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明
冠心病的基本病變是供應心臟營養(yǎng)的血管—冠狀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血管管腔狹窄,心肌血液和氧的供需之間失去平衡,出現(xiàn)供不應求的現(xiàn)象。病變達到一定嚴重程度,便會發(fā)生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人類描述心絞痛已有兩個世紀,采用硝酸甘油治療心絞痛也已一百余年(據說是制造火藥的人很少發(fā)生心絞痛,由此而得到啟示)。如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雖已有了許多新技術,如經皮冠狀動脈氣囊擴張術、冠狀動脈內安放支架、冠狀動脈搭橋術、激光心肌穿孔術等等。但主要手段仍然是依賴于藥物。為此,藥物使用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其療效和預后。
冠心病心絞痛藥物治療的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擴張冠狀動脈或者減少心肌血氧的消耗,達到終止心絞痛的目的;二是長期緩慢地擴張冠狀動脈,使發(fā)生狹窄的血管周圍動脈擴張、增粗,逐漸建立側枝循環(huán),以便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tài)。心絞痛藥物治療需要堅持“三心”,即信心、耐心和恒心。據有關資料分析,即便屬于嚴重心絞痛患者,只要堅持合理用藥,90%以上均能得到控制,無需進行有危險的手術治療。有人顧慮,長期服藥是否會產生耐藥性,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治療心絞痛的藥物種類很多,各種藥物交替使用,即可減少耐藥的機會。如若病情惡化(如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說明常用藥物不再適宜,需改換其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