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宗
為了造就大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專門人才和杰出的學術大師,在高層次上充分發(fā)揮中國人力資源的優(yōu)勢,學科建設的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突破已刻不容緩。
中國當代高等教育的學科建設與教學模式,其基本特征仍然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以知識的扎實為標準。各門學科的教材長于建構邏輯體系,注重按部就班和層層推進,卻疏于挖掘潛藏于知識背后的精神、靈魂與方法。然而,科技競爭與人才競爭的實踐表明,真正意義上的競爭或高層次的競爭,不是知識的多寡與扎實的競爭,也不是信息的豐富與靈通的競爭,而是創(chuàng)新的視野、創(chuàng)新的方法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的競爭。這方面極端的案例是20世紀初青年愛因斯坦獨創(chuàng)相對論的成功。26歲的愛因斯坦僅是伯爾尼專利局的一位小職員,既遠離學術中心,又無名師指導,且不知當時學術界追逐的焦點——邁克爾遜實驗,卻一舉獨創(chuàng)狹義相對論,擊敗了倫敦、巴黎、柏林、哥廷根的物理學大師們,他憑借的是什么?青年愛因斯坦當然不是以物理知識的豐富取勝,而是以深邃的哲學思維、獨特的物理視野與出色的研究方法勝人一籌。
楊振寧關于中國傳統(tǒng)教學弊端的評論原則上也適于今天的計算機學科教學:“中國教育傳統(tǒng)訓練出來的人,著重穩(wěn)扎穩(wěn)打,著重一步一步走,好處是根基非常之穩(wěn),壞處是膽子往往變得非常小,裹足不前,覺得不能隨便發(fā)表意見?!保?)“傳統(tǒng)教育方法訓練出來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學到許多東西,這對于他進大學、考試有許多幫助。是不是這種做法對做研究工作有妨礙呢?中國留學生所以考試后做研究工作時不安,著急,主要是因他需要走的路與他過去的學習方法完全不一樣。過去的學習方法是被人家指出來的路你去走,新的學習方法是要自己找路?!保?)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作為獨立的學科進入高等院校還不到半個世紀,學科建設與教學模式的發(fā)展,必然會遭遇到專業(yè)知識與哲學思想、當代理論與歷史淵源、學習引進與自主創(chuàng)新、課題研究與方法指導等等一系列相互關系的問題。正確處理這些關系,不僅可以極大地促進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健康發(fā)展,而且有利于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高素質計算機人才的培養(yǎng)。
令人欣慰的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一書適時地填補了這一空白。該書成功地將中國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從純粹專業(yè)層次拓展到科技哲學與科技史層次,從具體繁復的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知識體系中,自然而深刻地提煉出科學問題、學科形態(tài)、核心概念、科學方法、形式化技術等一系列概念、理論及方法。這一著作的出版,是中國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建設的創(chuàng)新和教學模式的突破,意味著中國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培養(yǎng)復合型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是中國計算機科學技術教材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的標志。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董榮勝古天龍著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