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上了鉤(尤其是難得碰上的一條大魚)又跑掉,怎不懊惱?如何保證不跑魚或少跑魚,是垂釣中一門復雜的技術課題。
一是提竿時機未能因魚而異導致跑魚:草魚咬鉤,一般先“點動”一下,接著邊吞鉤邊離開窩點,浮漂緩緩下沉4-5目時提竿,時機恰到好處。若為時過早,魚吸餌還未閉嘴,既使閉嘴也只銜鉤在較淺部位,易拉豁嘴皮跑魚。鯉魚食餌前有個窺探品觸過程,浮漂反應是小幅點動,此時提竿十之九空,既使鉤住,也鉤得較“嫩”、一拉就豁,當探嘗吞餌后,浮漂斜向下沉,提竿才穩(wěn)妥,過早過遲都易跑魚。鯽魚咬鉤則有兩種情況,生口魚咬鉤瓷實,浮漂一個明顯下頓或抬頭送漂,提竿都較穩(wěn)妥。而被釣猾了的刁猾魚則會反復觸探餌食,若不耐心抓其切實漂訊,既使中鉤,跑魚率也會相當高。
二是釣具的選配不當導致跑魚:若塘中魚種是單一鯉魚或單一鯽魚,較易擇定線組鉤號。若是混養(yǎng)池,鯉鯽草鳊都有、個體大小不一,線鉤匹配就頗費思量了。粗線大鉤,釣鯉魚草魚等大魚倒是把握了,但釣不到鯽魚,這往往使釣獲量大打折扣,且線粗了魚訊反應也遲鈍。而用了細線小鉤,雖能大小兼得,但碰到大魚則相對易跑魚。如何做到線鉤選配恰當十分重要。筆者在混養(yǎng)池垂釣,用2.5-3號主線、1.5-2號腦線、6號伊豆鉤或3號伊勢尼鉤,這樣的釣組,從二兩以上鯽魚到四五斤以內(nèi)的鯉魚草魚可通殺,既能保證最大釣效,又可將跑魚概率減到最低。另外,很多人跑魚并非線組強度不夠,而是魚鉤問題,如質量低劣,碰上大魚,鉤條便向外撇,上一條跑一條。再就是魚鉤在水底掛到石塊樹根后或上大魚鉤了過硬魚顎后,鉤尖都會不同程度地變鈍甚至卷尖,這樣的鉤況垂釣,焉能不跑魚?逢此應果斷換鉤。再有,因魚線有硬傷而斷線跑魚也頗常見。硬傷主要來自硌和踩,或在亂樹枝、亂石堆中拉動時使魚線出現(xiàn)了“拉毛”。檢查時用手捋著釣線摸,能明顯感到硬傷的傷印,拉毛更易摸出。逢此最好換線,若剪掉傷線將所余釣線接起來繼續(xù)用,魚線中間系疙瘩,其弊基本等同于硬傷。另外垂釣中掛底,硬拉下來后最好也要將釣線換掉,因它的“拉伸值”已基本消失,沒有了彈性張力、極易斷線跑魚。
三是技法不當造成跑魚:垂釣新手跑魚多,概因缺乏經(jīng)驗、技法不當:(1)提竿過猛。初學者一見漂動就緊張,狠提猛甩,不是拉豁魚嘴釣起個魚嘴圈,就是讓魚坐飛機、前塘釣起放生后塘,你看到誰那兒頻頻施放“飛魚”導彈,必是初學者無疑;而假如遇上大魚,那就會斷鉤斷線乃至斷竿。正確的提竿法是抖腕有力而不飛線(空竿時不使鉛墜飛出水),這就要平時注意“手法”訓練了。(2)握位不準,傾角失當。持竿本是雙手握竿把,不少新手一遇大魚慌急中便兩手下意識往上“倒把”、去握魚竿中間,為求便于抓到魚線。殊不知這樣一來,竿的彈力臂縮短,彈性弧度驟減,最易斷竿跑魚。正確的握竿位置應是無論上了多大魚,都穩(wěn)握竿尾把手部位,同時要盡量豎起竿身,保持不小于45度的遛魚角度,發(fā)揮竿體的彈性張力作用,切忌“拔河”和生拉硬拽,將魚遛疲后,用抄網(wǎng)抄魚。這里特別說一下,上魚后最忌用手抓魚線提魚,抓線提魚——跑魚概率最大者莫過此蔫。(3)裝備鑼齊鼓不齊也是初釣者的常見通病,諸如不帶抄網(wǎng)等。如果實在沒有抄網(wǎng)、須用手提魚,也應將魚盡量遛到疲竭,輕輕拉魚至岸邊后,一手輕捏釣線,另一手將魚掐住、拿上岸來。既使直接拎線提魚,從抓線到提魚也應是全程悠著來,不能猝然扌屯起,魚體大、份量重,這樣的“扌屯提”,或豁唇而逃,或扌屯斷腦線,再或就是生猛拎魚致魚劇烈蹦跳而脫鉤。
四是對大魚與小魚咬鉤判識不準導致跑魚:經(jīng)驗欠缺者漂訊判識不準,常錯把小雜魚當大魚,這倒無礙大局,問題在于把大魚咬鉤誤判為小魚,大魚剛剛碰鉤拱餌便提竿,難免鉤豁一層皮而跑魚。其實,大魚小魚咬鉤有明顯差別,小魚咬鉤拖拽速度快,浮漂反應賊,而大魚咬鉤則較從容,前期點動和后期悶漂送漂都十分沉穩(wěn)。
(責編 任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