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石
白血病又稱血癌。它居35歲以下人群腫瘤譜的首位。盡管白血病治療的緩解率、生存率、根治率在不斷提高,人們仍難免談癌色變。白血病為什么叫血癌?治療方面有哪些新進展?帶著讀者關注的諸多問題,近日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長黃曉軍教授。
問:白血病究竟是怎樣的???為什么叫白血病?患者的血是白色的嗎?
初識的黃曉軍教授顯然被我不揣冒昧的最后一問逗笑了,開口便答:“不是。白血病多為血液中白細胞系列(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即白血病細胞大量增殖積聚,在顯微鏡下可見到患者的血樣中有大量未發(fā)育成熟的白細胞。白細胞雖然是無色的,但它在血液中占的比例很小,即使患病后血液中的白血病細胞相對很多,也不會使血色變白。此外,除了白細胞系列的白血病,還有一些特殊類型的白血病,如巨核細胞白血病、紅白血病等?!?/p>
白血病又稱血癌。白血病細胞和其他癌細胞一樣,一是病變細胞分化(發(fā)育)不良,沒有正常細胞應有的生理功能;二是病變細胞無限增殖,無阻攔地侵犯機體組織器官。正常人血液中的紅細胞、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血小板,都是在骨髓“造血廠”經(jīng)歷一系列細胞增殖、分化,成熟后釋放到血中的。其間,這些細胞的發(fā)育須經(jīng)歷5個以上階段。如成熟B淋巴細胞就是由“造血種子”(造血干細胞)先發(fā)育為淋巴干細胞,再依次經(jīng)前B淋巴細胞、原始B淋巴細胞、幼稚B淋巴細胞等階段發(fā)育而來。
以上各種血細胞的發(fā)育過程需要在造血微環(huán)境中進行,受機體各種因子的調控。若它們中的某一系列血細胞(多為白細胞系列)在發(fā)育某階段發(fā)生“卡殼”,并將這種異常狀態(tài)無限制地“復制”,即發(fā)生白血病。這種“卡殼”在細胞發(fā)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早晚,決定著白血病的自然病程,成為白血病分型和治療的依據(jù)。
急性白血病的惡變細胞往往停滯在發(fā)育的較早階段,多為原始細胞及早期幼稚細胞,病情發(fā)展迅速,自然病程僅幾個月。治療須用化療殲滅癌細胞,以及誘導分化治療。具體聯(lián)合用藥方案又依白血病的各種類型和亞型而不同。慢性白血病細胞分化(發(fā)育)較好,多為較成熟或成熟細胞,病情發(fā)展緩慢,自然病程為數(shù)年。除化療外,干擾素也常用于治療?!?/p>
問:白血病對人的危害很大,患者和家屬總想問明自己為何染???那么白血病細胞為何在發(fā)育中發(fā)生“卡殼”和異常增殖呢?
黃曉軍教授在臨床也常遇患者這樣發(fā)問。學識淵博的他雖然接觸的專業(yè)信息很多,但能確切告訴公眾的結論還是籠統(tǒng)的:“雖然醫(yī)學界對白血病的分子機制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但具體到每個患者因何患病仍難以準確確定?!?/p>
目前,對白血病公認的分子機制是:起源于造血干細胞的疾病。遍布患者全身的白血病細胞,源自發(fā)生故障的造血干細胞。這種故障肯定與細胞核中的基因密碼有關,詳情有待醫(yī)學專家們繼續(xù)破譯。
從宏觀上說,已觀察到的能引起白血病的誘因有兩個,接觸放射線和化學污染。1945年,日本廣島和長崎遭原子彈襲擊后,兩市幸存者中患白血病者比其他地區(qū)高數(shù)十倍。至于化學污染,目前已發(fā)現(xiàn)接觸苯和使用乙雙嗎啉等藥物均有致病危險。
另外,分子生物學對細胞發(fā)育機制的研究,使人們更多地關注病毒的致癌作用。研究表明,盡管在少數(shù)病例中,病毒本身就足以致癌,但在大多數(shù)病例中,病毒只是患病的必要條件、僅僅有它并不足以致癌,只有當它與其他因素同時作用時才會致癌。”
由此可見,白血病的病因具有明顯的多元性。黃曉軍教授打了個比喻:白血病好比一只虎,它被鎖在籠中。體內外的防癌因素好比鎖籠的鎖;致癌因素好比是開鎖鑰匙。如果你的鐵鎖不結實或鐵鎖的數(shù)量少,或接觸致癌因素多,可能鎖被一把把打開了,虎就跑出來肆虐。如果你的鐵鎖結實或鐵鎖的數(shù)量多,或接觸致癌因素少,鎖沒被打開,虎就被牢牢控制著,不會造成危害。
問:白血病叫血癌,是不是無法治愈?
年輕的博士黃曉軍引導我們從發(fā)展的角度看待此問題。他說,40年前,患者一旦被確診為白血病,除了輸血,就再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了。當時,急性白血病患者存活很少超過半年。
目前,對白血病的治療已取得長足進步。多種化療藥物的出現(xiàn),為殲滅白血病細胞提供了多種有效武器;隨著科研和臨床經(jīng)驗的積累,臨床廣泛使用了聯(lián)合化療,總結出誘導緩解、鞏固強化、維持治療的“三步曲”,可以有效地殺滅癌細胞。在此基礎上,我國學者還創(chuàng)造了“改造”癌細胞的誘導分化療法。即誘導原始階段的白血病細胞,使其“改邪歸正”,按正常的發(fā)育階段繼續(xù)分化。這種療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在治療過程中不會損害到正常的血細胞,但目前僅適用于治療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對于急性白血病,目前已不是不治之癥。取得治療成功的關鍵在于及時診斷,及時治療,嚴格分型,按型用藥,爭取達到完全緩解,并堅持長期在醫(yī)生指導下規(guī)則用藥,爭取在5年內不復發(fā),即可達到治愈效果。
另一種先進的治療方法是造血干細胞移植。就是先通過化療、放療將患者惡變的造血系統(tǒng)完全擊垮,再將準備好的健康的造血干細胞植入,從而從“根”上解決問題。作為治病救人的善舉,造血干細胞移植越來越受到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在黃教授所在的血液病所資料冊中有這樣一張照片:一位婷婷玉立的年輕女性,在一座歐式建筑前留影。旁邊文字注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經(jīng)臍血移植,病愈后健康生存?!边@些照片不僅激勵著黃教授和他的同事們,也給許多白血病患者帶來了無限希望。
問:造血干細胞移植療效如何?
作為此領域造詣頗深的專家,黃曉軍談至此信心十足。他說,造血干細胞移植的療效與干細胞來源、用藥選擇、移植時機和術后支持等諸多因素都有關。
首先是細胞來源,造血干細胞的來源主要有他人捐獻和患者自身采集兩種。人類造血干細胞主要存在于骨髓,所以以前都是通過骨髓移植幫患者重建造血系統(tǒng)。一般情況下,外周血干細胞含量少,僅相當骨髓中的1/10~1/100。近年,隨著造血細胞刺激因子的發(fā)現(xiàn)和血液成分分離技術進展,一般捐獻者經(jīng)藥物動員后進行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分離,2~3次采集即可獲足夠的造血干細胞,也就是說捐獻者不再需要忍受“骨穿”的痛苦,而只需抽血即可。造血干細胞還可從患者自身采集,通過凈化和冷藏,待化療達到病情完全緩解期時回輸?shù)襟w內,稱為自體干細胞移植。
干細胞移植時機的選擇也直接影響著最終的療效。成人急性白血病,在第一次緩解期中作干細胞移植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70%以上;若待病情復發(fā)后再做干細胞移植,5年生存率僅有30%左右。對于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干細胞移植的最佳時機在第一次復發(fā)、第二次緩解時,此時移植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60%左右。對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干細胞移植是治愈的惟一方法。移植最佳時機在發(fā)病一年之內,此時移植,5年生存率達60%~90%。隨著時間的推移,移植治療效果變差,一旦發(fā)生急變后再行干細胞移植,5年生存率僅有10%左右。
還有術后的支持治療。過去由于輔助的支持治療技術不夠完善,許多患者都是在移植后的感染關、出血關和貧血關上功虧一簣。而如今各種細胞因子、抗生素及成分輸血的應用,配合中藥的調理作用,已使病人能安然度過這三關,大大提高了移植成功率和五年生存率。
最后黃教授總結說,這些只是一般規(guī)律,具體到每一位患者,移植效果還會因人而異。在同卵雙生的同胞兄弟姊妹間行干細胞移植最安全。在異體干細胞移植中,年齡小、身體狀況好的病人效果好;年齡大、身體狀況差及與供者的組織抗原不完全相配的病人,移植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