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和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出現(xiàn)的新兵器,而最早擁有坦克并用于戰(zhàn)場的國家是英國。坦克出現(xiàn)之初,由于有裝甲防護,一般的步槍和機槍怎么也不能打穿,德軍當時因尚無有效兵器對抗而受到英軍坦克的沉重打擊。
然而,德國兵工廠很快就設(shè)計、制造出了反坦克兵器,這就是毛瑟公司的反坦克步槍。該槍有效制止了初期坦克的攻擊。因此,當美軍與德軍交戰(zhàn)時,派遣到法國戰(zhàn)線的美陸軍部隊,面對德國的反坦克步槍心有余悸。1918年4月,美國派遣軍向國防部遞交了“應緊急開發(fā)、裝備類似德軍大口徑反坦克步槍”的報告,報告中還補充寫上“作為反坦克兵器,大口徑機槍比單發(fā)的步槍更有效”。
大口徑機槍的開發(fā)
“一戰(zhàn)”中,美國國防部根據(jù)上述報告,著手開發(fā)近代反坦克大口徑機槍。
美國溫徹斯特速射武器公司以法國戰(zhàn)線繳獲的德軍13.2mm反坦克步槍彈為樣品,進行新槍彈開發(fā),1918年12月開發(fā)成功0.50英寸勃朗寧機槍彈(又稱12.7×99mm槍彈)。該彈是美軍制式步槍彈0.30英寸~06(7.62×62mm槍彈)的放大型產(chǎn)品。
當時,柯爾特特許武器公司的槍械設(shè)計師勃朗寧已經(jīng)大體上完成M19170.30英寸機槍的改進,0.50英寸勃朗寧機槍彈問世后,他馬上著手開發(fā)使用該彈的0.50英寸大口徑機槍。最初只是將M1917按比例放大,并改用0.50英寸機槍彈,設(shè)計后交柯爾特公司試制。該公司在“一戰(zhàn)”停戰(zhàn)后的第2天,即1918年11月12日完成樣槍試制。該樣槍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三腳架和水冷式槍管均與勃朗寧M1917機槍一樣,唯有機匣后端的扳機機構(gòu)不同。該槍的機匣后端設(shè)有左右握把,扳機裝在左右握把之間,操作時雙手分別握著左右握把,并用拇指按壓扳機擊發(fā)。
大口徑機槍的改進與發(fā)展
勃朗寧設(shè)計并試制成功的大口徑機槍,由于“一戰(zhàn)”中時機不成熟,未能列入美陸軍制式裝備。
然而,戰(zhàn)后聯(lián)合國軍方的調(diào)查表明,德軍早在“一戰(zhàn)”中便制成了使用13.2mm槍彈(最早用于毛瑟反坦克步槍)的馬克沁系列坦克機槍和航空機槍。大戰(zhàn)中出現(xiàn)的坦克和飛機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兵器,與其相對抗的大口徑機槍也隨之成為重要兵器。
“一戰(zhàn)”后,美陸軍的法蘭克福兵工廠繼續(xù)對0.50英寸勃朗寧機槍彈進行改進。首先將各種各樣的發(fā)射藥與彈頭組合進行射擊試驗,再與“一戰(zhàn)”中繳獲的德國毛瑟反坦克步槍使用的13.2mm槍彈進行性能對比,最后制成了新型0.50英寸機槍彈,其性能優(yōu)于溫徹斯特開發(fā)的原型彈。該彈彈頭質(zhì)量45.36g,初速853.4m/s。
勃朗寧設(shè)計的移交柯爾特公司試制的0.50英寸大口徑機槍,配用法蘭克福新型0.50英寸機槍彈,但該彈威力大,槍的后坐過大,不便于操作。為了減小后坐力,勃朗寧重新設(shè)計了利用氣動的緩沖器,裝于機匣后端、兩個握把之間,緩沖器導管伸向后方。改進設(shè)計后試制的樣槍,在1919年之后的幾年內(nèi),接受美陸軍的廣泛試驗。
被選作制式機槍
勃朗寧大口徑機槍從1919年開始試驗,試驗中顯示了0.50英寸大口徑機槍的優(yōu)良性能,特別是威力大大超過步兵用M19170.30英寸機槍,給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1年,美國陸軍和海軍將勃朗寧0.50英寸大口徑機槍選作軍用制式機槍,命名為“勃朗寧M19210.50英寸機槍”。當初,要求該槍具有防空機槍性能,經(jīng)過試用,于1925年確認該槍適宜防空,開始批量生產(chǎn)。但由于“一戰(zhàn)”后美國開始縮減軍備,所以在1925年到1934年間,供應美國陸軍、海軍的M1921機槍總數(shù)只有1000多挺。
M1921機槍投入批量生產(chǎn)和供應之后,發(fā)明人勃朗寧于1926年底前往比利時列日市的FN公司出差,在該公司突然心臟病發(fā)作,不幸逝世。1927年以后的大口徑機槍改進,便由柯爾特公司和陸軍兵工廠的技師共同完成。
從M1921到M2HB的演變歷程
勃朗寧M19210.50英寸大口徑機槍,是勃朗寧M1917重機槍的放大型。為了使該槍的槍機呈待擊狀態(tài),必須拉裝填拉柄向后,使槍機與槍管一起后坐。M1917重機槍裝填拉柄的操作需要相當大拉力,而M1921大口徑機槍裝有較重的槍機和槍管,需要更大的拉力。
指責該缺點的柯爾特公司,對直動式裝填拉柄進行改進,制成了利用杠桿原理的新式裝填拉柄。裝有新式裝填拉柄的M1921大口徑機槍被軍方采用,命名為“勃朗寧M1921A10.50英寸機槍”。
“一戰(zhàn)”后,美陸軍預測未來戰(zhàn)場將以坦克和汽車作為主要機動方式,騎兵將喪失戰(zhàn)斗力。因此,美陸軍推行為騎兵配備坦克、裝甲車使之成為機動部隊的計劃;并為有可能與敵坦克交戰(zhàn)的部隊也配備坦克和裝甲車。這樣一來,反坦克兵器顯得更加重要。
勃朗寧M1921大口徑機槍用作反坦克兵器時,屬于第一線兵器。但因該槍采用水冷式槍管,增大了體積和槍重,機動性、操作性較差;另外,作機載、車載機槍使用時,受空間限制,也不便采用水冷式槍管。正像步兵用的水冷式勃朗寧M1917機槍改進為氣冷式勃朗寧M1919A4機槍那樣,0.50英寸機槍也需要改為氣冷式。
當時的美國陸軍兵工廠,已經(jīng)進行將0.50英寸水冷式機槍改為氣冷式機槍的試驗,試圖用作航空機槍。另外,陸軍兵工廠還開發(fā)氣冷式陸用0.50英寸大口徑機槍。然而,0.50英寸大口徑機槍氣冷式槍管冷卻能力不足的問題特別嚴重。不僅是氣冷式,就連水冷式勃朗寧M1921大口徑機槍在連發(fā)時槍管冷卻能力也不足。但進一步分析認為,陸地反坦克作戰(zhàn)無需形成像擊落飛機那樣的彈幕,不必長時間連發(fā)射擊。根據(jù)這種分析,陸軍兵工廠開發(fā)了長915mm、熱容量較大的重槍管型氣冷式0.50英寸大口徑機槍。陸軍對該槍的試驗表明,該槍最適宜反坦克作戰(zhàn),以及攻擊步槍射程以外的重要據(jù)點。
1933年,美陸軍將M1921重新命名為M2,后來又將增加了槍管質(zhì)量的M2列為制式兵器,改名為“勃朗寧M2HB0.50英寸重機槍”(HB是重槍管的英文縮寫)。同時,將M2HB配用的M3三腳架列為制式,供地面部隊使用。M3三腳架是勃朗寧M1919A4的三腳架的放大型,腳架均設(shè)可伸縮段。另外,為了提高彈頭初速,以增大侵徹能力和射程,原型槍用的915mm長槍管,加長為1143mm。
勃朗寧M2HB0.50英寸重機槍原本用作反坦克兵器,由于后來坦克裝甲加厚,彈頭侵徹能力不是太大,但仍足以對付輕型裝甲防護的裝甲車、運輸車輛和輕型工事。
M2HB重機槍是世界著名的機槍,在0.50英寸口徑的機槍中還算是輕便的,而且威力大、精度好、動作可靠,所以“二戰(zhàn)”后繼續(xù)作為第一線兵器,目前還在生產(chǎn),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軍隊仍有裝備。◆王正和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