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
12月22日,就在9.11事件發(fā)生剛滿100天之際,阿富汗臨時政府宣告成立。阿臨時政府總理卡爾扎伊率30名內閣成員宣誓就職。此前兩天,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向阿派遣3000至5000多國部隊的決議。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紛紛表示愿派兵參與。在經歷了多年的戰(zhàn)亂與苦痛后,阿富汗人民終于迎來了希望。但美軍事行動的首要目標拉登仍然不見蹤影。關于拉登的下落眾說紛紜。逃往巴基斯坦或他國?仍潛伏在阿山區(qū)?已經病死或被擊斃?說法莫衷一是??ㄋ枴鞍雿u”電視臺27日突然播放了拉登的最新錄像帶。這對于誓將拉登繩之以法的美國來說無異于莫大的諷刺與挑戰(zhàn)。盡管美在阿軍事行動仍未結束,但種種跡象表明,美已將打擊恐怖主義的目標轉向其他地方。伊拉克、索馬里、也門都上了美國打恐的名單。美英軍隊近日有向卡塔爾、科威特和伊拉克邊境集結的趨勢……。歐 盟
為期兩天的歐盟首腦會議12月15日晚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郊外的拉肯宮結束。與會各國首腦在會議結束前通過了具有重要意義的《拉肯宣言》?!独闲浴犯攀隽藲W盟目前所處的形勢,指出歐盟面臨的挑戰(zhàn)和應進行的改革,并決定于2002年3月1日成立歐盟制憲籌備委員會。目前,十個申請加入歐盟的中東歐國家基本達到入盟標準。但歐盟擴大前必須首先解決自身的體制改革和決策機制等問題,否則,擴大后的歐盟將難免陷于“運轉不靈”的局面。成立歐盟制憲籌委會就是歐盟要對自身體制和決策機制進行改革,以適應未來東擴的發(fā)展要求。法國前總統(tǒng)吉斯卡爾·德斯坦被指定為該籌委會主席團主席。在歐盟防務問題上,首腦會議宣布“歐盟現(xiàn)在具有從事某些危機處理行動的能力”。在歐盟司法合作問題上,會議就在歐盟范圍內建立統(tǒng)一緝捕令達成一致??偟目?,此次首腦會議達到了預期目的,為歐盟的深化改革開辟了新的前景。《拉肯宣言》將作為歐盟一體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載入歐盟史冊。
阿根廷
1月2日阿根廷新總統(tǒng)愛德華多·杜阿爾德在戒備森嚴的政府宮舉行就職典禮。從12月18日晚起,阿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及附近地區(qū)爆發(fā)了哄搶商店的騷亂。騷亂迅速蔓延,愈演愈烈。當時的總統(tǒng)德拉魯阿當晚宣布全國實行戒嚴30天。但這只是阿政壇地震的開始。20日凌晨,阿內閣全體成員遞交了辭呈。當日晚,德拉魯阿亦于萬般無奈之下向國會辭職。經濟形勢持續(xù)惡化,人民不滿情緒高漲是此次阿社會動蕩的根源。德拉魯阿辭職后,阿立法大會12月23日上午通過了任命薩阿為阿代總統(tǒng)和2002年3月3日舉行總統(tǒng)大選的決議。薩阿當日即宣布了振興國家經濟的七點計劃,但局勢仍然未能平復。首都再次爆發(fā)反政府示威。示威者要求臨時政府中數(shù)名涉嫌貪污的官員辭職。在壓力之下,臨時內閣全體成員當晚向薩阿提交了辭呈。因得不到所在的正義黨的支持,薩阿總統(tǒng)亦是獨木難支,無奈下于30日辭去了僅當了七天的總統(tǒng)。從12月21日至1月2日,阿十來天更換了五任總統(tǒng)。杜阿爾德已是第五任。阿經濟積重難返,局勢前景黯淡。
印巴局勢
12月13日的“印度議會槍擊事件”導致印巴緊張關系逐步升級。印度總理瓦杰帕伊、內政部長阿德瓦尼等人均發(fā)表強硬言論指責巴方。巴方也不示弱,針鋒相對,反唇相譏。12月21日,印終于做出重大決定,召回駐巴基斯坦高專(大使),并關閉與巴間的一切鐵路和公路交通。27日,印方又宣布將雙方使館人員裁減一半,禁止巴飛機飛越印度領空。巴方立即宣布了同樣的反制措施。更為嚴重的是,雙方在邊境地區(qū)和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劍拔弩張。印度的戰(zhàn)斗機、裝甲車和“大地-I”型短程地對地導彈已經部署到位;巴方在邊境的軍隊亦進入一級戒備狀態(tài),戰(zhàn)爭大有一觸即發(fā)之勢……。最終結果會不會是印巴“共同上了恐怖分子的當”,不得而知。印巴關系從骨子里的較勁怕是連一心說和的美國也無可奈何!
巴以局勢
2001年的平安夜,約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圣誕大教堂的圣誕慶?;顒尤缙谂e行,然而這其中卻缺少了一個熟悉的身影。由于以色列當局的反對,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沒能如往年一般出席當晚的慶典活動。這給歡慶節(jié)日的人們心上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自11月以來,巴以沖突有愈演愈烈之勢。以軍對巴控區(qū)頻頻使用武力和以境內不斷發(fā)生的自殺性爆炸事件使整個局勢陷入一種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huán)。以色列更是在事實上軟禁了阿拉法特,聲稱如他不打擊巴境內的伊斯蘭極端組織,交出殺害以色列旅游部長澤維的兇手,就不允許他離開拉馬拉。目前,巴以局勢已陷入一種膠著狀態(tài),中東和平進程已滑落到自1993年巴以達成奧斯陸和平協(xié)議以來最危險的境地。然而,黑暗中似乎還透著一線希望。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和伊斯蘭圣戰(zhàn)組織分別于21日和25日宣布暫時停止針對以色列的自殺性攻擊。與此同時,以色列軍方也陸續(xù)解除了對杰里科和伯利恒等西岸城鎮(zhèn)的封鎖,并延長了加沙南部通往埃及的拉法海關的通關時間,放松了對巴勒斯坦的封鎖。這些好消息都使人們感到,和平不是一點沒有希望。
日 本
12月22日,日本海上保安廳在東海海域發(fā)現(xiàn)一艘“形跡可疑”的船只,雙方發(fā)生交火,造成該船起火沉沒,船上15人無一生還。此次事件是日海上保安廳48年來首次對外籍船只進行直接射擊,造成船沉人亡的嚴重后果,引起了中國、韓國等周邊國家的嚴重關注。事件發(fā)生后,日本政府一再強調海上保安廳的行為純屬“正當防衛(wèi)”,然而,由于沉船地點是在非日本領海的公海海域,日海上保安廳是否仍有對“可疑船只”進行射擊的權力和必要?這卻也是日本政府無法回避的問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講話中暗示將考慮修改有關法律,然而這恰恰也從另一個側面映證了“正當防衛(wèi)說”的牽強之嫌。另外,日本海上保安廳不惜動用25余艘巡邏艇、14架飛機甚至宙斯盾驅逐艦來防范區(qū)區(qū)一條100噸左右的“漁船”,如此“牛刀殺雞”的做法,不得不讓人對其“防衛(wèi)”的真實目的產生懷疑。日本在9.11事件后在軍事防衛(wèi)上有了重大突破,不僅實現(xiàn)了戰(zhàn)后56年首次海外派兵,還于11月通過了《海上保安廳法修正案》和《自衛(wèi)隊法修正案》,擴大了自衛(wèi)隊的防衛(wèi)范圍。日本到底要在防衛(wèi)政策上走得多遠,不能不引起其鄰國及所有亞洲國家的警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