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在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中,聞名中外的陳賡大軍強渡黃河的西線之一,發(fā)生在我縣茅津渡。我縣人民為支援大軍渡河,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光榮事跡,老干部郭子健同志親自參加了這一工作。他的記敘生動而又真實,是大軍渡河的一篇重要史料。
1947年8月下旬,陳、謝大軍由晉南渡過黃河挺進豫陜鄂。陳、謝大軍是當年我軍開始轉(zhuǎn)入戰(zhàn)略進攻三支野戰(zhàn)軍之一,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山西平陸縣廣大干部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卓有成效地完成戰(zhàn)前準備、戰(zhàn)中支援和戰(zhàn)后運藏武器等各項任務。在毛主席的英明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軍事思想指引下,指戰(zhàn)員和干群水手們?yōu)閯倮珊樱⒂缕床?,浴血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功勛事跡,流芳百世。
7月27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由陳賡為司令員,組建晉冀魯豫兩縱一軍渡河南征兵團共8萬人——太岳四縱(十、十一、十二、十三旅)和新建太行九縱為左集團(二五、二六、二七旅一個炮兵團),準備由濟源、垣曲渡河,光榮起義歸來組建的西北民主聯(lián)軍三十八軍(軍長孔從周、政委汪鋒)和太岳二二旅(旅長車永勝,政委朱佩誼)為右集團,準備由平陸、永濟渡河,抓緊整訓。
從濟源到永濟的黃河兩岸多是祟山峻嶺、懸崖峭壁,且河窄水急、風大浪高,敵軍認為是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劉、鄧大軍在魯南渡河后,此一線的守敵也緊張起來,在南岸修筑工事防守,東段放些保安團,西段因運城還未解放,且一些渡口灘頭平寬、垣低坡緩,故在會興以西分散駐有正規(guī)部隊,以陜州為基地,作為支援運城和防守我軍渡河重點,洛陽和靈寶有隴海鐵路,隨時夾擊支援,有恃無恐。陳賡認為北岸沿線是老區(qū)半老區(qū),工作基礎好,群眾覺悟高,便于隱蔽準備。南山更是山厚溝多,不利機械兵團動作,便于我軍迂回出沒,運動殲敵,遂決定在垣曲、濟源和平陸茅津渡河。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三分區(qū)興執(zhí)中參謀長來到平陸,渡河籌備指揮部設在呂家灣。當時縣委書記、農(nóng)會主席準備去冶陶參加整黨學習,副書記領導土改,田英縣長全力協(xié)助,和縣委王安、劉漢忠及戰(zhàn)勤科長參加渡河籌備指揮部工作。平陸縣以西渡船都被國民黨軍拉到河南景家灣,嚴加看管,大部分破壞,好的也難拉轉(zhuǎn)。隔山不愁遠,隔水如登天,時間緊迫,渡河工具成了關鍵問題,王安同姚覺民、楊建幫等同志立即組織力量派鐵木工匠到各村,伐木解板,邊解邊運。澗北老黨員趙勤生貢獻出一棵大樹。在茅津、北門外、令狐三村河灣,造三丈多長木船四艘(茅津三艘),將沒有機船頭的鑌鐵船殼由張莊抬回茅津備用。茅津店鋪早被日軍拆毀,沒有布莊,郭子健領取分區(qū)情報站送來的白綢布和桐油,又在當?shù)厮幍曩徺I黃丹和去上堡采拾子土防滲,集中工匠在呂家灣趕制大油包百余條(二尺多寬、丈二長),劉漢忠集訓全縣茅津的賀思亮、王新章,西家坪豹子(姓不詳)及盤南、太陽渡200名水手,從中挑選力壯、技精、覺悟高的為油包筏突擊手,三條油包和木椽用繩綁成一架,可乘一班人。油包內(nèi)裝棉花,易拆卸搬運,槍打穿也不沉。田縣長管全面,并動員群眾準備糧、柴、擔架、馱騾,集中待命,調(diào)集戰(zhàn)勤科及民政、財糧干部在張茅公路沿線各村廣設兵站,許隆安、田豐等在圣人澗設總兵站,由獨立營、民兵巡河守渡,封鎖消息,人員準進不準出,將河南水手小拴(姓不詳,給馬家河底王官村敵河防隊經(jīng)商)扣留。分區(qū)卻令西邊的永濟、臨晉、榮河等虛張聲勢,同時,還在平陸太陽渡、芮城沙河準備造船借以分散敵河防兵力,河南上村敵曾向澗北村伐木解板工匠開炮,擊中伙房,打傷一人。又令太岳二三旅等部隊向臨汾同蒲路佯攻,彭德懷副總司令還調(diào)誘胡宗南主力北上綏德,配合牽制敵軍。半月時間,不分晝夜,同力合作,渡河船只、油包及糧食全部如期圓滿完成,萬事俱備,只待大軍到來。
8月中旬,右軍冒雨趕到平陸,兵站派人將柴禾等送到部隊駐地。群眾騰房做飯,并給部隊送干柴、烤濕衣,圣人澗群眾還送來清水(河水因雨混沌),使子弟兵能吃好、休息好,蓄精養(yǎng)銳英勇殺敵??总婇L等在呂家灣,商定暗渡和強渡相結(jié)合,以夜間乘油包偷渡為前導,盡量減少損傷,北方戰(zhàn)士不習水性,又沒坐過油包,夜間渡河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困難更多。劉漢忠還把二二旅前鋒引到沙澗小河灣,和水手堵水練習乘油包。河南岸灘頭有敵兵巡邏,垣上高崖邊工事里有部隊守衛(wèi),白天可能有飛機轟炸,都要從難著想,向水手和戰(zhàn)士講清楚,研究對策。最后準備就緒,暴雨河水猛漲,河槽風太大,水手決心誓師:不怕槍打空襲,水漲浪險,保證把解放軍送過河。22日夜,適逢農(nóng)歷七月初七,加上天雨水漲,乘敵軍長官在陜州看豫劇名角唱《天河配》之機,我二二旅先頭連隊由黨員老水手劉居秀(油包隊長)等引導,乘油包筏在沙澗集偷渡成功。登岸戰(zhàn)士爬在沙灘上,敵巡邏兵盲目鳴槍壯膽問話,本地水手以販私鹽應對,國民黨軍發(fā)財心切,失去警惕被捉。北岸看到信號燈光,接連搶渡。部隊急奔馬家河底王官村敵堡,國民黨軍還在打牌吃酒作樂。哨兵聽到熟人小拴叫門,罵他沒死到河北,這么多天才回來。小拴以發(fā)了大財,水泡得冷凍難受,快開門烤烤火,哄開堡門。我軍未費一槍一彈,巧計俘敵,問清敵部署后,急爬陡坡到垣頂槐樹凹、三莊頭,解決敵炮兵,并控制敵指揮所。23日黎明,我方把木船推到茅津河邊下水,敵發(fā)覺后打槍,推船民工馬種海中彈犧牲,又傷一人。三十八軍連隊上船強渡,敵槍炮縱深阻擊,孔軍長令部隊佯為難渡而停,火力對射,麻痹敵軍。敵機在上空掃射,發(fā)現(xiàn)沙澗渡河人群,投彈未爆炸,只打起幾堆稀泥。我軍不顧危險繼續(xù)搶渡,只有一架油包到南岸因戰(zhàn)士急于下水,油包失去平衡傾歪,落水戰(zhàn)士被搶救到河北休息,衣服被水沖光,馬克勤等村民拿出衣服,給戰(zhàn)士穿,并和鄰友送去雞蛋表示慰問。會興鎮(zhèn)敵還在慶幸阻渡成功的好夢中,軍隊從天而降,敵背后被包抄,槍響彈炸,敵丟棄武器降的降逃的逃,一片混亂,二二旅搶占會興上村、洪渠一線,完全控制河防。三十八軍張振復師長率十七師緊急搶渡追趕逃敵。五O團重機槍連連長仵俊德打退陜縣援敵,掩護部隊渡河(全軍共渡三天),破壞硤石鐵路橋,阻敵西援,殲保安團及護路隊,向澠池攻擊。23日晨,左軍十旅等在垣曲、濟源多處渡口,集中火力掩護,船上架機槍沖射;河防保安兵驚慌,虛放幾槍逃竄,強渡成功,完全控制沿河對岸,300里黃河天塹終被征服。部隊又接毛主席急電指示,廣占地區(qū),速克垣頭。陳賡放棄攻洛陽,留郭隊監(jiān)視,令四縱十二旅急西援,七一團重機槍連隊王清華同部隊西奔潼關,由西向東組織靈(寶)陜戰(zhàn)役,大量殲敵有生力量。
部隊渡河第二天,田縣長即派姚覺民、薛宏軒等,把兵站設到新區(qū)會興鎮(zhèn),由徐振亞從茅津運糧面,由獨立營掩護,保證安全供應,一直到9月下旬部隊南去,前后50天供應糧食約百萬斤。陜州解放后,梁副政委、姜英彥與我到陜州城見到郭隊總后勤司令員孫定國將軍和三十八軍五五師崔治堂(山西“晉西事變”時,郭等曾隱蔽十四師九八團崔營),后勤領導接受了運藏武器等任務。他們組織力量把大批武器和彈藥、棉花運藏到茅津(張連成家)和下傘、黃堆一帶,并由茅津民兵和船工硬用人力把要用10輛大卡車拖拉的四門榴彈炮和戰(zhàn)防炮拉到河灘,運到平陸境內(nèi),傷員安排在茅津治療,戰(zhàn)俘軍官集中澗東訓練后轉(zhuǎn)后方。
渡河戰(zhàn)役旗開得勝,殲敵4萬,東攻洛陽西迫潼關,隴海癱瘓,蔣胡震驚,我軍進而創(chuàng)建陜南、豫陜新區(qū),實現(xiàn)毛主席提早轉(zhuǎn)入戰(zhàn)略進攻計劃,為淮海戰(zhàn)役打下基礎。毛主席贊揚說:“我劉鄧、陳粟、陳謝三路野戰(zhàn)大軍,從去年夏秋起渡河南進,縱橫馳騁于江淮河漢間;殲滅大量敵人,調(diào)動和吸引蔣軍南線全部兵力160多個旅中約90個旅左右于自己周圍,迫使蔣軍處于被動地位,起了決定性戰(zhàn)略作用,獲得全國人民稱贊?!?/p>
(原載《平陸文史資料匯編》)
(責編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