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初,在一次書店發(fā)起的“讀者最喜愛的女作家”調(diào)查活動中,活躍于上海的張愛玲和在北京寫作的梅娘雙奪魁,于是在讀書界便有了“南玲北梅”之說。這些年來,張愛玲的作品與名字,已是紅透了半邊天。相比之下,熟悉梅娘及其作品的讀者,就不是那么多了。
人民文學出版社新近出版了陳曉帆女士編選的《又見梅娘》一書,為想了解梅娘及其作品的讀者,提供了可靠而豐富的資訊。
梅娘,原名孫嘉瑞,是二三十年代我國東北一位大實業(yè)家與其情人的非婚生女兒。她出生不久,母親就被逼自盡身亡。她是在父親的正房跟前長大成人的。這個沒娘的孩子,在后來發(fā)表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候,便以“沒娘”之諧音取了“梅娘”這個筆名。
梅娘16歲上,父親去世了。失去了親人的孩子,便毅然到了日本,入神戶女子大學讀書。留日期間,與同樣是來日本留學的青年柳龍光相戀。后來,他們回到祖國,結(jié)為夫妻。他們的結(jié)合,導致了家庭與梅娘的徹底決裂。這反而更堅定了梅娘自強與奮進的信心和勇氣。其后不久,梅娘便出版了“滲透著大眾的時代的氣息”的小說集《第二代》,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嶄新的前進的意識”。再后來,她又陸續(xù)出版了《魚》《蟹》等幾個中短篇小說集,以質(zhì)樸辛辣、清雋疏簡的筆致,表現(xiàn)了對弱者的同情和一種被壓抑的女性渴望自由恣放的欲求。
然而,生活的不幸卻接踵而至了——
1948年,丈夫柳龍光為完成北平地下黨交付的任務,不幸在海上遇難;
1955年,她被定為“日本特務嫌疑”,開除公職,實行勞動改造;
1957年,她被打成右派,送勞改農(nóng)場改造;
其后,二女兒病死在救濟院;
文革中,兒子又不幸夭折。
但是,為了惟一幸存的大女兒柳青,梅娘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苦難,還是勇敢地活了下來,直到1978年得到徹底平反,她終于盼來了一個幸福的晚年。
本書的作者,既有熟悉梅娘之坎坷人生的親友、鄰人,也有了解梅娘的文學活動,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素有研究、別有見解的專家學者。史鐵生、張中行、張泉、董大中等,大家熟悉的作家們,都在本書中講述了他們所知道的梅娘。
此外,本書還收錄了幾位日本友人關于梅娘的文章和致梅娘的信,對于讀者了解梅娘在日本期間的生活,是很有價值的。而卷末附錄中梅娘與香港小朋友的通信,則使我們看到了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未泯的童心,和她歷盡滄桑卻依然清亮敏銳的目光。
“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讀過這本《又見梅娘》,我心中便出現(xiàn)了一幅紅梅傲雪的圖畫:在肆虐的狂風暴雪之中,她浩氣凜然、堅定地站在生養(yǎng)自己的土地上——那是凌寒開放的梅花,是梅娘。
《又見梅娘》陳小帆選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2定價:1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