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似乎已經證明,MBO是堵不住的。
叫停MBO,并沒有減緩MBO的步伐。轉入地下的MBO不僅使原來存在的問題依然存在著,而且由于更加隱秘,就更加難以監(jiān)管,與此同時,這種暗箱操作的MBO還帶來了新的風險和新的問題。 MBO是內部人收購,自然與一般收購不同,如果這種內部人收購又是在地下進行的,那它所帶來的問題就更難以發(fā)現、難以監(jiān)管。
投資者被愚弄、知情權被漠視是目前這些地下MBO帶來的首要問題。對于任何一起更換股東的重組購并,最終控制人是誰、經營什么、實力多大、財務狀況如何等等,應該是收購報告中最重要的信息,也是影響投資者決策最重要的信息。但由于MBO被叫停,因此背后潛藏MBO的股權轉讓,所披露的最終控制人不是虛假便是傀儡。
信托收購的MBO也好、民營企業(yè)出面的MBO也好,都蘊藏著一個風險———內幕交易。試想,民營企業(yè)、投資者公司為什么要替管理層出錢出面,為什么要無償轉讓給管理層一部分股份?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實際收購價格過低或者以其他內幕交易進行了補償,無疑侵犯了其他股東利益。
地下MBO所帶來的種種新問題,既有MBO本身的問題,也有因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滯后所帶來的問題。
由此看來,堵不如疏,應盡快讓MBO走到陽光下,制定有關MBO的規(guī)則應該成為當務之急。但如果想一開始就從根子上規(guī)范MBO似乎也是不現實的,因為它涉及到產權制度的改革、出資人的到位、各法律法規(guī)的補充和之間的協調,甚至還涉及到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等等。如果要等下去,只能導致地下MBO更加盛行。
我們能不能先解決面上的問題,如明確適用MBO的產業(yè)、企業(yè)范圍,對收購主體的資格、資金來源的合法渠道、收購價格的形成機制等最受人關注的問題先做個明確規(guī)定,同時加強這方面的信息披露,讓投資者、新聞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共同將MBO一步步推向規(guī)范。
(書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