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步槍都是利用槍機的往復運動完成推彈進膛和退殼,如果采用能開啟的彈膛,就無需槍機的往復運動,直接將槍彈橫著推進彈膛,閉合彈膛后就能發(fā)射。這與轉輪槍有點類似,不同的是彈膛只有一個,且是能開合的(如圖1)。為了實現自動射擊,需要一個導氣機構完成開膛、退殼、進彈、閉膛等動作,類似導氣式自動步槍。
這種結構有如下優(yōu)點:①減小全槍長度;②減輕全槍質量;③提高可靠性,且射速比原來提高較大,甚至能實現射頻轉換,易于采用浮動原理。
存在的問題:①閉氣;②燒蝕;③退殼與進彈互相影響;
④彈匣要有所改動。
為了可靠地閉氣,可將下彈膛與槍管連成一體,上彈膛與槍管尾端做成如圖2形狀,發(fā)射時槍管尾端與上彈膛緊密配合,槍管尾端膨脹而將間隙填滿,上彈膛下平面的凸起與下彈膛上平面的凹部也同樣會將間隙填滿,防止側向漏氣,而下彈膛上平面中部的梯形凸筍與上彈膛下平面中部的相應缺口配合能防止向后漏氣。
由于彈匣要使槍彈能被頂出,適于采用雙排彈匣,并在弧形面下端開一缺口,從缺口處由下一發(fā)彈將最上面一發(fā)槍彈頂出弧形面,再送進彈膛。
甘肅粟冬喜
甘肅省讀者粟冬喜來信提出用一種可開啟式彈膛、橫向供彈,取代現有的整體式彈膛、由槍機縱向往復運動完成供彈和退殼等動作的結構,這一設想雖有一些優(yōu)點,可減小全槍長度,減輕全槍質量,但也存在不少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F就該建議談幾點不同看法,供商榷。
1結構復雜,且機構動作難以實現
一是上彈膛動作循環(huán)。作者提出采用導氣機構完成上彈膛的動作循環(huán),即這一套機構要使上彈膛上移→到位、彈膛打開、停止運動(等待完成進彈、退殼)→上彈膛下移返回→到位、停止運動、定位并鎖緊。此后即可擊發(fā)槍彈。
二是進彈與退殼。作者提出在彈匣口部弧形面下端開一缺口,由下一發(fā)槍彈從缺口處將最上面的一發(fā)槍彈頂出弧形面,并從左向右推進彈膛,退殼也是這樣(用次一發(fā)槍彈推出彈殼)。這就至少有幾個問題:
⑴既然頂部的槍彈可以被下面的槍彈頂出,并推入彈膛,而且彈殼也要用次一發(fā)槍彈頂出,但不論是頂彈或者頂殼之時,上彈膛應在開啟的位置,這時采用什么方式限制槍彈不繼續(xù)橫向移動,而且還要給上彈膛(合膛)留有余地,之后,需要槍彈移動時又如何解除對槍彈的限制。再則,槍彈推彈殼時,僅觸及彈殼上半圓部分,槍彈將從彈殼上方滑下。
⑵彈匣裝滿以后,如何限制頂部的槍彈在使用前不被下面的槍彈頂出口部。
⑶第一發(fā)裝填采用什么方式,因為這時上彈膛是閉合的。
三是導氣機構還要完成一般槍機的壓倒擊錘或使擊針待擊的動作。同時也存在第一發(fā)槍彈待擊的問題(此時沒有火藥燃氣)。
2閉氣燒蝕問題難以解決
上彈膛與槍管之下彈膛閉合后,不論加工如何精細,配合如何緊密,組成一體鎖緊后,間隙總是存在的,一是上彈膛的前端面,二是上彈膛的后端面與槍尾之間,三是上下彈膛兩側貼合面處,所以,閉氣燒蝕問題難以解決。特別是兩側貼合面的間隙,在彈殼受高壓火藥燃氣作用時,彈殼必然膨脹變形,甚至開裂。特別是使用一段時間后,間隙還要增大。
3加工困難
彈膛由兩部分組成,但合為一體后,不僅要保證彈膛的形狀、尺寸準確無誤,而且間隙要盡可能小,加工難度很大。
盡管如此,粟冬喜朋友的這一設想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想法,可謂難能可貴,值得我們學習?!?/p>
黎光供稿
(編輯/魏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