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鑫山
男孩小A,10歲,正在讀小學。別看他個子不大,學習成績也非常的差,卻是出了名的調皮搗蛋大王。家長和學校的老師傷透了腦筋,試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就是拿他沒折。小A還因自己的“英雄事跡”得了個“鬧翻天”的稱號。
“鬧翻天”在3歲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表現(xiàn)出調皮搗蛋的“天賦”——欺負同伴、上課不專心聽講、騷擾同學、頂撞老師的行為幾乎天天有。上小學后,他越來越離譜,上課過程中經常旁若無人地來回走動、大聲喧嘩,根本不聽老師的教訓,有時還走出教室到操場去玩耍,甚至跑到街上去游蕩一整天。老師把他找來進行教育,他反而大聲辱罵甚至毆打老師。有一次,“鬧翻天”因逃學被老師批評后,竟抓起老師的手臂狠狠地咬了一口,把老師的手咬得鮮血淋漓。更大一些,“鬧翻天”開始強搶同學的學習用品,也不用,而是隨地亂扔,有時甚至去偷東西;喜歡說謊話說大話;在家里常常把表兄妹欺負得大哭,受到媽媽的批評后動輒離家出走;稍不如意就大發(fā)脾氣,破壞行為變本加厲。
去年,“鬧翻天”的爸爸因意外去世了,由母親單獨撫養(yǎng),他更加難以管教起來。他的媽媽只好帶他去看心理醫(yī)生。即使在心理診所里,“鬧翻天”仍不失本色,口無遮攔地大聲說話,東摸西摸,搞怪動作多多。經身體檢查、IQ測試、行為量表測試等檢查后,“鬧翻天”被診斷為“品行障礙”。
心理點評:
品行障礙是一種發(fā)生于兒童和青少年期的行為障礙。對品行障礙,我們不能光從品行上做表面文章,而要看到,隱藏在孩子品行障礙深處的往往是心理方面的問題,因為人的外部行為都是由他的內部心理所支配的。
長期以來,我國對于中、小學生的品行問題習慣于從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看問題,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問題。只重視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忽視心理疏導,其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這位“鬧翻天”在學校里欺負同學、頂撞老師、我行我素、無規(guī)無矩,實質上是一種人格障礙的表現(xiàn)。所以,應該給予心理疏導,即在心理上對其進行幫助。
這樣一個僅僅10歲的小學生,為何竟有諸多的人格障礙呢?
我國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一個誤區(qū)就是:忽視個體與環(huán)境的關系,習慣于把個體的心理問題和整個心理生態(tài)環(huán)境脫離開來研究問題。對學生個體的心理問題孤立地加以分析,并試圖孤立地予以解決,這實在是一種落后的教育觀與方法論。
國外的心理學研究認為,個體的心理與周圍的心理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即存在著心理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根據(jù)這一理論,中小學生的心理與成人的心理、成人的教育有很大的關聯(lián)。成人的心理不健康、教育方式不正確,往往對中小學生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對中小學生的心理輔導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問題的根源往往是家庭或學校教育的失誤。因此,要矯正學生的品行障礙,光從學生身上下功夫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研究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上有哪些失誤之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鬧翻天”的品行問題是比較突出的,他從3歲就表現(xiàn)出行為問題。如果學校、家長、心理診所只是從學生身上看問題,并據(jù)此對他進行教育、批評、幫助,把注意力全放在學生的身上去分析、去教育,而忽視從產生該生品行障礙的心理生態(tài)境環(huán)去研究,其效果肯定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所以,對中小學生的品行障礙的改變,一定要注重整個心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研究。
為了減少中小學生品行障礙的出現(xiàn),在關心兒童的心理問題的同時,還必需要關注成人的心理健康與科學的教育方法,優(yōu)化成人的心理環(huán)境,也就是優(yōu)化心理生態(tài)環(huán)境。抓住了這個就是抓住了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因此,筆者大聲疾呼:為了我們的下一代健康地成長,請家長、老師、社會上的成年人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重視對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重視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理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