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英國前,聽說英國現(xiàn)在有近40萬無家可歸者。英國的慈善機構(gòu)為無家可歸者開辦了長短期不一的收容所,還給“光顧者”熬粥、褒湯,在過節(jié)期間還組織各種“善舉”,來一通西方式的送溫暖、獻愛心。當我到了倫敦,最忘不了的就是想親眼看一看英國慈善機構(gòu)的“善舉”。
混進收容所
我在倫敦生活了一段時間,那時無論在地鐵通道里、大橋下、小巷里和墻角處,我都能看到不少英國“浪人”。他們有的自得其樂地曬太陽,有的愁眉苦臉地撿垃圾,顯然“檔次”不同。據(jù)說,這里的無家可歸者分好幾種:有的純出自愿,就想過無拘無束的生活,“級別”最高;有的無以謀生,只好到大街上拋頭露面,或是扮成人體雕塑,或是彈個琴、唱個歌,討點零錢,“級別”稍次;最慘的是“購物袋人”,幾乎就是一個英國版“丐幫”,這些人所有的家當都在幾個看上去蠻不錯的購物袋里,袋子越多,說明他們的“生存能力”越高。
英國的社會保障相當完善,無家可歸者到底值不值得同情?我?guī)е欢亲訂栴}想弄個明白。快到圣誕節(jié)了,這可是一個走近他們的好機會。
我先是打了一通電話,向倫敦市政府申請一個訪問無家可歸者的機會,可申請屢次被駁回,理由是我這樣做會“驚擾他人”??磥?,哪個國家也不希望有外國人對本國的無家可歸者感興趣。我一氣之下喬裝打扮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少婦,大搖大擺地混進了倫敦最大的臨時收容所——“圣誕中心”。
這個大收容所我早就“踩點”多次,它的整個建筑就跟一大排簡易房差不多。通道兩旁總能看到胸前別有白色圓形標記的志愿者。在平安夜當晚,我換上了一身舊衣服,沒化妝,頭發(fā)也散開了,裝成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有意思的是,我正向“圣誕中心”走去的時候,居然還遇到一位“同道中人”。此人是一位“無家可歸先生”,名叫萊特,高大健碩,衣著講究。我們一起向收容所走去,一路我還尋思,真是“人不可貌相”,萊特穿得這么整齊還無家可歸,我穿得這么差,絕對不會引起懷疑了。這樣想著,我的膽子也大了,與萊特談笑風生,并肩走去。
可是,我畢竟從未做過這這種事,所以離收容所越近心越虛。最后,幾乎連走路都開始“腳拌蒜”。好不容易挪到了“圣誕中心”,在踏進大門時,身后有一個男子小聲嘀咕了一句:“咦?剛進去的這位女士是自愿者嗎?”我生怕他看出我的真實目的,連頭也不敢回,只想趕快走進去,可又不敢加快腳步,怕引起更大的懷疑。真可笑,在我心跳加速的時候,行為舉止卻必須保持原有的節(jié)律。這條不到50米的通道,我居然走出一身冷汗。老是覺得有人會從后面拍我,將我這個“假冒違劣”分子“驅(qū)逐出境”。還好,一路下來,沒有引起新的懷疑。
在收容所的大廳門口,“迎賓志愿者”笑容可掬地對我這個新“流浪女”的到來表示歡迎,還熱情地問:“我能為您做點兒什么?”這當兒,我下意識地回頭找“救星”,卻發(fā)現(xiàn)萊特早已不知去向。我頓時心慌意亂,馬上就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心里一點兒安全感也沒有了。大概我這樣子和真正的無家可歸者太接近了,志愿者們馬上露出一副同情的表情,把我引入大廳里。當時我還沒意識到是自己太像一個“棄婦”,還以為是志愿者“開恩”放我入內(nèi),于是一路不斷“點頭哈腰”,向志愿者道“圣誕快樂”。
大廳里只有兩種人,或者說是兩種“上帝”。一種是像上帝那樣充滿愛心助人為樂的志愿者,另一種是盡情享受“上帝式”服務的無家可歸者,而我則哪種都不是,夾雜在這兩類坦然自得的人群中顯得極為“另類”。所以,我一直在提醒自己要表情自然,別太惹眼以至被人識破。
不料,就在這個當口兒,我提包里的手機突然鈴聲大作,格外刺耳。我連忙掏出手機壓低了嗓子接聽,原來是一位好友問我在哪兒過平安夜。我“嗯嗯”應付了兩句,掛斷了電話。抬頭一看,大廳里幾乎所有的人都在看著我。
有一位瘦弱的被收容的老婦人走過來,充滿了懷疑地問我:“你沒有家嗎?”我說:“Sure.(當然)”她馬上搖頭,目光更加懷疑。我意識到我剛才那句“Sure”答得不對。首先,這是一個美式英語的常用語,不應該用在倫敦;其次,有哪個流浪者會像我這樣忙不迭地承認自己沒家?我轉(zhuǎn)身想逃,但老婦人堵住了我追問:“沒家,你住哪兒?”我發(fā)現(xiàn)她目光灼灼,好像有點愿意認可我是她的同類,又有點希望與一個看起來不怎么像乞丐的人交上朋友。我傻眼了,只得告訴她:“我有家。我只是想來向你們道聲圣誕快樂?!?/p>
真是幸運,老婦人沒有聲張,也沒再繼續(xù)追問,但她卻冷笑一聲走開了,仿佛我傷害了她。
收容所像俱樂部
在我看來,“圣誕中心”就像一家吃喝玩樣樣俱全的俱樂部。雖然簡樸了點,但是娛樂、學習、保健等活動應有盡有。這里還有臨時搭建的衛(wèi)生間、浴室、餐廳。讓我納悶兒的是,柜臺前排隊領(lǐng)取食物的無家可歸者個個都顯得悠然自得。我擠上前去看,發(fā)現(xiàn)這里提供的食物、飲料與街頭賣的快餐差不多,也是漢堡包、蔬菜糊,飲料有可樂、橙汁等。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服務的志愿者和無家可歸者吃的是一樣的。無家可歸者在這里用餐時,隨時有志愿者來收拾桌子,和真正的餐廳一模一樣。不僅如此,餐廳旁還設(shè)有大衣、行李保管室,比國內(nèi)的高檔商場還細致。
此外,收容所里還免費發(fā)放衣服,一人一套。臨時醫(yī)務室還為無家可歸者檢查身體。更令我吃驚的是,收容所還為“來賓”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生活。酒足飯飽后,人們可以憑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娛樂或?qū)W習活動。這里有數(shù)十臺電腦供無家可歸者給發(fā)送郵件和上網(wǎng)閱讀信息。人們也可以選擇讀書或手工活動?!笆フQ中心”里有一個簡易圖書館,里面有小說、名人傳記、工具書和實用知識類等讀物,大部分是“捐贈書”,讀者無須任何證件和手續(xù),可以任意選看,還可以帶走不用歸還。一位志愿者告訴我,許多無家可歸者過去都是白領(lǐng),即使流落街頭,仍然酷愛讀書。
從“圖書館”出來,我走到手工區(qū)去看,這里的志愿者個個如同手工課老師,教大家剪紙、繪畫等,還不時地鼓勵大家。整個“圣誕中心”不時爆發(fā)處爽朗的笑聲,許多“老朋友”在這里見面后都熱烈擁抱,問寒問暖。他們雖然已經(jīng)無家可歸,但至少在平安夜能夠聚在一起慶祝。交流的需要是沒有等級之分的,收容所給他們提供了交流的場所,也提供了溫暖和尊重。我發(fā)現(xiàn),當他們走出收容所時,頭抬得比進來時要高。這時我才恍然大悟,他們真正需要的正是這一點自信和自尊。
快樂是短暫的
收容所里這么好,還是有人不愿意去。第二天,我碰到一群在墻角曬太陽的流浪漢,我問:“你們干嘛不去收容所?”他們不屑地表示,收容所規(guī)矩太多,還不讓喝酒。是的,“圣誕中心”門口就貼著條子:“不喝酒,不吸毒,不玩槍?!?/p>
還有人告訴我,收容所雖好,但并非久留之地。那里的快樂是短暫的。圣誕節(jié)假期結(jié)束后,收容所也就完成了使命,“關(guān)門大吉”,無家可歸者只得又回到寒冷的街頭。如果沒體驗到收容所的快樂也就算了,最怕的是短暫的快樂后還得一切照舊,所以,一些無家可歸者索性不去。
其實,英國的每個無家可歸者都能夠得到政府的救濟,救濟款也足夠他們生存。因此,大多數(shù)浪流漢并非“要飯花子”,更不是為了吃頓好吃的或得到一套免費的衣服才來圣誕收容所的。比如我路遇的萊特就告訴我,他平時寄宿在親戚家,之所以過節(jié)時來收容所,就是為了找一些同道中人就個伴兒。
我剛到倫敦時朋友提醒我,倫敦街頭要飯的都不是好人,一般都是酒鬼、癮君子或賭徒,千萬別給他們錢。所以我一直對他們“鐵石心腸”。但是,平安夜的經(jīng)歷使我對他們有了新的認識,節(jié)后再面對無家可歸者時,我心里總覺得不是滋味,經(jīng)常他們一點兒錢。
英國的大多數(shù)浪流漢雖然窮困潦倒卻能夠保持衛(wèi)生,衣服也比較整潔。他們被競爭激烈的社會所拋棄,不幸淪落街頭,即使在發(fā)達的英國當乞丐,與窮國的乞丐也沒有根本的區(qū)別,因為無論在哪里這類人都被世人看作是一些失敗者。
幸好世上不僅僅有“失敗”,還有“慈善”,讓這個世界不至于沒有溫暖。
(責任編輯劉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