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亂墜(五)
●費公直喜菊,重九前后,購菊數(shù)百盆,藉以宴賞。又喜攝影,藏玻璃底片(其時尚不用軟片)分貯四大竹箱,動亂中被毀殆盡。
●謝玉岑與徐悲鴻友善。玉岑病,無以為遣,請悲鴻為繪花卉扇,悲鴻復書云:“弟生平不畫扇,花卉尤非所長,引為二難。尊命所委,二難兼并,實深惶悚。倘兄不在養(yǎng)疴,決不獻丑而貽譏大雅,祈勿示人是幸。”
●吳稚暉常居鬧市,不厭喧囂,謂:“昔在無錫,居室臨河,晨間,檣舶競過,萬聲沸騰,而酣睡無覺。倘移居村野,反不能成寐?!?/p>
●常州鑒賞家戴博元,藏有宋代朱熹一玉印,“晦翁”二字絕端凝,邊文為楷書:“用之則行,舍之則藏?!?/p>
●曾孟樸之代表作,為《魯男子》與《孽海花》,自謂:“作《魯男子》樂,作《孽?;ā房??!?/p>
●抗戰(zhàn)時期,林語堂赴西安,寓西京招待所,聞記者欲來采訪,頗厭其煩,乃書一字條,貼于服務臺前:“林語堂不會見任何記者”,一記者,亦于臺前書一條:“記者不會見任何林語堂”。
●胡適日記,謂:“錢芥塵是個大滑頭”,不知何所見而云然?芥塵,嘉興人,為報界老前輩。
●趙元任與楊希仁小孫女步偉結婚,胡適為證婚人。
●民初有署名捫虱談虎客,頗多善作,不知為何許人,或見告,其人為韓樹園,南海西樵鄉(xiāng)人,與康有為同鄉(xiāng),且列康氏門墻為弟子。
●史學家錢穆,喜讀《碎琴摟》說部,頗以未識作者其人為憾。
●焦菊隱在北師大授課,妙趣環(huán)生,旁聽者特別眾多,因此另辟一最大教室。
●張恨水曾于集會間,遇見賽金花,時賽金花年逾五十,猶脂粉飾面,尚具豐姿,握手之余,貽恨水一名片“魏趙靈飛”。
●吳昌碩偶爾亦畫佛,但無把握,凡求其畫佛者,必請多寄宣紙若干,以備畫不愜意而更易。
●吳湖帆之四歐堂玉印,長方形,朱文雍容爾雅,出于高謂泉手刻。
●鄧懷農(nóng)晚年以畫菊著稱。其人頗落拓,其歲嚴寒,擁爐取暖,不慎灼傷死。
●俞劍華喜畫松,榜其居為萬松樓。
●袁寒云為其子聘方地山女,出其所藏漢代古錢一枚為定,是與昔沈芥舟同具雅尚,芥舟為其子聘張芑堂女,出所藏方方壺墨作一幀為定。
●周瘦鵑與劉半農(nóng)同事上海中華書局,時陳獨秀主持北大文學院,招半農(nóng)北上,奈半農(nóng)無川資,乃以所譯法大仲馬之《賣花女俠》,托瘦鵑售諸進步書局。蓋包天笑主編進步之《小說大觀》也。《大觀》即采刊,得稿費五百元,始得成行。
●沈眉若執(zhí)教吳江鄉(xiāng)村師范,附近有垂虹橋之勝,橋有洞七十有二,為古代名建筑,眉若為作《長橋歌》。
(摘自《今古傳奇》1989年第6期/姚德鑫 薦)
天花亂墜(六)
●齊白石畫,稱賞者多,白石乃曰:“予不知知之者之為真知否?不知者之有可知者否?將以問之天下后世?!闭Z殊雋妙,亦極夸大。
●老舍于北京琉璃廠購得李笠翁書畫硯,硯為長方形,殊古質,蓋上鑲嵌一玉螃蟹,耐人玩賞。老舍下世,由其夫人胡絜青珍藏。
●一九三三年,上海中西書局出版《古本水滸傳》,謂乃梅寄鶴提供。當時對于梅寄鶴有否其人,頗滋懷疑。甚至有人認為梅寄鶴者,乃鄭逸梅、胡寄塵、嚴獨鶴三人所弄之狡獪。茲據(jù)曹家俊記述,始知梅寄鶴確有其人,生于一八九八年,卒于一九六九年,江蘇常熟市人。名祖善別署季萼,又號海舒及梅屋老人。擅詩文,二十六歲,應其友人吳虞公之招,任中西書局編輯,計九年,所謂《古本水滸傳》,實出其偽作。又治岐黃術,著《太素脈訣全書》,其人今已編列《常熟市志》。
●張大千與梅畹華同赴宴集,大千推畹華居上座,尊之為君子,而自抑為小人,問其故曰:“諺語:君子動口,小人動手。爾唱戲,非動口之君子而何;我繪畫,是動手之小人也。”相與大笑。
●我于“文革”后,購得陸培之家所散出之書畫。按培之、梁溪耆舊,富收藏,性風雅,以龍山諸脈澗水所匯,有東西兩大池,培之乃浚治東大池成為名勝。當時王西神特往訪之,池多桃花,紅雨繽紛,光艷奪目,淪漪一曲,跨以雙橋,而一亭翼然,累石嶙峋,精舍三楹,懸培之像。但名不昭彰,知者較少。
●汪孝文集黃賓虹五大弟子所繪山水,裱一長卷,名“棲霞請益圖”。
●曼殊上人習吹簫,謂:“預備乞食”。
●夏承燾,齊天樂詞有云:“湖山信美,莫告訴梅花,人間何世?!卞X名山大為激賞。
●徐悲鴻得唐人八十七神仙卷,奉為至寶,刻一?。骸氨櫳保坑质鹌涫覟榘耸呱裣蓺埦碇?。
●江彤侯名諱,晚號蜷翁,安徽歙縣人。工詞,書法亦古樸,惜流傳不多。參加辛亥革命,晚歲,亦居山中,誦經(jīng)為遣,嘗云:“生平未把應做之事做好,對不起人民?!?/p>
●龐青臣與龐萊臣為昆仲,莢臣藏畫,青臣藏書籍,均有名海內(nèi)。一次,孫中山來上海,青臣為之下榻,特備一套新式家具,以示隆厚。
●劉淑度從齊白石學篆刻,曾為魯迅治二印,一“魯迅”,一“旅隼”。
●曹靖陶,工詩能書,書類袁克文。有看云樓圖,海內(nèi)名流,紛為題詠。以不善治生,晚年窘困,朱孔陽一再周濟之。
●朱孔陽藏有康有為遺札,其時戊戌變法失敗,避難出走,謠傳光緒帝服毒死,有為聞之欲投海以殉,幸挽救未遂。此札乃投海前所書,絕珍秘。
●王映霞,原姓名為金寶琴,得外祖父王二南鐘愛,出嗣王家,初為王旭,后易稱映霞。
●羅癭公年事未高,常自稱老夫,友人譏之,嬰公有詩云:“稱老何須確論年,不妨行輩強居前?!?/p>
(摘自《今古傳奇》1990年第1期/姚德鑫 薦)
天花亂墜(七)
●登月球已成事實,在清末有荒江釣叟其人,即撰有小說《月球殖民地》三十五回,載《繡像小說》雜志,惜未完。
●吳鐵生擅鑒賞,藏有八大、石濤山水各一,均絕精。及在友人處見到八大、石濤合作之山水幅,甚為欣羨,乃以二幀商易其一。蓋一以數(shù)量為衡,一以罕見為貴,相易之下,皆大歡喜。
●喬大壯,華陽才俊,潘伯鷹與之善,有一傳,述其儀表,謂:“短身巨顱,豐頤高顙,眸子炯然而靜,吐語甚徐,舉措秩如。戊子七月三日,獨游蘇州,其夜大雨以風,舉身自沉于梅印橋之下,年五十七。”誦之如見其人。
●吳湖帆居吳中雙林巷,為金俊明春草閑房舊宅。有奚蒙泉所繪之春草閑房圖卷,兵亂中失去。又春草閑房印,則在孫伯亮處,伯亮欲以是印易湖帆畫,未果。
●吳大澂藏茗壺多具,均有銘語,頗可誦。如云:“一甌小試碧螺春”。又:“飲一斗,詩思清,百篇成”。又:“游山回,桂花開。午睡醒,故人來?!?/p>
●老舍在英國講學,彼邦曾灌制唱片。又老舍喜以三十二張骨牌,啟發(fā)其寫作靈感。
●善繪人像之蔣兆和,乃名岐黃家蕭龍友之女婿。龍友之畫像,即出兆和手。
●王人美為曩年之電影明星,有人以“美人王人美”征對,有以“才子袁子才”對之,均屬回文格,甚為巧妙。人美后嫁畫家葉淺予,一日,與人談及其夫,謂:“葉淺予是個過于沉浸事業(yè)里的人,當這種人的妻子,真不容易?!?/p>
●易實甫詩,與樊云門齊名,但較怪誕。有《口號》一首:“一筆一墨復一硯,一筇一笠復一扇,一茶一蔬復一飯,一云一石還一松,一澗一瀑還一峰,一寺一橋還一鐘?!比缭姺窃?,而詩味盎然。陳伯嚴以實甫多山水詩,比之魏默深。實甫卻自謂:“魏詩皆在山水內(nèi),而余詩尚有在山水外者”,蓋自詡其高人一等。
●高江邨銘硯,為沈石友鳴堅白齋舊藏,后歸日本橋本關雪,關雪逝世,為日本藏硯家宇野雪邨所得。
●張大千之畫,學其兄善子,善子畫之師承,卻無人知之。友人唐毓義謂:“善子之師為建昌馬企周”。企周名駘,有《馬駘畫門》行世。
●有握何應欽手者,謂其柔軟勝于女子。我藏有何氏印拓:“曾受三百萬倭軍降書”,蓋抗戰(zhàn)勝利之物也。
●嘉興郭氏,書畫傳,如郭和庭,郭余庭,郭屺庭、郭蔗庭,均有聲于時。聞沈寐叟所用印章,頗多出于屺庭手刻。
●版本目錄學家潘景鄭,近刻一?。骸肮卵憬伞?。
(摘自《今古傳奇》1990年第2期/姚德鑫 薦)
天花亂墜(八)
●秋瑾辦《中國女報》,時一九七年一月。社址設于上海虹口四川路厚德里九十一號。當時缺乏資力,南潯徐自華、徐蘊華助以一千五百金(其時為一巨額)。自華字寄塵,與秋瑾為盟姊妹。蘊華字小淑,嫁林寒碧,亦饒詩才。
●集郵名家,先后有二巨子:一周今覺,人稱郵票大王,著有《郵乘》;一馬任全,著有《中國郵票圖鑒》,自一八九一年至一九四九年所發(fā)行之郵票,原原本本,無不詳述。我雖不集郵,卻以認識二巨子為幸。
●新名詞之首創(chuàng),如“幽默”出于林語堂,“經(jīng)濟”出于孫中山,“銀幕”出于葉勁風。
●張伯駒為史學家史樹青書聯(lián),以嵌字出之,如云:“樹木新栽休斧伐,青山常在有柴燒”。梅蘭芳夫人福芝芳壽辰,伯駒有聯(lián)云:“松筠有壽方為福,芝草無人亦自芳”,不僅嵌芝芳二字,并福姓亦入聯(lián),渾成自然,又復通俗,堪稱佳構。
●陶行知不吸煙,友人以駱駝牌卷煙贈之(其時屬高級煙)。行知知翦伯贊終年無錢買好煙吸,即轉貽翦伯贊附一打油詩云:“抽一枝駱駝煙,變一個活神仙,寫一部新歷史,流傳萬萬年?!?/p>
●許情荃,別署三十年前江東說劍客,晚筑畫隱園以避世。
●步林屋參袁項城幕府,晚來海上,懸壺為醫(yī),但身為醫(yī)而自病從不服藥。
●鄭海藏晚歲,常勸人多作風景詩,或問如何方寫得好?輒舉周梅泉:“月淡乍鋪一街水,葉乾猶戰(zhàn)半林霜”一聯(lián)為例。
●蔣觀云喜相宗之學,別署因明子,蔣竹莊亦喜參禪,別署因是子,彼此僅相差一字。
●伍蠡甫藏有一銅墨匣,乃林琴南貽其父伍光建者。匣面上有林氏之山水畫,并題:“昭扆仁兄大人屬,弟林紓寫”數(shù)字,雕鏤絕精,為一珍貴文物。
●朱大可致人書札,輒以古式箋紙,端楷為之。但絕佳者,舍不得用,珍藏自賞。因此我常以次佳之箋紙為貽,彼大為欣感。
●主持《申報》之史量才,其故居在松江之泗涇鎮(zhèn),廳為傳統(tǒng)舊式,樓則中西合璧之走馬樓,現(xiàn)尚保存。
●梅蘭芳赴蘇聯(lián)演劇,徐悲鴻赴蘇聯(lián)舉行畫展,均由戈公振為之接洽。
●寄禪和尚約訪羅癭公,癭公以有事改約,及約日,則寄禪示寂矣,癭公作詩吊之。
(摘自《今古傳奇》1990年第4期/姚德鑫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