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唯疑》是一部流傳不廣的明代珍貴史料。著者黃景昉,字太稚,號東崖,福建泉州人。他是明天啟五年(1625)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禮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等職。一生著述甚豐,據(jù)他自稱有《湘隱堂文集》四十卷、《湘隱堂詩集》三十卷、《古史唯疑》十六卷、《國史唯疑》十二卷、《制詞 》十卷、《六朝詩話》二卷、《唐詩話》十卷、《宋詩話》八卷、《古今明堂記》六卷、《宦游錄》四卷等,共數(shù)百萬字。但今存只有《古今明堂記》、《宦游錄》、《國史唯疑》等幾種。
《國史唯疑》一書,是作者懷疑明代所修“國史”有缺漏、不實和偏頗之處,而加以點評及修正、補充而成的(崇禎朝因無“國史”可唯、可疑,故付之闕如)。全書共十二卷,前十一卷按朝代順序,依次記述自洪武至天啟年間的史事,第十二卷為補遺。在前十一卷中,又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即著者對各個朝代的記述詳略分明。大體說來,離他生活時代(萬歷至天啟)越近的越詳細,反之則越簡略。由此可見,著者的寫作態(tài)度是非常嚴肅認真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正德以前對他來說只是“傳聞世”,他不熟悉,因此,“惜墨如金”;正德以降,為“所聞世”,相對而言,他掌握的材料多一些,所以,能夠多做一些探討;萬歷以后則是他的“所見世”,他耳聞目睹的事情更多,自然可以訴之筆端的不少,故而在全書中所占的分量最重。
通觀全書,著者的旨趣似在總結(jié)歷代朝政的治亂得失,評騭朝官士子的是非功過。為求真求實,他根據(jù)自己的所見所聞,秉筆直書,力求做到客觀公正,不為尊者諱,不為親者諱。正因為此,本書既不同于野史,也不同于考異,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是以明末清初以來,許多著名學(xué)者如全祖望、傅以禮、徐時棟、周星詒、繆荃孫、傅增湘、孟森等,都對此書極其推重,或高度評價,或親自題跋,甚至??薄?上?00多年來,該書一直未見刊行,迄今只有幾種抄本傳世,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此書,更談不上利用它來搞研究了。
其實,《國史唯疑》節(jié)取“國史舊聞”,并參考詔令、奏疏、私史、方志、別集、筆記以及個人見聞,取材廣泛,內(nèi)容宏富。誠如孟森所言,書中所記載的“遺聞軼事足補 史傳者極多,故自可貴”。如卷三說永樂以后,后妃不選自公侯家,所以皇家國戚雖封侯伯、位保傅,不干預(yù)朝政。又如卷八云穆宗、光宗在當(dāng)太子時,因生活拮據(jù),不得已向他人借貸謀生;張居正當(dāng)國時,自養(yǎng)“探事人”,專門打探和搜集邊鎮(zhèn)消息,因此他所掌握的邊鎮(zhèn)情況,連邊鎮(zhèn)督撫都不如他等等,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材料,卻未見學(xué)者引用,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值得慶幸的是,這件憾事不復(fù)存在了。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國史唯疑》的點校本。點校者為著名的明史專家熊德基和陳士楷先生。他們以最早的《國史唯疑》抄本為底本,遍訪全國各地,搜求國內(nèi)僅有的高兆本、虹亭本、雙云堂本、煙嶼樓本、周星詒校本、杞菊軒本和臺灣杞菊軒本7種珍本作為校本。經(jīng)過多年的認真對勘比照,補充、校正了不少錯、訛、衍、誤及脫漏、顛倒字句,并寫出了千余條??庇?,堪稱是一部旁稽博考、校訂精審的古籍整理著作。本書還附有全祖望、傅以禮、孟森所寫的跋語,有助于讀者進一步了解該書的流傳情況及其珍貴史料價值。
《國史唯疑》 [明]黃景昉著 陳士楷 熊德基點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6 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