關愛自己。
2000年底,得知大哥得了胃癌后,想到自己母親也是因為胃癌去世,47歲的王先生開始覺得自己的胃總是不舒服,有抽痛,并逐漸發(fā)展成吃不下東西。他決定去成都休假。而此前健朗的他,事業(yè)心很強,意氣風發(fā),發(fā)展計劃甚至列到5年以后。
他猜是以前經常出席各種宴會,吃大魚大肉給吃壞了。但王先生從來不敢去醫(yī)院做檢查,擔心查出什么嚴重的毛病。
在成都,他找了一個鄉(xiāng)下偏僻的小農莊,一個月200多塊的月租,包吃包住。所有時間他都花在尋找很多“祖?zhèn)髅胤健钡拿耖g藥方,甚至聽信偏方:讓蜜蜂在自己身上蟄,以蟄出毒素。
直至2002年,家人要求他一定要去醫(yī)院就診。在去醫(yī)院之前,他幾乎就在交代后事了,臨去的前一天晚上,一夜失眠。檢查完,他幾乎完全虛脫,因為承受了太多的心理壓力,他一個人哭了很長時間。
然而檢查的結果竟是除了一點輕微的胃炎,其他根本沒有問題,他一直不相信這個檢查結果,接著他又開始新一輪吃自己尋來的民間的藥和針灸。
直到2003年春天,經人介紹他去一個老醫(yī)生那看病,醫(yī)生說他可能是患了糖尿病。當確知自己得了糖尿病以后,他如釋重負,連忙打電話告訴家,全家也都松了一口氣,提心吊膽這么久,現(xiàn)在終于有病了。而醫(yī)生告訴他,之所以會得這個病,是因為他常年心理壓力太大導致的內分泌紊亂造成的。
從懷疑自己生病之后,他再也沒有工作。他每天給自己補充營養(yǎng),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用試紙測試自己的尿液,看是否有問題,對自己身體非常小心,甚至到了謹小慎微的程度。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這是家人對王先生說的,也是對奮斗著的“精英”們的一個警醒。不要忘記的還有一條:其實男人更需要自己關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