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不斷受到關注的問題,從傳統(tǒng)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到近代的婦女解放問題的提出,乃至時下出現(xiàn)的“婦女回家論”或“階段就業(yè)論”,它實際上反映了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fā)生的女性課題的改變,以及隱藏在其后面的女性地位的變化?;仡櫚儆嗄陙碇袊鴭D女的解放歷程,分析其演變軌跡,無疑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當今婦女問題的有關論點。
一、時代的呼喚:婦女解放的背景
發(fā)韌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婦女解放運動是基于民族獨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作為救亡圖存的手段提出的。在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并不存在一個超越社會的抽象的“女性”概念,“女性”作為一個獨立的群體實際上并不存在,它更多地是以妻子、母親的身份出現(xiàn),“賢妻良母”的稱謂比較典型地反映了傳統(tǒng)的中國婦女在家族和家庭中的從屬地位。女性不僅沒有接受教育、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還要忍受纏足惡習所帶來的身體和精神的創(chuàng)傷,以及種種歧視性的法律和道德的約束。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的嚴重,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有識之士認識到解除婦女所受重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近代民族主義認為,國際競爭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國民與國民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國民素質的競爭。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有識之士認為,中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關鍵是由于中國的國民素質難以與其它國家的國民相抗衡,要救國,先救人,即造就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國民,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占人口一半的女子得到受教育的機會,廢除纏足惡習。社會輿論指出:第一,女性占人口總數(shù)的一半,只有女性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才能從總體上提高中華民族的民族素質,社會才能真正進步。指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實禍天下之道”,一個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往往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不會關心他人和社會,女性讀書識字,自然明體達理;廢除纏足,才能身強力壯,如此才能強國強種。第二,有利于對后代的培養(yǎng)和教育,兒童性格受母親影響較大,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母親有助于對子女的教育?!芭畬W昌明,則社會優(yōu)美”。第三,女子接受教育、解脫婦女所受的各種束縛,并不是與男子爭權奪利,是為了強國強種,目的在于“使四百兆人合為一大群,合力以爭于列強,合力以保全我四百兆之種族,合力以保全我二萬萬里之疆土。使四百兆人無一非完全之人,合完全之人以成完全之家,合完全之家以成完全之國。其志固在與全球爭也,非與同族同室之男子爭也”。女子是男子的左右臂,“女學之興,有協(xié)力合群之效,有強國強種之益,有助于國家,無損于男子”。一個國家女子地位的高低實際上是這個國家文明愚蠻與強弱的體現(xiàn),壓制了女子的發(fā)展,國家也就難以強大。
與這時期婦女問題的提出相呼應,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少數(shù)率先覺醒的女性也開始將自己命運與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實現(xiàn)民族振興相聯(lián)系,并首次喊出了“國家興亡、匹婦亦有責焉”的口號。它反映了在救亡圖存的時代感召下,拋棄不合時宜的思想,發(fā)揮女性的作用,提高中華民族競爭力,已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
如果說救亡圖存的需要促使了這時期婦女解放問題的提出,那末服膺這樣的需要,它只是邁開了婦女解放的第一步,實現(xiàn)男女平等和女性人格的獨立,廢除歧視性的法律,破除歧視婦女的道德,并不是它所關注的重點,清政府被推翻后,隨著新思想的傳播,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使這時期婦女解放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對國權的追求發(fā)展到對女子權利的尊重和承認,認為女子應在政治上、經濟上、教育上處于與男子平等的地位,輿論指出:第一,女子在政治上應享有參政權,經濟上應享有就業(yè)權,教育上亦應享有與男子同等的教育權利,它是女子獲得經濟和政治權利的保證,只有獲得教育的權利,才能爭取就業(yè)的機會,進而得到參政、議政的權利。第二、廢除傳統(tǒng)的婚姻制度,實現(xiàn)戀愛`、結婚、離婚自由。第三,駁斥束縛女性的“貞操”觀念,強調尊重女性人格,要求男女道德的一致,反對以法律手段對于所謂“烈女”、“貞女”的褒揚。指出“貞操”是男女雙方的態(tài)度,不能只強調一方;對人格的尊重是互相的,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是貶損自己的人格,“貞操不是個人的事,乃是人對人的事;不是一方面的事,乃是雙方面的事。女方尊重男子的感情,心思專一,不肯再愛別人,這就是貞操。貞操是一個“人”對別一個“人”的一種態(tài)度,正因如此,男子對于女子,應該有同等的態(tài)度。若男子不能照樣還敬,他就是不配受這種貞操的待遇。這并不是外國進口的妖言,這乃是孔丘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兩性的和諧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一個良善的社會必然是男女兩性都得到發(fā)展的社會,我們“人”,個個是進化歷程中一個隊員;個個要做到獨立健全的地步;個個應當享光明、高潔、自由的幸福。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期的有識之士也指出了提高女性的自主意識的重要性,認為女性地位的提高既需要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也需要女性自己的努力和奮斗。以要求大學向女生開放為例,當時人指出:“婦女自動地要開放,是開放大學,不是大學開放,換一句話說,婦女處于自動的地位,大學處被動的地位。至于怎么開放大學,我是主張婦女自決,不容男子插嘴的人,而且相信現(xiàn)在婦女中間有一班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人,所以不愿說些什么,不過有一句話可以說的,就是:只要你們能夠打門,開門的人不會沒有的”。
男女平等思想的宣傳和西方女權運動的影響,使這時期的女性意識也開始產生,突出的表現(xiàn)是女性對婚姻自由和個性尊嚴的追求,要求掌握自己的命運,從這時期一些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我們也不難看到這一點。
更重要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馬克思主義的傳入,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解放思想使中國近代的婦女解放運動開始與社會主義事業(yè)緊密相聯(lián),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近代的婦女解放運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
二、枷鎖的打碎:婦女解放的內容
中國近代的婦女解放運動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禁止纏足,二、確立女性的受教育權利,三、實現(xiàn)男女平等。如果說前兩項與挽救民族危亡相聯(lián)系,那后一項則表明了對女性獨立人格的尊重,它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和標志。
禁止纏足戊戌變法時期,反纏足呼聲就已開始出現(xiàn),庚子之役后危機意識的高漲使纏足的陋習再次受到猛烈的攻擊。在社會反纏足浪潮中,1901年清政府頒布了禁止纏足諭旨,要求廢除纏足陋習。在1907年頒布的《女子小學堂章程》中清政府再次強調指出:“女子纏足最為殘害肢體,有乖體育之道,各學堂務一律禁止,力矯弊習”。規(guī)定在新學堂上學的女生一律禁止纏足,以為社會表率。地方官員也予以響應,如1909兩江總督端方頒布禁止纏足章程,要求所轄各廳州縣務須在十年內廢除纏足陋習,“如有仍前膜視者,輕則記過,重則撤參”。以考成的形式督促所屬切實推行。他還令人撰寫不纏足白話告示歌曲,并派員逐戶宣講,“告以此事利害迫切”。民間更是積極行動起來,他們在各地成立不纏足會,制定不纏足章程,并從輿論上宣傳纏足的危害。如武昌不纏足會創(chuàng)辦的一種畫報,“每期二十八圖八頁,上系淺說,稍識字者皆能通曉,即不識字之婦女,觀圖亦知纏足之害”。隨著對纏足危害的宣傳和禁止纏足法令的頒布,纏足觀念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纏足逐漸變得不再時髦。
確立女性的受教育權利鴉片戰(zhàn)爭后鑒于女性受教育的必要性,有識之士開始創(chuàng)辦女校。清末新政初期,天津的一些人士在認識到女學重要而女學不興的條件下,積極創(chuàng)辦女學堂,并將自己子女送到該學堂讀書,以帶動觀念的轉變。在民間的推動下,清政府也認識到“開辦女學在時政為必要之圖”,1906年正式將女學納入近代教育之中,1907年連續(xù)頒布了《女子小學堂章程》、《女子師范學堂章程》,要求各省設立女子小學堂,并設女子師范學堂,培養(yǎng)女子小學教員。這在中國教育史和社會發(fā)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但仍實行男女分校的雙軌制教育,女生無法享受與男生同等的教育資源。民國成立后,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于1912年制定和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guī)定“初等小學??梢阅信!?,實現(xiàn)了小學男女同校,到1920年,大學、中學也基本實現(xiàn)了男女同校。女子基本獲得了與男子享受同等教育的權利。
追求男女平等,廢除歧視性的法律,破除歧視婦女的社會道德傳統(tǒng)的中國婦女在政治、經濟、法律方面,沒有一點地位可言,道德方面也遭受種種壓抑和束縛,不知人格為何物,新文化運動對綱常禮教的抨擊,使之強加給婦女的種種束縛不再天經地義,婚姻自主的開始流行,舊道德觀念的轉交,婦女就業(yè)機會的增加,婦女一定程度的參政權利,表明在追求男女平等方面已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頒布的《新婚姻法》和1954年出臺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婦女在結婚、離婚、財產、就業(yè)、選舉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婦女解放運動翻開了新的一頁。
三、道路的漫長:百余年婦女解放歷程的思考
中國近代婦女解放的歷程顯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fā)生一開始即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密不可分,正是在提高中華民族的民族素質、加強國際競爭力、振興中華這一時代主題下,中國近代的婦女解放運動才應運而生。它說明,讓婦女得到解放,參與社會競爭,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正是由于這樣的需要,進而觸及到了男女不平等的問題,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要求和主張,并產生了女性意識。為爭取自己的權利,女性開始了積極的抗爭。如在20世紀初創(chuàng)辦女校的熱潮中,杭州的惠馨女士捐資創(chuàng)辦了一所女校,后因財力所限無以為繼,惠女士不惜以身殉校,以爭取社會的同情和支持。大學在1920年對女生開放,與女性自己的爭取分不開,1919年甘肅循化女生鄧春蘭給北大校長蔡元培寫信,要求北大向女生開放,并在京滬各報發(fā)表一封征求同學要求大學開放的信,以引起更廣泛的注意,在她的努力下,1920年北大正式招收女生。1921年湖南女界成立了女界聯(lián)合會,要求實現(xiàn)婦女的五項權利,“即財產繼承的公平權利、投票和被選任公職權利,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以及婚姻自主的權利”,同年12月湖南省憲法中規(guī)定了參政和婦女人身自由的條款,并有一定婦女被選入省立法機構。浙江和廣東也有類似的運動發(fā)生。不僅如此,隨著社會風氣的開始轉變,女性本身的觀念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不再滿足于對其角色的傳統(tǒng)定位,開始要求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價值。從下面這張傳誦一時的北伐宣言中我們不難看到這一點,在推翻清政府的戰(zhàn)斗中,她們組織了一支女子北伐隊,并在宣言中指出“健男兒既奏宏猷,市鞍從軍,眾姐妹宜申義憤。不見夫法蘭西牧羊少女,力卻英兵,吳宮中學戰(zhàn)美人,氣吞楚國?從可知奮不顧身,小娘子無讓須眉;乘盾為榮,大國民休輕脂粉,于是傾奩倒筐,大集軍資,掃穴黎庭,共除虜虐。待到共和局定,聊慰秋瑾英魂。斯誠吾漢族之榮光,豈第女同胞之英福也哉”。在將自己的幸福融入到社會發(fā)展之中的同時,女性也意識到自己作為獨立的群體所應承擔的責任,達到了一種新的境界。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共產黨領導下與男子并肩作戰(zhàn),在對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的同時,女性自己的地位也得到空前提高。因此,無論從社會發(fā)展,還是從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看,婦女參與社會,都只能繼續(xù)走下去。
但應看到的是,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發(fā)生與民族救亡相聯(lián)系,這就與西方女權運動自發(fā)生成顯然不同。西方女權運動是隨著社會發(fā)展、個人權益日顯突出,尤其是女性素質的提高分不開,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一開始卻是與強國強種聯(lián)系在一起。建國后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更是以超常規(guī)的速度和規(guī)模得到發(fā)展,婦女雖然得到了全部解放,并在社會發(fā)展中顯示了自己的力量,但婦女的總體素質依然沒有根本提高。另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缺少男女平等的文化資源,這就使長期積淀的男女不平等問題很難在短期內真正解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就業(yè)壓力的增大,“婦女回家”或“階段就業(yè)”論的提出實際上仍是傳統(tǒng)的男權思想的體現(xiàn)。它說明觀念的積淀是長久的,它甚至會溶入到一個民族的性格之中,期望通過一場運動或一個行政命令就能解決問題,無疑是不現(xiàn)實的。如法律雖然規(guī)定任何單位在招聘人員時不能因為性別原因而拒收女性,但女大學分配難表明傳統(tǒng)觀念的根深蒂固和實際運作中無能為力,從古到今隨著環(huán)境變化而發(fā)生的女性話題的轉變實際上反映了女性作為獨立的個體或群體在社會中的地位并未真正確立,當社會上出現(xiàn)某一方面問題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女性的責任,這正是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典型體現(xiàn)。從中國近代女子解放的歷程看,婦女解放雖需要制度背景和環(huán)境因素,但女性素質的提高尤為關健,正如當時人們所提出的,首先要有打門的人,然后才會有人開門,這是百余年婦女解放運動給我們的有益啟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