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
上次我們在一起議到新聞工作者需要有什么樣的基本的人格素養(yǎng),我講到了要有熱情。但當時未及深論,有些東西今天通過這封信加以補充,供你參考。
對于新聞工作者的熱情,我以為要作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客客氣氣,嘻嘻哈哈,更不是忙忙乎乎,大大咧咧,而是要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愛之深\"固然是熱情,\"恨之切\(zhòng)"也是熱情。從這個意義上講,它與激情是一個意思。
記得魯迅先生有言:\"作文要熱情,教書要冷靜。\"此為他的人生經驗之談,因為他既教過書,更作過文,兩方面都實踐過,最有發(fā)言權。
新聞工作者,自然離不開作文。如果說做好其他行當需要熱情的話,那么\"新聞\"這一行當就尤其需要。經驗證明:嚴重缺乏熱情的人,遇事是非不明、好壞不辨的人,對生活、對世界奉行\(zhòng)"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哲學的人,是根本作不了文,做不好新聞工作的。
為什么?因為生活中無數的人和事,優(yōu)劣兼有,良莠雜存,我們既不能對它們無動于衷,漠然視之,也不能用簡單平淡的一種情感去感受它們,而應當具有鮮明的愛憎--對于一切好的、于人民和時代進步有益的人和事,要激烈地去褒揚,去贊頌,去謳歌;反之,對于一切壞的、于人民和時代進步有害的人和事,就要激烈地去揭露、去抨擊、去斗爭。此二者,都是\"熱情\"的表現。
我一向以為,新聞工作者與官僚政客(比如領導干部隊伍中的腐敗分子者流)的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前者特別強調熱烈而鮮明的愛憎,而且露諸形色,見諸文字;而陰陽怪氣的沉默,心機深藏的冷漠,那是官僚政客的精神武器,與我們無緣。
說到新聞工作者的熱情,我想首先的和主要的,是對于我們的人民和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黨,對于代表了時代前進方向和主潮流的偉大的改革事業(yè),對于我們巨變中的新生活,要有充沛的熱情。
新聞工作者區(qū)別于別的行業(yè)中,重要的一點在于我們努力站到更高處(西方一位新聞名人說是\"站在航船桅桿的頂點\"),目光所及理應更為廣闊、更為深刻。因此,能夠不為生活中某些瑣細的事物干擾了自己的視野。我們要,而且能夠用陽光般的心境去發(fā)現、感悟、接受和熱烈地擁抱生活中美好的一切。
這里勢必涉及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看待我們生活中的那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那些時代大進軍主旋律中的不和諧音,那些社會上的不正之風、黨內和干部隊伍中的腐敗現象,等等。對待這些,難道也要\"熱情\"嗎?
我想是的:其一,這些東西是一種客觀存在,閉眼不看不對,看到而拼命否定更不對。我們需要\"正視\",而且能夠和善于\"正視\",這就需要熱情。其二,沒有熱情,歌頌好人好事談不上,批判壞人壞事同樣談不上。其三,我們講的\"熱情\",不是對生活淺薄的滿足和盲目的樂觀,而是基于對事物發(fā)展本質規(guī)律深刻認識的一種情感。
我又想到不朽的魯迅先生。記得有位西德的女作家叫王安娜,她寫過一部書《中國--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其中說到魯迅先生時寫道:\"他俯拾中國那些微不足道的人物,和著涕淚,予他們以生命。\"
魯迅先生最使我感動和敬佩的品格和生命能力,是他能夠做到\"看透一切\(zhòng)",激情猶存。
--我以為魯迅先生的人格樣板意義所及,不獨是文學家,對于我們今天的新聞工作者和有志于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同樣重要。
我們今天,難道不也非常需要寄無限熱忱和愛心于我們時代的工、農、兵、科、教、文等各行各業(yè)的廣大人民群眾嗎?難道不也非常需要寄一腔熱忱和敬意于那些默默奮斗在基層的可敬可愛的干部們嗎?對于當今社會生活中那些不好的東西、丑惡的東西,我們應當努力培養(yǎng)自己\"看透一切\(zhòng)"的能力,同時,不也正需要,特別地需要\"激情猶存\"的思想力和生命力嗎?
一個人,能夠對人生,對生活,對事業(yè),對他人,對社會,對時代熱情洋溢,從根本上說,不是一兩次號召、一兩次教育就能成功的。有沒有高漲的熱情,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的外在表現形式;而科學的進步的世界觀、人生觀,則是要通過長期的理論學習、思想修養(yǎng)、實踐磨煉而得來,而確立的、鞏固的--從水管里出來的只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才能是血!
我有一個觀點:越是在思想比較混亂的時候、世風比較不好的時候、麻煩和困難比較多的時候,能夠保持\"熱情\"就越難得,因此也就越顯得寶貴。全天下都是熱氣蒸騰,大家都在那里熱情高漲,你也熱情,那還有什么稀奇?
新聞工作者的熱情,絕不是\"一曝十寒\"的短暫的東西,而是要持久,要與事業(yè)同在,與生命同在。具有\(zhòng)"執(zhí)著\"精神,歷經折騰而不變,時間愈久志愈堅,是一個人\"熱情\"的重要體現。
如果說別的行當也可以做到不因年齡的增長而熱情減退的話,那么,新聞工作,寫作這個行當,最可以做到不受年齡的限制。我們且看中外新聞界那些杰出的前輩人物,比如穆青、趙超構(林放)、范敬宜、愛潑斯坦、斯諾、李普曼,等等,他們終身不倦,到了七八十歲的高齡,仍然以飽滿的熱情,活躍于新聞事業(yè)之中。
人的生命價值,歸根到底,我想是由兩個方面組成的:其一是生命活動于人類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有益;二是以充沛蓬勃的熱情勞動和奮斗,矢志不渝,持之以恒。
\"無論愛什么--飯、異性、國、民族、人類等等--只有糾纏如毒蛇,執(zhí)著如怨鬼,二六時中,沒有已時者有望。\"(《華蓋集·雜感》)魯迅先生此論,可以引來為我們今天討論的\"熱情\"議題作注。
我曾經出版過幾本書,在年輕朋友要我寫上幾個字的時候,我往往寫的是兩句簡單的話,抄錄在這里,與你共勉。這兩句話是:
熱情度人生,
肝膽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