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學校的辦學傳統(tǒng),是在其所處的整個社會變革中不斷演變和逐步形成的。她既要接受符合時代要求的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又要受到傳統(tǒng)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響。創(chuàng)辦于1902年的山西大學(清光緒二十八年),是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創(chuàng)辦最早的新式大學之一。她根植于華夏古老黃河文明的沃土中,誕生于中華民族覺醒的二十世紀初,是清未“歐風東漸,興學育才”的產(chǎn)物,悠久而厚重的歷史文化給山西大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源淵流長的文化汲養(yǎng),孕育了別具特色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
一、中西合璧———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先河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產(chǎn)生時間很晚,始于鴉片戰(zhàn)爭以后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時期。這是因為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和隨之而來的割地、賠款驚醒了中國知識界,愛國的知識分子面對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拋棄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傳統(tǒng)偏見,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邁出了向西方探求真理的腳步。甲午戰(zhàn)爭后,光緒皇帝接受了朝野上下“興學育才”的思想,決定西學歐美、東學日本,建立現(xiàn)代教育模式,創(chuàng)辦新的教育機構———大學堂。1898年的戊戌變法給京師大學堂的創(chuàng)辦提供了良好契機。光緒皇帝通過梁啟超起草、康有為改定的大學堂章程,表達了他的雄心壯志,要把京師大學堂建設成“為各省之表率,為萬國所瞻仰,規(guī)模當極宏遠,條件當極詳密”的世界第一流的現(xiàn)代式大學。這是晚清開明統(tǒng)治者對教育、科學救國的最高認識。在維新運動的影響下,時山西巡撫胡聘之奏請朝廷改令德堂為省會大學堂,仿京師大學堂章程,實行中西并課。由此,邁開了山西省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第一步。而山西省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真正建立的發(fā)端,當從山西大學堂的成立算起。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fā),在山西境內從事文化侵略的幾名西方傳教士在太原被殺。1901年初,新任山西巡撫的岑春煊立即電請曾在山西傳教多年的英國上??偨淌坷钐崮μ珌聿ⅰ白h結教案”。3月,李提摩太提出,用山西賠款在太原設立一所中西大學堂的意見,得到了全國議和全權大臣李鴻章同意。6月,耶穌教各教會推出了教士敦崇禮、史密斯等8人來太原商討創(chuàng)辦中西大學堂事宜,1901年11月,《創(chuàng)辦中西大學堂合同八條》在上海簽字。就在與李提摩太等商談設立中西大學堂的同時,1901年9月14日(光緒二十七年八月二日),清政府頒布命令:“除京師大學堂切實整頓外,著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設大學堂”。次年正月,岑春煊上奏《設立晉省大學堂謹擬暫行試辦章程》,提出“每年籌經(jīng)費5萬兩、建學舍、選生徒、定課程、議選舉、習禮法”,得到了清政府的批準。四月初一(1902年5月8日),山西大學堂接受了令德堂和晉陽書院的教師和學生,以太原市文瀛湖南的鄉(xiāng)試貢院為臨時校址正式開學。四月初三,李提摩太攜聘請的教習抵太原準備開辦中西大學堂。不久,當他看到已有山西大學堂成立時,便向山西當局提出將兩校合并辦理的意見。經(jīng)過近一個月的協(xié)商,于五月初二(6月7日),擬定了《關于中西大學堂并入山西大學堂改為西學專齋的合同23條》,五月五日(6月10日)得到清政府批準,五月二十一日(6月26日),西學專齋舉行開學典禮,山西大學堂原來部分改設為中學專齋,中西文化共融的教育模式由此獨創(chuà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山西大學堂里中西合璧,融會貫通。
就這樣,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中,山西大學堂誕生了。她的創(chuàng)建,不僅開創(chuàng)了山西高等教育的新紀元,而且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根據(jù)1903年清政府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須設有三科才能成為大學”的規(guī)定,其他各省都遵章將大學堂改為高等學堂(當時高等學堂是大學的預科,課程主要是倫理、經(jīng)學、詞章、外國語及文理課的一般基礎課)。全國只有京師大學堂和山西大學堂因與外國人訂有合同得以繼續(xù)存在。至同年10月,天津中西學堂改為北洋大學堂。據(jù)史料記載,直到1921年以前,中國國立大學只有北京大學一所,省立大學只有山西大學、北洋大學兩所。私立大學有南開大學等六所,有基督教會大學有16所。而山西大學堂以其較早引進和傳播了西方先進文化,點燃了中國近代科學文明之火,對于近代學制改革和新學體系的建設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奠定了她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因為山西大學堂是中西文化相融合的產(chǎn)物,所以說,中西會通是山西大學辦學傳統(tǒng)的第一個特色。
二、文理兼融———創(chuàng)綜合性大學的辦學風格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從建立之時起,就受到了中外兩種思想的影響。一方面,幾千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一方面,西方的文明與思想充滿活力,吸引著覺醒的國人。所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當時高等教育的主導思想。
在山西大學堂中學專齋與西學專齋開辦之初,招生數(shù)很少,為各200名學生,待遇也相同。但在教學內容、方法和教學制度上卻有很大差別,處處都體現(xiàn)出中學與西學的不同。中學專齋在辦學體制上仍保留了濃厚的封建教育色彩,教學內容、方法沿襲書院,課程分為經(jīng)、史、政、藝四種,教學方法循規(guī)蹈矩。西學專齋初辦時只設預科,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基本上與英國學校相同。多為外籍教師,也有少量華人教師。所授課程是中國學生聞所未聞的文學、數(shù)學、物理、化學、工學、格致、法律、世界史、英文、美術、地理與博物等科目,并開有物理和化學實驗課。
在近代中國教育傳統(tǒng)的變革中,教育制度的改革要比教育思想的轉變容易得多。當時書院盡管改為大學堂,但是舉人和進士的幽靈,仍然盤桓在士人們的腦海中。由于當時的大學生志在科舉,所以在學習中就特別重視經(jīng)史考據(jù)。在1902、1903年清末舉辦的科舉考試中,山西大學堂中齋就有不少學生曾赴西安趕考,70多人考中了舉人。直到1905年科舉制度在我國正式廢除,這些學生才滅了科舉取仕的念頭。但是,在當時山西大學堂里畢業(yè)考試仍然仿照科舉的方式進行,并按封建等級授予科舉出身資格。西齋學生畢業(yè)也同中齋學生同時于省城進行統(tǒng)一畢業(yè)考試,考試及格,一律稱為“舉人”,各專門科畢業(yè)生,經(jīng)過進京應試,及格后授予“進士”。這充分反映了早期中國高等教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1904年,新任山西學臺寶熙對山西大學堂進行了改革,特別是根據(jù)新學制的規(guī)定對中齋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作了大的調整,把高等科改為文、理兩類,增設了英文、日文、法文、俄文、代數(shù)、幾何、物理、化學、博物、歷史、地理、國文、圖畫、音樂和體操等許多新課程,舊課程除保留經(jīng)學外,其它科目一律取消,并聘請了新教習分別擔任新的課程教學。至此,使原來壁壘分明的中西課程逐漸趨于一致。山西大學也由此奠定了她作為綜合性大學文理融合的基礎。
時任西齋教習的瑞典人新常富曾寫道:山西大學“誠不愧為大學之名焉,其構造不為不善矣,其布置不為不工矣。其經(jīng)濟不為不多矣,其人才不為不眾矣??傊髮W一堂,建設完全,已無遺憾;人才薈萃,大有可觀……”當時中西教學內容相互滲透,中外教師交叉代課,新建校舍也盡顯中西融合之風格。
中西文化融合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標志是中國第一所大學譯書院———山西大學堂譯書院的成立。李提摩太于1902年在上海開設的山西大學堂譯書院,翻譯出版了《世界商業(yè)史》、《應用教授學》、《中西合歷年志》、《邁爾通史》、《世界名人傳》等25種高、中等和師范學校教材,為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人文思想、滿足中國開放進步的要求做出了很大貢獻。后來,新常富還在其回憶錄中自豪地寫道,當時“山西大學被認為是亞洲最好的大學之一”。
1907年,山西大學堂進入興盛時期。1911年2月,西齋交中方自辦。至此,“西學專齋”這一象征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辦學模式宣告結束。但是,“西學專齋”對山西大學教育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海納百川,兼容并蓄。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1912年,山西大學堂奉令改名為山西大學校,取消中、西兩齋,設立預科和本科。初創(chuàng)十年,中學專齋與西學專齋共存于山西大學堂,中西兩齋的課程基本趨于一致。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相融相通的楷模。同時,人文精神和科學知識的交流融合,使山西大學創(chuàng)辦伊始就形成了開放性、綜合性的辦學風格。而且這一風格在歷代山大學人的努力下一直傳承至今,成為山西大學辦學傳統(tǒng)的第二個特色。
三、求真崇善———努力建設中國先進文化
山西大學創(chuàng)始于新舊思想、新舊文化最后決戰(zhàn)的前夜。在各種思潮的此消彼長中,山西大學順時而行,一方面?zhèn)鞒兄袊臍v史文化精華,另一方面大量引進先進的現(xiàn)代科學文化技術,“以教授高深學術,養(yǎng)成碩學宏材,應國家需要”為辦學之道。歷史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交融,奠定了山西大學與時俱進的精神品質。
早在二、三十年代,山西大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特色就顯耀教育界。1918年稱作“國立第三大學”。1919年,北京大學胡適博士與美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杜威博士蒞校講學,胡適先生承諾山西大學預科畢業(yè)生可不經(jīng)過考試直接升入北京大學就讀,文法兩科學生則可以直接轉學到期北京大學就讀,由此可見山西大學當時的辦學質量。1931年,山西大學設立文學院、法學院、工學院,后來又增設理學院和教育學院,五個學院17個系,率先采用學分制。所開設的32門課程代表了當時國內高等教育的領先水平。國民黨立法委員、校友鄧勵豪曾如是評價時任王錄勛校長,“公之治校原則,一本科學分工,無為精神,拱手攜領;其教育特點,則實行思想開放,學術自由。所持作風與北京蔡元培先生大體相似。校內科系林立,在思想見解,竟可分歧對立,文科學長與法科學長,常因學術問題發(fā)生爭辯,甚至怒目相向;學生與教授辯論問題,在教室不得下臺。鼓蕩相習,蔚成校風。其培植之學子,絕無一個思想模式脫出者?!睗庥舻奈幕諊?,自由的學術氣氛,吸引國內名宿云集。章太炎弟子“南黃北李”的黃侃、李鏡蓉,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江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大法官梅汝遨等學界名流曾任教山大。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陶行知主持的中華教育改進會第四屆年會,也因此選在山西大學召開。蔡元培、黃炎培、蔣夢麟、俞平伯、徐志摩、熊希齡、鄭振鐸、葉恭綽、胡適、朱自清、柳亞子、梁漱溟、趙元任、周作人等國內學界名流群賢畢至,名流薈萃,被傳為文化界佳話。
可以說,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經(jīng)過“五四”運動的科學和民主精神洗禮從而具有了愛國民主傳統(tǒng)的大學并不多,而山西大學算是其中的一個。這突出地表現(xiàn)在她培養(yǎng)了一大批視民族興亡與振興為己任、“求真崇善”的有志之士。她有愛國和革命的光榮傳統(tǒng),在“五四”運動、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數(shù)以百計的山西大學學生不怕犧牲、前仆后繼走上了為祖國的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道路。如在黨的“七大”委員中,就有李雪峰、戎子和、嘉康杰等7名山大的畢業(yè)生;有追求科學、重視學術的傳統(tǒng),有如人文科學家鄧初民、梁園東、國際大法官梅汝敖,中國石油之父孫健初、中國四大名醫(yī)的施今墨、中國農(nóng)作物育種科學的奠基人王綬等一批畢業(yè)生;有既重視外來文化,又重視保存中國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在建校之初,學校就有十多名外國教習在校任教,為中國學生傳授先進的科學文化。
建國以后的山西大學,盡管經(jīng)歷了調整、改造和恢復的曲折階段,但她以頑強的生命力建立了自己完整的教育體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特色:一是確立了黨對學校的領導。1949年5月山西大學從北平返并時就成立了中共山西大學臨時黨支部,后來一步步發(fā)展為黨總支、黨委會。到1953年,山西大學在黨的領導下,迅速擺脫了封建、買辦、資產(chǎn)階級對舊山西大學的統(tǒng)治,走上了社會主義教育道路;二是發(fā)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強大優(yōu)勢。山西大學從建國初期百廢待興,院系調整人心動蕩,到遷址郊區(qū)艱苦創(chuàng)業(yè)(甚至到后來的十年“文革”),山西大學能夠經(jīng)受“沖擊”,軍心不散、穩(wěn)步發(fā)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功不可沒;三是重視教育教學質量。無論在山西大學還是山西師范學院時期,學校始終特別重視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建設成績很大。特別是教材建設在全國很有影響,有32種教材在全國高校交流使用,自編教材180多種。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研究部”,旨在指導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和改進教學方法。科研工作在僅有一般性號召而沒有組織的情況下,決大多數(shù)教師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專長緊密結合教學工作進行,取得了一定成就;四是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懷。在建國之初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條件下,山西大學依照培養(yǎng)目標,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目的性。一方面把國內外的知名學者請到學校作學術交流,邀請了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侯外廬、吳晗、商承祚、何國柱、湯佩松等到學校講學,對推動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認真培養(yǎng)自己的學生或者接納省外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補充到教師隊伍中。即便是在后來十年“文革”這樣的逆境中,一批優(yōu)秀的山大人仍憑著對教育事業(yè)的忠誠、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學生的摯愛,頂著壓力、刻苦奮進,為日后山西大學的東山再起保存了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和世界形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都要求高等教育進行深入的改革。根據(j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基本方針和基本路線,山西大學的辦學傳統(tǒng)在校黨委高擎的愛國主義教育旗幟下進一步發(fā)展。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為學校改革發(fā)展的重要保證。幾年來,學校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建立了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與教學科研相結合的管理機制,使學校形成了健康、和諧的改革氣氛和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學校是全國全省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普通高校,領導班子被樹立為全國高校五個先進典型之一。幾年來,學校緊緊圍繞教學科研工作,始終把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學科建設、教學改革、科研攻關中,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初步形成全方位立體式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穩(wěn)定了師資隊伍,激勵了山大師生發(fā)揚山西人民勤勞勇敢的傳統(tǒng)美德和為興晉富民做貢獻的熱情,從而為提高育人質量,再創(chuàng)新的輝煌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動力。
整整一個世紀,山西大學厚重的文化底蘊,孕育了山西大學的時代精神。眾多的學子汲取山西大學的文化給養(yǎng),成為為時代增輝的杰出人才,為國家特別是山西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說,求真崇善是山西大學辦學傳統(tǒng)的第三個特色。
四、自強不息———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貢獻卓著
山西大學從她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必須具有自強不息的品格。因為她創(chuàng)辦于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的20世紀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痛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身上。1905年,山西大學堂的學生為了保護山西礦權,又發(fā)起了旨在反對殖民掠奪的爭礦運動,與英商福公司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山西大學堂留日學生李培仁為爭回礦權而蹈海殉國,以死抗議。擴大了爭礦運動的影響,在國內外都造成了一定的聲勢。終于使這一運動獲得勝利。這場運動給帝國主義的經(jīng)濟侵略活動以致命的打擊,保護了山西資源,體現(xiàn)了山西各界反帝反封建的意志,開創(chuàng)了近代青年學生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先河。
后來,山西大學堂留日學生景耀月參與了同盟會的創(chuàng)建工作,并曾擔任同盟會的組織干事。同盟會成立后,山西大學堂的留日學生紛紛申請入會,當年參加同盟會的就有谷思慎、榮炳、景耀月、王用賓、榮福桐、王國祜、劉綿訓等人,后來發(fā)展為幾十人。當時谷思慎被任命為同盟會總部執(zhí)行部調查科負責人兼陜西省會員入會主盟人。不久中國同盟會山西分會在東京成立,景耀月、谷思慎、王用賓、榮福桐等人曾為其負責人。他們積極開展工作,發(fā)展會員,到1906年僅在日本入會的山西籍留學生就有50多人,列北方各省之首。從此,參加同盟會的留學生們便開始有組織地進行反對清王朝專制統(tǒng)治,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而斗爭。
1918年,參議院議員中央選舉會,將山西大學列入國立范圍。一度與國立北京大學、北洋大學并列,稱國立第三大學。1919年,山西大學學生參加了“五四運動”,毅然沖出校園,走上街頭,舉行了游行示威。1925年,發(fā)起了反房稅運動。1931年7月,山西大學校改稱山西大學。在隨后的幾年中,山西大學院系不斷調整,到1937年6月發(fā)展為文、法、理、工和教育五個學院,下設14個學系的綜合大學。占地面積209畝4分,有專職教師86人、學生700人左右。辦學已初具規(guī)模。但是,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打斷了山西大學的發(fā)展步伐。從此以后一直到解放前夕,山西大學在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tǒng)治下,她的發(fā)展非常緩慢。抗日戰(zhàn)爭中,山西大學流離失所,一度停辦。在蔣閻的黑暗統(tǒng)治下,社會混亂,民不聊生,山西大學的生存也處于艱難維系的狀況。
新中國建立后,華北人民政府任命著名學者鄧初民為解放后山大的第一任校長。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山西大學經(jīng)過恢復、整頓、改造,校園面貌煥然一新,教學科研轉入正軌,并迅速擴充為文、理、醫(yī)、工、法五個學院,下設18個系和6個專修科,成為當時全國辦學規(guī)模最大的綜合大學之一,由國家教育部直接領導。建國之初的山西大學揚名于三晉大地,享譽于海內外,是中國在聯(lián)合國最早注冊的高校之一,成為山西人民心目中的“最高學府”。可是,到了1952年,基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國家為了改變舊中國通才教育和重文法輕理工的傾向,從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院系調整。經(jīng)過這次調整,全國的綜合大學由49所減少到14所,工業(yè)院校由28所增至38所,醫(yī)學院校由22所增至29所,農(nóng)業(yè)院校由18所增至29所,師范院校由12所增至33所。根據(jù)教育部確定的以培養(yǎng)工業(yè)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fā)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山西大學服從國家發(fā)展的大局,于1952年到1953年間進行了徹底改組。根據(jù)國家院系調整政策,醫(yī)學院、工學院先后從山西大學分離出去,獨立建院為山西醫(yī)學院和太原工學院,文學院、理學院合并改稱山西師范學院,直接由教育部統(tǒng)一領導,由華北行政委員會和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分層管理。法學院改稱財經(jīng)學院,分別并入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冶金工程系劃歸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紡織和采礦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學院(今西北工業(yè)大學)。山西高等教育,也從此才由一所大學開始形成多所院校共同發(fā)展的格局。
這次院系調整,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批新中國建設所需要的專門人才。作為中國建校歷史最為悠久、建校時間最早的大學之一,山西大學以她博大的胸懷,為新中國高教事業(yè)的奠基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如今的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醫(yī)科大學、太原師范學院等院校,都與山西大學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但是這種調整是按照蘇聯(lián)的模式進行的,許多的著名的綜合大學被拆散,變成了文理大學或工科大學,使文理分家、理工分家,為今后的改革留下了消極的影響。當年山西大學作為綜合大學的消失,使得山西省的高等教育在以后的六年中一直缺少專門培養(yǎng)文理人才的機構。所以,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恢復綜合性山西大學的任務又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必需。于是,1961年6月,山西師范學院與1959年成立的新山大合并,恢復了山西大學校名。1962年下半年,山西體育學院、山西藝術學院相繼并入,成為山西大學的兩個系科,使山西大學的綜合性更為廣泛。山西大學再度成為山西省唯一一所兼容并蓄、文理綜合的綜合大學,進入了穩(wěn)步發(fā)展時期。
后來,文革十年山西大學陷入混亂,停滯不前,只有緩慢地發(fā)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山西大學進入了快速發(fā)展的新時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欣逢盛世的山西大學朝著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闊步向前,進入了高速發(fā)展的快車道。1992年山西大學九十周年校慶之際,江澤民總書記親筆為學校題寫校名,對這一所曾為中國教育界譜寫壯麗篇章的老校殷殷關懷,對走向新世紀的山西大學寄予深切厚望。后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學校為了進入“211工程”,發(fā)奮圖強,勵精圖治,使各方面工作有了巨大的發(fā)展。短短十年間,山西大學形成了博士、碩士、學士以及??粕⒊扇松?、留學生等多層次、多規(guī)格、多渠道相互銜接的人才培養(yǎng)平臺。學科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擁有10大學科門類本科專業(yè)達到65個;碩士點由改革開放初的18個增加到現(xiàn)在的90個,博士點從無到有,由1993年的1個增加到現(xiàn)在的24個。學位點在各大學科中合理布局,綜合潛力巨大。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實驗室,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光學和科技哲學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在高校設立的重點基地,山西大學全部擁有。先后承擔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和各級各類項目1200余項,科研經(jīng)費達1億元以上。在解決山西重大難題的科技項目中占到58.3%。以銷往美、法等發(fā)達國家的激光器為主的系列光電產(chǎn)品;以生物菌肥、生物制藥為主的系列生物產(chǎn)品;以激光全息防偽、電鍍添加劑、無塵粉筆為主的化學化工產(chǎn)品等,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質量顯著提高。近些年來,山西大學充分利用地方文化素質教育資源和本校的學科優(yōu)勢,“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積極開展富有特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已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的山西地方特色和綜合性、系統(tǒng)性、可操作性的文化素質教育體系,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提高,成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總之,一所學校的辦學傳統(tǒng)是在自己的發(fā)展變化中長期積淀而成的。但是影響辦學傳統(tǒng)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筆者認為,山西大學在一百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始終致力于興學育人,傳播科學文化,推行科學教育,形成了“中西會通、文理兼融、求真崇善、自強不息”的辦學傳統(tǒng)。“中西會通”就是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文理兼融”就是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合?!扒笳娉缟啤本褪侵R學習與道德養(yǎng)成的融合。“自強不息”就是艱苦創(chuàng)業(yè)與開拓創(chuàng)新的融合。這個傳統(tǒng)是山西大學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