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政 曾仕強
中國人講求秘傳,是特指不尋常的功夫。一般功夫,有什么好秘傳的?
不尋常的功夫,自然不能隨便流傳,當然要秘。所謂秘而不傳,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不尋常的功夫可能產(chǎn)生不尋常的功效,用之于正道,可以救人、助人;用之于邪道,也可以殺人、害人。這種功夫,在流傳方面,必須慎重,才不致造成無心之過,招來"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悔恨。
單傳,在求責(zé)任分明。我只傳此一人,將來凡是用這種功夫造福或造孽,大家馬上心知肚明,舍此人之外別無他人。若是多傳,大家可以推來推去,把責(zé)任推給別人,因而增加為非作歹的機會,對社會有害無利。
如何將這一秘傳發(fā)揚光大,也成為接受單傳的人無可逃避的責(zé)任。師父千挑萬選,只單傳給我一人,我若是不精心研究,加以發(fā)揚,何以報答師父的重托?
傳子不傳女,是因為以往兒子大多住在父母身邊,看管比較容易,而女兒則結(jié)婚以后必須離開娘家,不但不方便看管,而且只身住在女婿家中,難免受不了夫家的威脅利誘或愛情迷惑,以致胡亂傳授,造成失控的后果,豈不令人抱憾。如果是現(xiàn)代,很多人覺得兒子反而不如女兒可靠而親近,女婿似乎比媳婦來得親切而靠得住,恐怕會改成傳女不傳子吧!
其次,不尋常的功夫可以制服一般功夫。對于年紀較大才收徒弟的人,留一套不尋常的功夫,常常可以救自己一命。
年輕就收徒,大家都年輕力壯,真的遭遇師徒火拼的場面,年輕的師父憑著三分威勢和比較豐富的經(jīng)驗,應(yīng)該能夠制服徒弟。
年紀較大的師父,不幸遇到徒弟翻臉不認人,就算功夫一般高,也會因為年老氣衰而不敵。中國人特別提醒"年老慎擇徒",就是這個道理。
這時候預(yù)先留一手,萬一徒弟造反,還可以救自己一命,難道也錯了?
傳徒留一手,錯在徒弟。遇到忠良可靠的徒弟,師父傾囊相授,才是人生一樂,哪里會留一手?
不叩首拜師不傳,原因是徒弟不愿意叩首拜師,足證對師父不服。既然不心甘情愿拜師,傳授真功夫給他,豈非自找麻煩。傳是傳了,留一手,防他叛變,當然是上策。
禮金不重的不傳,是指那些自以為"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財主,處處以有錢人自居,常常不忘炫耀自己除了錢多以外別無他物。對這種人,敲他一筆才符合"劫富濟貧"的俠義精神。何況這種人往往認為學(xué)費高才能學(xué)到好東西,當然要禮金重的才傳授給他。
第三,不尋常的功夫往往有心人特別注意尋求,而這些有心人一旦學(xué)得不尋常功夫之后,卻"忘記了自己是誰"而自以為是神,因而不可一世,逐漸為所欲為,背離了為所應(yīng)為,以致胡作亂為。
不發(fā)重誓的人不傳,是針對有些人由正入邪卻無人可以制止的慘局,才設(shè)想出來的奇招。
如果說發(fā)誓沒有用,那不發(fā)誓豈不更可以任意背叛初衷?這種人不傳給他,才是對的。非傳不可的時候,請留一手,以防萬一。
人在功夫不高的時候,總是有所恐懼,比較容易自我約束,重視自律。一旦學(xué)到不尋常的功夫,受到眾人的擁戴和攀附,很容易自我陶醉而失去把持,經(jīng)不起引誘就走入歧途。歷史上惡人大多功夫高,功夫不高,怎么敢當惡人,又怎么惡得起來?
一般人不想作惡,大多以尋常功夫為足。有心作惡的人,特別喜歡不尋常的功夫。無心作惡的人有了不尋常功夫之后,變壞的機會比那些沒有不尋常功夫的人要大得多,可見不尋常功夫不能夠隨便傳授,單傳、傳子不傳女、傳徒留一手,還覺得未盡妥當?shù)臅r候,要求他發(fā)重誓,不發(fā)的不傳,是不是比較保險呢?
許多中國人的毛病,在只知責(zé)怪別人,卻忽略了自己的不是。單傳、秘傳、不傳原本是出于善意,惟恐傳錯人造成禍害,現(xiàn)代人不察,竟然只看到它的缺點而看不出它的真正用意。
儒家一再希望中國人"反求諸己",便是針對中國人這種毛病而提出的"解藥"。
為師的慎擇徒,才是高度責(zé)任感的表現(xiàn)。徒弟發(fā)現(xiàn)師父秘而不傳,實在不應(yīng)該埋怨師父,卻應(yīng)該反求諸己,為什么自己在師父眼中這么不可靠?弄得師父必須痛心地留一手,卻不敢愉快地傾囊相授。
而為師者,應(yīng)盡可能將其發(fā)揚光大,并想辦法找到合適的傳人,教他、導(dǎo)正他,讓他守正不阿,這才是秘傳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