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住陜南商州鄉(xiāng)下,一生平淡,卻甚是好客。每每逢年過節(jié)時,晚生輩們孝敬給她的鮮豬肉,她都舍不得吃,而是把這些肉做成臘肉,專門用來待客呢。
自然,外婆做的臘肉,在鄉(xiāng)下是很有名氣的。金泉灣鄉(xiāng)圓幾十里,誰個不伸大拇指。外婆做出的臘肉,肉質柔嫩,鮮香可口是一大特點,就是夏天做的亦可存放數年,既不會變質,也更不會因失去水分而變得煨不透、嚼不爛,依然是“一家炒臘肉,香氣誘四鄰”,都覺嘴發(fā)饞,全村流“涎水”矣。
據我們多次觀察,外婆做臘肉的程序大致是這樣的,先將鮮肉切成10~16cm見方的肉塊,在肉塊上涂抹白酒及食鹽、花椒、胡椒、八角、小茴香等香料混合的粉末,腌后掛在通風處晾干,然后用花生殼、干桔皮、柏樹枝、樟樹葉兒生煙,對腌肉進行慢慢地熏烤,一直熏到香味入肉,表面金黃時為止。
這一過程與一般腌臘食品的做法是大同小異。不同的是收藏方法,這才是關鍵。
一般的收藏方法,是將腌臘食品掛在陰涼通風處或廚房柴灶的墻壁上。而外婆呢,先找來一只大小適宜的泡菜壇兒,墊幾把干稻草墊于壇底,然后將臘肉塊依次壓放在稻草上,蓋上壇蓋,最后用點豆腐用的鹵水,灌滿壇沿即可。
墊稻草為的是吸水,使臘肉保持干燥狀態(tài);密封壇沿是為了隔絕空氣,以防臘肉脫水變質,這些都可理解。令人費解的是為什么密封壇沿要用鹵水。只可惜,外婆只有實踐經驗而無理論上的認識,用她的話說:“反正不用鹵水就是不行嘛?!?/p>
其實,知道了個中道理也好,不知其個中道理也罷,對我又有什么要緊乎?反正,每年春節(jié)回鄉(xiāng)下給外婆拜年時,不僅我可以一飽口福,更可帶回家一塊,讓家人及鄰居們也能解解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