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愛哭,大概是由于淚腺比較發(fā)達,感情比較脆弱的緣故吧。反映到文學(xué)中,就隨處可見女人的淚痕悲色。然而,習(xí)見習(xí)聞之下,反倒想不起來哪一位女士哭得比較著名,單是留下女人愛哭的總體印象。
相反,“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薄鹊侥腥藗穆錅I,一哭就哭得很有名堂,甚至哭得青史留名——
倉頡造字,夜有鬼哭。為什么會哭呢?是料到了“人生識字憂患始”而發(fā)出的悲讖?
申包胥往秦乞師,鵠立秦廷,痛哭七日七夜,終于搬來救兵……
阮籍于歧路痛哭而返,他找不到一條通向自由的途徑。
劉備的江山,都說是哭來的……而諸葛亮吊孝,虛情假意,似悲實喜也好,英雄惺惺相惜也罷,總之是苦辣酸甜,情緒復(fù)雜,哭得一張一弛的,真的只有京劇才表演得到位。京劇那種程式化的哭,無論是小生或老生,都哭得像打嗝,咳嗽,捯氣兒,就是不像真哭。而女人的哭大都近于真實的哭,雖然也有哭出腔調(diào),像歌唱一樣的。
想起來有幾個女人也是因為一哭而出名的——
舜帝之二妃,女英與娥皇,追隨被放逐的舜,半路上聽到舜死于蒼梧,便淚雨傾盆,打濕千竿萬竿的竹子,居然化生出竹子新品種,后世人叫做湘妃竹。
湘妃竹后來種在林黛玉的瀟湘館,就暗示著這位館主暗灑閑拋,點點斑斑的“還淚”生涯。
孟姜女哭得聲勢浩大,哭倒了長城;竇娥感天動地,哭出六月雪……
女人的眼淚多半是為男人流的。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古代女子一生的悲歡都取決于男人,她的天地就是一個家那么大,如何讓她為國計民生,天下興亡這類大事動感情?像孟姜女哭出了黎民徭役之苦,竇娥冤申訴著百姓的冤屈,恰巧是個人的悲傷與民眾的積怨匯通融合在一起,所以她們的哭聲才能穿越時代,讓今天的我們聽到。而那些個人的恩恩怨怨招惹出的眼淚,就只有打濕相關(guān)的人了。如果碰巧遇見詩人,還會在詩詞中留下一些痕跡——
“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p>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p>
“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p>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p>
“與君別后淚痕在,年年著衣心不改?!?/p>
……
而像曹雪芹那樣,追懷記錄那“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的女兒愁怨,倒真可稱為女兒的知己。寶玉說女兒的眼淚是最潔凈的,死后若得女兒眼淚把他飄了去是再好不過的了。
女人的本事似乎就只是哭。然而,物極必反,女人的眼淚又恰恰是她的武器。有幾個男人經(jīng)得起女人的哭天抹淚呢?假如當(dāng)初楚國派個女人去哭秦廷,也許不必等上七天七夜。
據(jù)說有時候女人的眼淚相當(dāng)于鱷魚的眼淚,沾不得。
但是到了現(xiàn)代社會,眼淚已救不了女人,“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全世界也不相信眼淚。這倒說明女人的社會地位提高了。
其實,女人也并不是一味地只會流淚。比如,女媧補天,又摶土造人,干那么多活兒也沒累哭了;夏娃和亞當(dāng)偷吃智慧樹上的果子,被上帝逐出樂園,也從不曾聽說她因悲觀而落淚。
實在是,太陽之下,有手有腦的女人,干嘛要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