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春燕
創(chuàng)新學習作為一種學習觀,是相對于單純傳承學習而提出的。人類的進步,從根本上來說是通過繼承和創(chuàng)新而向前發(fā)展的。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就在于人在長期發(fā)展進化中具備了一切動物所不具有的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果說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那么可以說是學習發(fā)展了人。而學習能力在人類的發(fā)展中也獲得了提高。教育活動的出現(xiàn),把人類積累的豐富知識系統(tǒng)化,用十分簡捷的方式傳授給下一代,這給人類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因而成為人類社會的偉大事業(yè)。然而,伴隨著這種進步,逐漸產(chǎn)生了許多弊病,或者說產(chǎn)生了“異化”,在某些方面走向了反面。這就是在教育中,一味地給下一代傳授人類已經(jīng)取得了的科學知識和應用這些知識經(jīng)驗化的技能,而舍棄了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親自探究和發(fā)現(xiàn)知識的鍛煉機會,甚至有意無意地扼殺了人類所具有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于是,教育成為單純傳授而疏遠了探索研究,學習成為單純繼承而遠離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致人們提到學習便理解為知識的傳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創(chuàng)新的學習,反而感到陌生。
“創(chuàng)新學習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為了深化課題研究,于2000年元月提出了開展學生“小課題”實驗的構想,并于5月份展開實驗。從某一角度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還必須有效地改變僅以知識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開展學生小課題實驗,可以說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探索。
一、從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看學生“小課題”實驗。
什么是學生“小課題”實驗呢?它是相對于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進行教育科研的“課題研究”而說的。同時,它也說明了在學生中進行課題研究,課題要小、針對性要強、范圍要小的特點。這是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培養(yǎng)科學精神的一種有效方法。
美國國家科學研究理事會制定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在1985年著名的“2061計劃”基礎上,經(jīng)過1989年提出《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報告后,于1995年正式推出?!稑藴省房偸鲋刑岢觯骸斑@部標準賴以制定的前提是,學科學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學科學是學生們要自己實踐的事,而不能由別人來代勞。”“這部標準不僅僅要求把‘學科學作為一種過程,作為學生們學習諸如觀察、推斷和實驗等諸種能力的過程,而且強調學科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探究。在參與探究時,學生們要能描述物體和事件,能提出問題,能作出解釋,能根據(jù)現(xiàn)有科學知識對所作解釋加以檢驗,并且能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傳達給別人?!?/p>
《標準》內容有6個部分,都充分體現(xiàn)了“學科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探究”這一主導思想。以第一部分為例,第一部分“科學教學標準”中有6條:第一條就是“以探究為基礎的科學大綱的編制”。其中提出:“對從學生們所親歷的事物中產(chǎn)生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是科學教育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第二條是“指導和促進學生學習所采取的做法”,其中提出:“在與學生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的同時,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探究上,堅持進行探究?!痹凇骄康母鱾€階段上,教師的工作都是指導學生們的學習,把注意力集中于他們的學習,激發(fā)和鼓勵他們的學習”,“要組織好在學生中進行的有關科學思想觀念的討論”?!安粌H要鼓勵和培養(yǎng)搞科學的一些典型性格,例如有窮根究底的好奇心,樂于接受新思想與新信息及對事物常常持懷疑態(tài)度,而且要鼓勵和培養(yǎng)探究科學所需要的種種技能”。第三條是‘對教學和學生學習所做的評價”。第四條是“有利于學生學習科學的種種環(huán)境的營造”。第五條是‘使學校成為學科學者積極參與學習場所”。第六條是“學??茖W大綱的編制與改進”。從《標準》可以看出,美國對基礎教育的主導思想觀念,是一種“探究式學習”的思想。因為探究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探究式學習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根本。這與我們提出的“創(chuàng)新學習”教育理論在基本思想觀點上是一致的。美國的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如“小課題”研究的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作者黃全愈用了較多的篇幅撰述他的兒子礦礦在進行“小課題”研究的實驗,如8歲時研究“藍鯨”,10歲研究課題《老鼠是否有決策的能力》等,其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這恰恰是我國基礎教育所缺少的。所以教育部頒發(fā)的《高中課程改革方案》中明確指出要增設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而學生“小課題”實驗正是貫徹這一精神的具體舉措。
二、從學生興趣看學生“小課題”實驗。
“小課題”實驗強調結合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選擇研究專題,同時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種教育資源。各地學校的內、外部條件雖然有較大的差異,但都具有可供開發(fā)、利用的教育資源,如北碚實驗小學通過學生小組每一周或兩周了解一個國家的概況,學生就從本地實際出發(fā),查找圖書或通過其他途徑尋找他們感興趣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來認識這個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說,越是困難的地區(qū),對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需求更為迫切。
從前,學校都有不少科技興趣小組,學生們在指導教師帶領下,開展研究探索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這些小組往往.只有少數(shù)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能夠參加。我們能否為全體學生提供這種開放性研究活動的機會?筆者通過多方調查,發(fā)現(xiàn)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往往探索欲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般比其他同學強。重慶求精中學初二龔泠西等5位同學確定了研究《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桶現(xiàn)狀及其對策研究》的課題,這是幾個平時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對他們的課題研究,老師也曾有過不放心,但在研究活動中,學生們積極開動腦筋,分工合作,廣泛收集資料。在暑假里,她們先到重慶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然后到重慶市環(huán)境保護局走訪領導和研究人員,到環(huán)保所、環(huán)境保護導報社走訪專家,制定了調查間卷:“每天垃圾如何處理?”“你覺得最好的垃圾處理方法是什么?”“有分類袋裝垃圾的習慣嗎?”并外出實地考察,最后設計了由現(xiàn)在的“一桶式”改為“分隔式”的城市垃圾桶。這種有利于資源回收,有利于環(huán)境工人處理,尤其是對填埋不能降解的塑料制品的研究成果,得到環(huán)境保護局的專家好評:“你們是我接待得最小的、自己單獨來調查訪問的學生,你們已經(jīng)有了比較多的這方面的知識!”
開縣漢豐一小開展學生創(chuàng)新大賽,幾個三年級的小學生為了解下崗工人的生活情況,自己設計活動過程,擬定調查題目和提出的建議,著實讓筆者感到這些學生“小課題”研究的能力很強:
1.活動目的。
通過對下崗后再就業(yè)職工的采訪,了解他們下崗的原因及心情、再就業(yè)后的認識,并想辦法幫助有困難的下崗職工。
2.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
(1)分組聯(lián)系采訪對象。每組要求3至5人,建議采訪人們熟知的賣鹵雞蛋的叔叔、印刷廠下崗的阿姨等。
(2)采訪對象找到后向課題組長報告,統(tǒng)籌采訪的對象。
第二階段:
(1)分組討論采訪時提出的問題。(以下是其中一組的調查題目)
①什么時候下崗的?是什么原因下崗的?②下崗時候心情怎樣?③您是怎么再就業(yè)的?您對目前的工作滿意嗎?④請您談談對下崗后再就業(yè)的看法好嗎?⑤您目前還有什么困難,需要我們幫助嗎?
(2)分組到位,完成采訪任務。
(3)分組討論,并整理采訪稿。
第三階段:
(1)組織全課題組學生交流,談談采訪收獲。
(2)提出需要幫助的下崗職工。
(3)討論幫助下崗職工的行動計劃。
第四階段:
各小組分頭行動,根據(jù)計劃完成各自幫助下崗職工的任務。
該項小課題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從小樹立良好的竟爭意識,激發(fā)了學生將愛心獻給社會的熱情,并通過采訪的親身體驗,培養(yǎng)了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為學生參與社會、了解社會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機會,從而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優(yōu)化了言行,學到了良好品德。
三、從科學研究看“小課題”實驗。
我們開展“小課題”研究的實踐,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態(tài)度,因此開展“小課題”實驗的一般程序是,
1.營造研究氛圍。通過講座、參觀訪問,先期“小課題”研究成果等,激活學生的興趣,誘發(fā)探究動機。
2.選好研究課題。小課題來源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在先期的實驗中,以教師提出研究課題為主;二是發(fā)動學生提出研究課題;三是由于學生提出的題目實施起來很困難,因此較多的是通過師生合作,最后確定題目。一個班在一個時期進行的“小課題”實驗,課題不要太多,以小組形式,自愿組合,分工協(xié)同,聯(lián)合攻關。
3.查閱有關資料。學生在選課題前要查閱資料,在確定“小課題”后更要廣泛地檢索資料。重慶巴蜀小學一學生為了進行‘讓美回地球”的小課題研究,在網(wǎng)上下載資料上百篇。寫出了非常漂亮的論文。
4.制定研究計劃。研究計劃中要有對目標的清晰表達,研究的具體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設計??梢越M織由教師參加或師生共同參加的評審組對學生的設計的研究方案進行論證。
5.選擇研究方法。課題組要根據(jù)課題實際,選擇適用的研究方法。有些選用文獻法,有些選用調查法,有些使用實驗法,還有些根據(jù)觀察得出結論等。
6.組織課理實施。學校要給予一定的時間保證,創(chuàng)造必要的物質條件;學生要做好比較詳細的工作記錄,并隨時記下自己的感受、體會。課題組應積極主動地爭取校外力量的幫助。
7.舉行成果交流。研究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資料、加工處理信息,學會以恰當?shù)姆绞奖磉_研究結果。同時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進行思維碰撞,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
當然,學生“小課題”實驗,看重的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參與研究的過程,學生從中悟到創(chuàng)新學習的原理和科學的精神,這正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