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飲食與音樂的關(guān)系,人們常提“鐘鳴鼎食”。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曰:“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弊嘀魳?,列鼎而食,形容富貴人家奢侈豪華的生活。其實(shí),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還要密切得多。江南笛王、原浙江省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趙松庭先生考察了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100多支骨笛后,明確指出,笛子并非西漢時張騫從西域帶入,而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首先發(fā)現(xiàn)的。笛子在中國樂器中最為清脆嘹亮,蕩滌情懷,但這種樂器的起源并不神乎其神,而是同原始時代先民的飲食有關(guān),同他們吃鳥獸之肉有關(guān)。原始人在吃肉之時,敲骨吸髓,吮吸吹索,偶爾發(fā)現(xiàn)傳出的聲音好聽,有個洞比沒有洞的好聽,兩個洞的更比一個洞的好聽,三四乃至五六洞更佳,于是有意識地用尖角石在禽獸之骨上鑿洞,發(fā)明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骨笛。河姆渡出土的7000年前的骨笛,最多的有6個洞眼,音階已相當(dāng)完整,它是現(xiàn)代笛子的雛形,亦是人類最早的吹奏樂器。
趙松庭先生曾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臺,吹響了中國7000年前的河姆渡骨笛。他吹的那支骨笛,就是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用一根禽腿骨制作的。后來,他找了一只5kg重的大公雞,用雞腿骨仿制了一支惟妙惟肖的骨笛,并由他學(xué)生詹永明在北京吹奏《原始獵舞》,獲得成功。他的另一位學(xué)生陸洲,也用同樣的大公雞雞腿骨仿制骨笛,并于1986年冬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中吹奏《河姆追溯》一曲,轟了會場,獲得了省和國家的獎勵。
由此可見,飲食乃音樂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