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新聞的精確度,把新聞中可以量度的要素報道得更精確,把新聞中可以突出特點或主題的細節(jié)報道得更具體,這就是新聞的細化處理。它包括時間、地點的細化,數(shù)據(jù)的適度精確,人物的身份介紹和特點描述以及事件進程中的細節(jié)描繪。細化處理在現(xiàn)今的新聞報道中隨處可見,每一張報紙上或每晚的電視里都有經(jīng)過細化處理的新聞。
那么,新聞的細化處理既然如此常見,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一條新聞的時間、地點、數(shù)據(jù)有必要摳得那么精細嗎?對新聞事實中的細節(jié)有沒有不厭其煩詳加描述的必要呢?
細化處理的第一個作用是增強受眾記憶深度。古人說起寫文章的訣竅,有句話叫做\"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就是說文章要詳略得當,這樣才可疏密有致,相得益彰。新聞中被細化處理的部分就是在平淡無奇的新聞基底上被強化突出的部分。如果整篇新聞都是程式化的事實表述,就很容易流于平淡。把新聞中的重要部分進行細化處理,加以突出,可以達到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增強受眾記憶深度的目的。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回歸祖國、主權(quán)移交的關(guān)鍵時刻,當英國國旗徐徐下降時,其他電視機構(gòu)一律用全景鏡頭記錄,而香港本港臺卻慢慢地把鏡頭推向肅立的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當鏡頭推成他半胸特寫時,只見彭定康垂頭喪氣、滿臉悲戚,形象地向觀眾傳達了彭定康此時\"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復(fù)雜心情。此時,彭定康的表情作為被突出的細節(jié),從交接會場這個基底上突現(xiàn)出來,這種歷史性鏡頭叫人久久難忘。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寬泛的視野、空泛的描述是無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集中在某一局部或某個點,作具體、細致的描述,才會使新聞報道深深地印入人們的腦際。
細化處理的第二個作用是對新聞?wù)鎸嵏械募訌?。以《北京青年報》上的兩則事故新聞為例:
\"昨天上午,本市鐵二中學(xué)生宿舍工地,一名只有右眼的殘疾民工從正在拆除的舊樓三層摔下。\"(《一殘疾民工墜樓身亡》,2000.1.17);
\"昨天上午10時30分,朝陽區(qū)馬圈長途車站附近發(fā)生一起車禍。一輛車號為'京CZ2454'的212吉普車在人行道上撞傷兩名70多歲的大媽。\"(《兩老太人行道上被撞傷》,2000.11.14)。
讀者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后一條新聞比前一條精細度高,真實感強。前一條新聞只精確到日,后一條新聞精確到分,而且后一條新聞中關(guān)于肇事車輛的車號、型號的準確敘述,也大大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感。新聞的真實是記者感知的結(jié)果,而由記者把握的真實性并沒有固定的量度單位,所以再現(xiàn)事實時空含量和實際的吻合,就成為衡量新聞?wù)鎸嵭缘囊话褬顺?。新聞中的時空量度(時間、地點、數(shù)據(jù))表述得越精細,就越容易檢驗它的真實與否。比如前面的《兩老太人行道上被撞傷》,如果改成\"昨天,北京的一個長途車站附近發(fā)生一起車禍,兩個老太在人行道上被一輛吉普車撞傷\",新聞要素也都齊全,但是不夠精確,不易查驗,比較模糊,真實性大受影響。
細化處理的第三個作用是強化新聞主題。對新聞進行細化處理的本質(zhì),就是\"放大\",新聞中被細化處理的部分 ,就是被記者拿著放大鏡照給讀者看的部分。這個部分當然不是無關(guān)緊要的,它或者是新聞?wù)鎸嵉牧慷纫罁?jù),或者是可以突出新聞事件、人物本質(zhì)之所在的細節(jié)。前一種情況可以增強新聞的真實感,后一種情況可以揭示出事件和人物的本質(zhì),強化新聞主題。如1997年11月25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播出的《\"罰\"要依法》節(jié)目中,記者在309國道采訪亂罰款現(xiàn)象時,就使用了兩個生動的現(xiàn)場語言細節(jié)來展示新聞主題:一個細節(jié)是當黎城交警劉代江信口將罰款由20元漲成40元時,一個司機對記者說:\"算了,我給他們40元吧,再問就揍你了。\"另一個細節(jié)是一個司機正在向記者反映亂罰款的情況時,發(fā)現(xiàn)有警車開來就說:\"交警來了,我得走了。\"這個新聞通過跟交警打交道的司機在采訪過程中自然流露的語言細節(jié),使個別交警亂罰款的惡劣形象呼之欲出,突出了應(yīng)該依法罰款的新聞主題。
雖然新聞的細化處理有這樣多的好處,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超過這個度就往往成了過猶不及,所以新聞也不是越細越好。實際工作中,因新聞的細化處理方法不當而引發(fā)的負作用也有不少,具體說來,主要有如下三種:
首先是不能泄露機密或隱私。新聞的細化處理要求把新聞中可以量度的要素報道得更精確,把新聞中可以突出的特點或主題的細節(jié)報道得更具體,而當這些\"要素\"和\"細節(jié)\"涉及到國家機密、商業(yè)秘密、個人隱私的時候,就不能不含糊一些了。這時如果一味追求新聞的細化,就是違背新聞從業(yè)者職業(yè)道德的行為。比如,我們在報道軍中人物時, 就不能按新聞的細化處理原則寫出他所在部隊的編號,而是要含混一點,用\"某\"字來代替。
其次是不能渲染消極事實來吸引讀者,使新聞成為誨淫誨盜的產(chǎn)品。那些對搶劫兇殺案件不厭其詳?shù)膱蟮?,會引發(fā)想犯罪的人的模仿;那些把公安部門的偵破思路寫得一清二楚的報道,其細節(jié)的真實很可能導(dǎo)致犯罪分子反偵破手段的提高。因此,在對新聞的細化處理過程中,還必須從新聞價值和輿論導(dǎo)向的角度來探討:事件報道中應(yīng)該如何細化,怎樣細化?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會出現(xiàn)有損新聞工作者聲譽的新聞負作用。
此外,細節(jié)失真也是新聞細化處理中的常見問題。新聞的細化處理本來是為了凸顯真實性,但是由于記者工作的馬虎大意,對細節(jié)材料不加推敲、不加核查地采用,往往會造成局部細節(jié)失真破壞整體真實感的結(jié)果。以李向群事跡的報道為例:李向群是廣州軍區(qū)某集團軍\"塔山守備英雄團\"的戰(zhàn)士。采訪時,如果不留心了解這支部隊的歷史,就有可能鬧出笑話。因為在同一集團軍,另有一個\"塔山英雄團\",只有在榮譽稱號上有\(zhòng)"守備\"兩字之差。而在社會上,\"塔山英雄團\"比\"塔山守備英雄團\"名氣大,記者如果在采訪時馬虎一些,就有可能在李向群的\"戶籍\"問題上張冠李戴。1999年2月22日晚,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中播出李向群事跡的連續(xù)報道時,屏幕上出現(xiàn)的鏡頭是\"塔山英雄團\"的旗幟,而且鏡頭時間不短。事實上,\"塔山英雄團\"所在地在武漢市附近,與李向群的事跡一點都搭不上邊。像這樣的失誤完全應(yīng)該避免,想想看,當人們在新聞中提到的\"塔山英雄團\"根本查無李向群此人時,新聞的整體真實性就因為這一個細節(jié)的失誤而造成了多大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