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事業(yè)有成。可不知您想過沒有,要想讓孩子長大后能夠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搏擊風浪,首先應讓他成為一個充滿自信的人。生活不可能是一路坦途,在困難面前告訴自己“我能行”,無畏地接受挑戰(zhàn),是每一位成功者所必須具有的基本素質。
自信心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從一點一滴中去培養(yǎng)的,是通過一次次勝任積累起來的。因此,與其空洞地告訴孩子,你要有自信心,不如給他創(chuàng)造勝任的機會。
先干點兒容易的
曾經(jīng)有人做過一個實驗,他給孩子們提供了三種不同難度的任務,想看看孩子們是怎么選擇的。實驗結果表明,自信心強的孩子會選中等難度、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任務。因為他相信雖然任務有一定難度,但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完成。而自信心較弱的孩子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選擇難度低的任務,可以保證順利完成。另一種是選擇難度極高的任務,而這樣的任務即使是能干的孩子也很難完成,因此就算失敗了,別人也不會過多地譴責自己。在生活中我們也能夠發(fā)現(xiàn),自信心強的孩子總有股不服輸?shù)膭蓬^,而自卑感較強的孩子卻常常會輕言放棄。
那么自信心是怎么形成的呢?
自信心的建立,同樣也和人對于成功的向往有關。有些孩子能夠在生活中不斷地取得成功,在這個過程中,他不但在檢測著自己的能力,體驗著成功的自豪,也從他人的積極評價中,不斷地肯定自己。這種成功體驗的不斷積累將使他的自信心大大地增強,從而當新的任務出現(xiàn)時,他會勇于接受挑戰(zhàn)。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遇到失敗,特別是失敗后還受到成人的斥責或同伴的奚落,慢慢地他就會變得自卑,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當新的任務出現(xiàn)時,他的第一反應是用逃避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曾經(jīng)有位心理學工作者把一只處于饑餓狀態(tài)的狗關在一個中間帶門的籠中,門的另一邊放上食物。每當這只狗要頂開門去取食食物時,就會受到強烈的電擊。一段時間后,這只狗就放棄了取食。即使取消電擊,狗也不會再去嘗試了。研究者把這種因為在嘗試中不斷遭遇失敗,最后感覺自己無能為力進而放棄努力的情況叫做“習得性無助感”。
這種情況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非常普遍。如果孩子一次次去嘗試,體驗到的都是失敗,最后他就會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從而放棄努力。
然而,人生的挫折肯定是難免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他感受到了自己弱小,如果這時能夠得到外界的鼓勵和支持,將會使他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和外界任務的難度,相信自己的能力會在練習中不斷增長,就會擁有再次嘗試的勇氣。
不久前我去美國參觀學習,發(fā)現(xiàn)他們在增強孩子自信心方面做了很多很好的嘗試。這些嘗試是建立在兩個基本觀點之上的:一是發(fā)展的觀點,即在成長的過程中,應允許孩子犯錯誤,不要總盯著孩子的不足,而應該多肯定孩子所取得的成績,引導他們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二是承認個體差異。每個孩子,無論成長、發(fā)展程度的高低,還是能力的強弱,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長處??隙ㄟ@些長處,才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如我們在他們的校園里常??吹健白寜f話”的活動,走廊、班里四周的墻壁上都貼滿了孩子們對自己作品的
展示,對自己實踐活動中取得成績的報告或希望別人了解的個人情況的介紹等等。如在一個魚缸的上方,貼著孩子們自己畫的各式各樣的魚,有些畫的技巧在我們看來顯得很拙劣,但這個園地的大標題卻是“這是我們小小藝術家的作品”。有一個班的專欄是“發(fā)現(xiàn)的腳印”,每個小腳印里都貼著一個孩子的照片,照片下面是孩子們自己寫的自我評價:我是什么樣的人,我的興趣愛好是什么,我在哪方面特別棒等等。
這里的環(huán)境非常寬松,大人們十分鼓勵孩子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孩子們有什么新的想法,可以隨時隨地說出來,不必擔心會受到成人的指責。哪怕是一個很小的發(fā)現(xiàn),或很離奇的想法,成人也會給予積極的肯定,而不是輕易地說不行、不完美或無意義。在參觀中我們經(jīng)??梢钥吹胶⒆訛榱俗约旱闹鲝堅诜e極地討論。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見到許多家長非常吝嗇對孩子的表揚。他們認為為一點小事就表揚孩子,會讓孩子翹尾巴。而如果孩子有什么事做得不夠好,就會受到嚴厲的批評。有的家長甚至長期用斥責、諷刺、挖苦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失誤,
大大地抑制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嚴重影響了自信心的培養(yǎng)。因為孩子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很多方面做得不盡如人意,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都是負面評價,慢慢地即使按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好的事情,他也會放棄努力。
生活中還有另一類家長,雖然不斷地鼓勵孩子去嘗試,但由于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不顧孩子的能力有強弱之分,動輒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相比,別人做到什么,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做到什么。比如一個樂感很差的孩子,很長時間多、來、米還彈不準呢,家長卻規(guī)定他必須什么時候考級。還有的家長急于求成,總希望任何事都一步到位,如孩子才剛拿起勺學著自己吃飯,就要求他必須吃得干干凈凈,不許掉飯粒。由于目標定得過高,孩子達不到,就會屢遭失敗,產(chǎn)生持續(xù)的挫折感,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很容易喪失自信心。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業(yè)上,我們都主張“小步子原則”,目標要定得適當。如果事情比較復雜,家長應把任務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讓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在每一個階段他都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成功的體驗,這樣,他就會在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狀態(tài)下達到最終的目標。
這些事情我能干
應該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探索者,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什么事都想嘗試。特別是2歲以后,孩子能走、能跑、能說了,他們的獨立性有一個大幅度的增長。家長會發(fā)現(xiàn),這么大的孩子什么事都想自己來。如拿勺子吃飯,盡管一邊吃一邊掉,也要搶著自己吃。再如系鞋帶、扣扣子等,雖然他們的動作笨拙,但還是要把家長
推開,努力地自己去做。在這個練習的過程中,他們一方面在向別人炫耀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在檢測和驗證自己的能力,當事情在他的手中發(fā)生了按自己的愿望的變化時,他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這種勝任的感覺是自信的最初來源。
我會刷牙了
大約1歲左右,孩子開始學著比劃刷牙的動作。
由于刷牙是一項很復雜的手腕運動,因此孩子能獨立自己刷牙大約得到3歲左右。
4~5歲時,孩子就可以把黃豆大小的牙膏擠在牙刷上,完成全部的刷牙過程了。
你該做什么:
給孩子買一套分階段的幼兒專用牙刷。
和孩子一起刷牙,示范正確的方法。一旦孩子看到你在刷牙,他也會躍躍欲試的。
在衛(wèi)生間的墻上鑲一面矮鏡子,使孩子能看到自己刷牙的樣子。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養(yǎng)成一天刷兩次牙的習慣。
我會洗手了
小孩子天生喜歡水,如果你允許,他會沒完沒了地玩水。
洗手:
當孩子能站在洗手池前時就可以開始教孩子洗手了。
2歲左右的孩子,你可以幫他卷起袖子,然后幫他一起擦香皂、沖洗、擦干。3歲左右的孩子可以自己擦香皂,或用毛巾擦手,到4~5歲時他就可以自己完成整個過程了。
你該做什么:
當孩子能自己站穩(wěn)當時,家長可以在洗手池前放一個小凳子,孩子站在凳子上面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洗手池,同時胳膊肘的位置也會高于手接觸水的位置,水就不會順著胳膊流而弄濕衣服。
準備一塊小手巾,放在孩子好拿的地方。
洗澡:
洗澡的時候,可以讓2歲左右的孩子手里拿一塊小浴巾,洗自己容易接觸的部位——手、腳、膝蓋和臉。家長幫他洗剩下的部分,尤其是皺褶部位。
3歲左右的孩子,凡是小手可以夠到的地方都可以教他自己洗了。洗發(fā)液和浴液也可以讓他自己抹。但在孩子4~5歲之前,還不能讓他自己獨立完成洗澡的全過程。
你該做什么:
最好建立一個相對固定的洗澡順序——手、臉、脖子……這可以給孩子明確的指導,保證他將來自己洗澡時,能洗到所有應該洗的地方。
最好用方便孩子擠壓和使用的洗浴液。
別嚇倒在起跑線上
自信心的培養(yǎng)有兩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獨立訓練,即鼓勵孩子勇敢地去嘗試;二是成就訓練,即幫助孩子把事情做好。
對孩子來說,每一個第一次都是一個主動去嘗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態(tài)度是孩子是否有信心完成任務的關鍵。如果第一步走不好,將會使孩子對這一類事情產(chǎn)生一種拒絕的態(tài)度。
大約在我女兒4歲左右的時候,我?guī)ズ_叾燃?。本來孩子對去大海里游泳充滿了向往。但我擔心她年紀太小,會出危險,就一再警告她要小心。為了給女兒加深印象,到了海邊,我便先帶她去看海上救護表演,看救生員怎樣搶救溺水的人??赡苁沁@個刺激太大了,看過表演之后,女兒再也不嚷嚷著要游泳了。雖然海水只有齊膝深,但只要我們把她帶到水里,女兒就會發(fā)出刺耳的尖叫聲。后來發(fā)展到一提游泳她就往后縮。先生埋怨我說:“你不應該給她這么大的惡性刺激。讓她產(chǎn)生恐懼感?!?/p>
當孩子開始嘗試一件新事物的時候,家長的態(tài)度一定要是積極的、鼓勵的。有的家長往往出于保護孩子的好意,怕孩子受傷,怕孩子犯錯誤,
總是對孩子說“這不行”、“那不許”,久而久之,就會出現(xiàn)和我同樣的問題。
如果說鼓勵孩子嘗試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的話,那么適當?shù)貙⒆舆M行指導,最終使孩子有能力很好地完成任務將為孩子在這件事情上畫一個完美的句號,使孩子真正地體會到“我能行”。我的女兒第一次上外語培訓班時,由于我們知道開班消息時晚了幾天。女兒上課時總覺得不如別的同學,無論老師怎么鼓勵,她上課從不發(fā)言。我想在這種情況下,僅僅鼓勵她,告訴她不要怕是遠遠不夠的,家
長必須提供具體的幫助。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象,每次上課的前一天,我都和她一起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內容。慢慢地,老師反映女兒變得自信多了,上課敢說了,發(fā)言的聲音也慢慢地大起來了。
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在家庭中,大多數(shù)父親往往偏重于獨立訓練,凡事鼓勵孩子獨立操作。但往往對事情最終的結果和孩子是否能夠勝任不是很關注;而母親則更關心怎樣讓孩子把事情做好,給孩子過細的幫助。因此在這個問題
上,父母更應該注重合作。
另外,在對孩子的指導上,父母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方面切忌方法單一。有的時候,孩子對完成任務的要領一無所知,家長不妨采取示范的方式,直接告訴孩子該怎樣做。而有的時候,孩子的熱情很高,家長應該先放手讓孩子操作,自己在旁邊觀察。如果孩子出現(xiàn)了問題,家長再適時地幫他分析原因。通過討論,讓孩子學會怎樣面對失敗,怎樣解決問題。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在一個新的層次上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是不要指導過度。任何事都是過猶不及。有的家長由于害怕失敗會給孩子造成打擊,便事無巨細地幫孩子做。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孩子剛上小學,便每一門功課都為孩子請了家教,說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事與愿違,孩子上初中后卻成了學習困難的學生。因為雖然他在小學時學習成績不差,但這并不完全是他自己的努力的結果,在相當程度上來自于外力。這樣的孩子,當外界的幫助消失后,他努力的方向便模糊起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自理能力較強的孩子往往能在同伴中獲得比較有利的位置。如在幼兒園里,一個孩子除了可以照顧好自己外,還可以幫其他小朋友系系扣子、疊疊小被子,他就可能會被老師委以更多的任務。這樣,他便可以得到更多的鍛煉,也可以擁有更多的朋友。來自他人的積極評價將更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培養(yǎng)。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讓
孩子獲得更多自信的良性循環(huán)。
研究者曾對智力水平大致相同,但學習成績差別很大的兩組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那組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他們的家長更注重從小對他們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而那組學習成績較差的,家長則更多地采取包辦代替的養(yǎng)育方式。研究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較強的孩子,自信心大多較強,他們相信生活中的事情自己能獨立處理,學習上的問題自己也同樣可以解決。用發(fā)展的眼光看,這種自信的心態(tài)與他們的學習成績、交友做人將產(chǎn)生很明顯的影響。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是不是可以發(fā)現(xiàn),原來,自信心既不是空洞的口號,也不是家長的一臂之力。它開始于孩子說“我自己”的那一刻,積累于一次次的成功與失敗、正確與錯誤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