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經(jīng)過50多年的苦心經(jīng)營,在本島地區(qū)和金門、馬祖等外島地區(qū)的水際灘頭及支撐點周圍設置了多類型、大縱深(通常為400~500米,有時可達800米)的障礙物,構筑了種類繁多、設施齊全、防護能力強的堅固永備工事。臺軍的抗登陸障礙物配系基本上做到了早期設置與臨戰(zhàn)設置相結合、人工與天然相結合、火力與阻絕相結合。這樣就形成了障礙與火力的有機結合,火力掩護障礙,障礙補充火力,火力、工事、障礙凝為一體。根據(jù)其作用距離可分為三道障礙帶,即水中障礙帶、水際障礙帶、灘頭障礙帶。
水中障礙帶
水中障礙帶主要用于破壞對方較大型登陸工具直接登陸或小型登陸工具換乘登陸。通常設置在低潮以外8~12海里,由基本雷區(qū)、前沿雷區(qū)和沿岸雷區(qū)構成。其主要障礙物有水雷、\"成功雷\"、浮游欄障、沉船障礙等。
水雷
與海岸炮兵配合形成\"雷炮陣地\"。通常設置在主要防御地區(qū)的水深不少于15米的水際和港口附近水域。雷陣由3列以上的水雷組成,列與列交錯布設,雷與雷的間隔是一個雷的殺傷破壞半徑。
\"成功雷\"
是一種應用水雷,為近岸水中障礙物,具有燃燒、照明、殺傷作用。雷殼是利用53加侖汽油桶改裝而成,內裝TNT炸藥100公斤和汽油混合物,觸發(fā)爆炸威力半徑30~50米,燃燒時間40~60分鐘。
水際障礙帶
水際障礙帶主要用于阻滯、破壞對方登陸工具,割裂對方戰(zhàn)斗隊形。通常設置在低潮線和高潮線之間,一般由2~4道障礙組成,在主要地段設6~8道。其主要障礙物有鋼柵、鐵釘樁、軌條砦、500磅燃雷、抗登陸水雷等。
鋼柵
通常設置在低潮和高潮線之間的灘頭。它是用直徑5厘米的鋼管焊接而成的,可在水面下附設水雷,當對方舟(艇)觸動時就會發(fā)生爆炸。
鐵釘樁
通常設置在前沿灘頭,防對方步兵登陸。其制作方法是:首先用水泥鋪于地面在礁石上鉆孔灌注水泥,然后將一0.2米以上鋼筋制造的鐵釘(尖頭朝上)綿密插入水泥內,使其露出至少在0.1米以上,待水泥干后,鋼釘便固定成柱。
軌條砦
由等腰梯形水泥墩(上底邊長0.6米、下底邊長約1米、高0.6米)和一根與水泥墩斜插成45度且?guī)Ъ獾闹行弯撥?長約2.5米、重70公斤)組成,全重1380公斤。通常在中潮線附近設置2~3列(間距約1米、行距約2.5米),鋼軌指向海面,主要用于阻止對方登陸工具直接搶灘登陸。
500磅燃雷
由美國500磅凝固汽油彈改裝而成,雷體長1米,直徑0.3~0.4米,內裝乳膠狀燃燒液,使用電引爆,其燃燒半徑達45米。通常埋設在海岸上構筑的水泥坑(長約1.2米、寬約0.6米、深0.5米)里,上面蓋上水泥頂蓋。
灘頭障礙帶
灘頭障礙帶主要用于殺傷對方登陸兵以及阻滯、破壞對方登陸器材,阻止其向岸上沖擊,擴大登陸場和向縱深發(fā)展。通常設置在高潮線至前哨陣地之間,由多道多列不同障礙物組成。其主要障礙物有各種防戰(zhàn)車與防步兵地雷、三角錐、阻絕壕、阻絕墻、鐵絲網(wǎng)、胡桃夾、鋼刺猬、鐵籬笆、\"刀山\"、瓊麻、火障、反空降三角叉、人造陡壁等。
各種防戰(zhàn)車與防步兵地雷
通常在前沿工事之間或易登陸的灘頭上混合埋設(每4顆防步兵雷中間埋一顆戰(zhàn)車雷)2~4行。臺軍目前使用較多的地雷主要有M-14和M2A4防步兵雷、M16A1防步兵跳雷、M6A1防坦克地雷、M48及M49A1照明雷和化學雷等。
三角錐
通常在便于戰(zhàn)車運動的開闊地域成\"品\"字形設置1~3列(列距4米、間隔2米)。用塊巖或混凝土制成,呈立體三角形,每個錐邊長約1米,重1噸。
阻絕壕
又稱反坦克壕。在易登陸地段和便于戰(zhàn)車運動的據(jù)點四周或一側挖掘并用塊石砌固,壕寬4.5米,壕深3.5米。通常在壕的外側架設鐵絲網(wǎng),埋設地雷,有的在壕內灌1~2米深的水。
阻絕墻
包括防步兵阻絕墻和防坦克阻絕墻。防步兵阻絕墻高2~5米,厚0.8~1米,用水泥和塊石砌成。防坦克阻絕墻一般利用挖掘阻絕壕的出土,在緊靠壕的后側堆積一道4米高的土墻,再用石塊砌固,筑成阻絕壕、墻一體的反坦克障礙物。
鐵絲網(wǎng)
包括屋頂形鐵絲網(wǎng)、半屋頂形鐵絲網(wǎng)、單列樁鐵絲網(wǎng)和蛇腹形鐵絲網(wǎng)。通常在陣地前易登陸地段設置2~4道。其中前1~2道設屋頂形或半屋頂形鐵絲網(wǎng),后1~2道設1~2列單列樁鐵絲網(wǎng);在不便于登陸的灘頭設2~3道半屋頂形鐵絲網(wǎng);在港口和灘頭凹部設絆網(wǎng)和蛇腹形鐵絲網(wǎng),并且鐵絲網(wǎng)的內側和外側都布設了地雷。
胡桃夾
通常不規(guī)則設置于水際灘頭。是指在0.91×0.91×0.6米的基座凹槽內,裝入1~2個地雷,當對方舟(艇)撞擊豎立在基座上的啟發(fā)鐵桿(軌)時,引爆地雷,破壞其舟(艇)。
鋼刺猬
用1.8米長的角鋼制成,高1.2米。每100米以150個鋼刺猬交錯設置3列。
鐵籬笆
用鋼筋交織編成,高1.8米,設在高潮線的平坦地形上,主要用于防對方步兵。
\"刀山\"
又稱\"玻璃山\",即玻璃刺。是指為防止對方步兵登陸在前沿陡壁、灘頭、工事前沿的巖石上用水泥埋設碎玻璃。
瓊麻
臺軍在沿岸易登陸地段以及縱深開闊地、工事頂部、支撐點、重要倉庫、炮陣地周圍大量種植了障礙作用極強的瓊麻。瓊麻屬龍舌蘭類,形狀與龍舌蘭基本相同,葉片呈灰色,葉尖長刺,越老越硬。生長快,栽1~2年后即可起障礙作用,8~9年后每株高達2米,占地直徑1米。間距、行距約1米,縱深30米。
火障
為阻滯對方登陸,在便于登陸地段的水下埋設輸油管,當對方登陸舟(艇)沖鋒上陸時,放油下海,由炮火引燃,造成\"油池火海\"。
反空降三角叉
在長約15厘米、寬10厘米、高10厘米的混凝土底座上斜鑄3根長約15厘米頂端尖利的鋼叉。平時集中保存,臨戰(zhàn)前設置在預定反空降地區(qū),殺傷對方著陸的空降兵,并阻止其機動。
人造陡壁
為防止對方攀登在前沿海岸將石壁削陡或用石塊砌成3~10米高的陡壁。
當然,臺軍為遲滯、抗擊對方登陸,達到其固守臺灣的目的,除了上述障物外,根據(jù)各不同的戰(zhàn)斗時節(jié),還設置了通過化學地雷、炮兵發(fā)射化學彈、航空兵投擲化學航彈形成染毒地段的化學障礙及水網(wǎng)障礙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