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明
作為一個近一兩年才出現(xiàn)的新生事物,被列入中小學課程計劃中的研究性學習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這門課到底該如何開展、如何運作,其中確實有許多未知的領域值得我們?nèi)ミM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盡管現(xiàn)在有很多學校已不同程度地開設了研究性學習的課程,但是,不可否認,其中也存在著不少誤區(qū),甚至有些形式尚不能和“研究性學習”劃上等號。重形式輕實質(zhì),熱衷于搞一些形式和表面的東西,是目前研究性學習開設過程中的主要誤區(qū),而下面所說的幾個方面也許是最為常見的。
一、開設講座不等于研究性學習。
時下,有很多學校將研究性學習課程開設成了專題講座課,從中國入世到倫理道德,從宗教信仰到揭批法輪功,內(nèi)容五花八門,氣氛熱熱鬧鬧,表面的繁華掩蓋了內(nèi)在的虛弱。
這種做法其實是走進了研究性學習的一個極其常見的誤區(qū)。就像開展各種豐富多彩活動不等于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一樣,開設各種類型的專題講座也不一定就等于是研究性學習,因為它忽略了學習的主體——學生。
因為所謂研究性學習”,從這個詞語的內(nèi)部結構來分析,它應該是一個偏正短語,其中的研究性只是修飾成分,而核心卻是學習。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性學習仍然屬于一種學習方式,其主體也只能是學生,而不應該是教師。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種主動學習的行為。而研究性專題講座的實質(zhì),充其量是教師就某一個問題自行進行深入廣泛的研究,然后再將自己的研究習得直接傳授給學生。這與我們平時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式的教學形式有什么兩樣呢?在這一過程中,研究者還是教師本身(這里暫不涉及教師在這方面的功底),學生絲毫沒有介入研究之中,主體作用沒有得到任何發(fā)揮,只是被動式地參與和接受,至多也只能說是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所以,開設講座也就不能說是一種研究性學習。
誠然,研究性學習的初始階段是應該開設一些專題講座,但這種專題講座的性質(zhì)主要是指導性的,其目的是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借以傳授一些必要的方法,而不是以知識講座取代學生的主動學習。
二、確立課題不等于研究性學習。
為了應對教育行政部門的檢查驗收,有很多學校精心準備了第一手資料,其中以研究性學習課題最為常見,寄希望以此來證明研究性學習的開設程度和效果。這里我們不妨略舉幾例:《WTO與道德》、《環(huán)境污染的防與治》、《世界恐怖主義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等等。
有研宄課題當然不算是壞事,怛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小巧的、可操作的而且適合中小學學生特點的課題是有意義的,也是可行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我們覺得,像上面所舉的這種大而寬的課題研究絕對不是中小學意義上的研究性學習,只能是浪費時間。
像上面所舉的幾個例子,即便是一個這方面的學者或是專家來做研究,那也可能會花費相當?shù)臅r間和精力,而如果要將這一研究成果形成文字,那也一定是一部厚厚的專著!作為在校的學生,他們幾乎足不出戶,要他們?nèi)ジ氵@樣的所謂研究性學習,恰當嗎?必要嗎?可能嗎?其結果只可能是到處尋章摘句,胡亂摘抄,使學生產(chǎn)生反感和厭惡,也浪費他們的時間和精力,明眼人一看課題就能知道這是不切實際的,純粹是在搞形式主義。
所以,確立了課題并不等于是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也并不非要有課題不可,這種認識上的誤區(qū)必須得到澄清。
三、加深知識不等于研究性學習。
雖然研究性學習能夠起到拓寬知識面甚至深化知識的作用,但如果把研究性學習片面地理解為加深知識,那無疑是走進了研究性學習的死胡同。據(jù)筆者了解,有些學校在開設研究性課程時存在著嚴重的偏食現(xiàn)象,采取的是單科突進的方式,集中表現(xiàn)于以理科學習為主,授課教師也就集中于理科教師,其中又以數(shù)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居多,文科幾乎沒有市場。筆者所在的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就全部由化學教師擔綱。而且在開設的這些所謂研究性學習的課程中,幾乎無例外地又主要是用來拓寬知識面和加深所學知識的難度,甚至是用于競賽科目的輔導和選拔。
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宄其原因,一方面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管理者對于研究性學習”的內(nèi)涵理解不當;另一方面也有急功近利的成分,以為理科類的東西比文科類好操作、易出成效,對于應對高考和各類競賽也大有益處。但是我們應當承認,單科突進還不是全部意義上的研究性學習,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研究性學習的內(nèi)涵還遠不止這些。
其實, 研究性學習”的內(nèi)涵應該是全方位的。以高中階段為例,所有開設的九門必修課程都可以有研宄性學習的成分(當然還有其他課程),研究性學習不應該成為理科學習中加深知識、拓寬知識面以應對高考或競賽的專利產(chǎn)品,這也絕不是教育行政部門要求各中小學開設研究性學習的初衷。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課程,其領域是全開放性的,面對的是所有學科,所以不可能也不應該單科掛帥”,更不能作為應對高考和競賽的一種手段。
前面說過,研究性學習應該是一種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思考研究、查閱資料,進而解決問題并最終形成能力的過程。很顯然,這種學習方式適用于各個領域和所有學科,它也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加深和拓寬。因此我們說,單純的加深知識的難度和拓寬知識面不等于研究性學習”。
開設各種類型的專題講座,確立寬泛空洞、不切實際的課題和單純加深知識難度這三個方面,是我們在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時所常見的幾個誤區(qū),應當加以避免,還研究性學習的本來面目,我們也期待著研究性學習”能夠多一點實質(zhì),少一點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