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王學泰所著《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①一書,得以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尚有另一個被史家所忽略的游民群體組成的游民及其類同“三國氣”“水滸氣”的意識形態(tài)。據王學泰所論,游民主要是指那些脫離當時社會秩序的人們,居所不定亦無固定謀生手段,多在城鄉(xiāng)間游動。其中大數人有過冒險生活或艱辛經歷。游民多數以出賣勞力為主,也有不農不工不商不傭四業(yè)不居,而以不正當手段牟取財物者。游民中包含少數流氓地痞等腐敗分子,一些知識分子突破宗法網絡、流浪于城鄉(xiāng),生活極不安定,也沾染游民習氣。其中有些游民知識分子便成為游民通俗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游民意識,具有強烈的反社會性、斗爭性(外爭加內斗)、團伙性和殘忍性?!度龂萘x》、《水滸傳》等作品,是游民意識的載體。游民武裝抗爭,多取法于這兩部作品。李逵的橫沖直闖殺人放火,為游民所飲羨;關公的忠心義膽誓共生死,則是游民的最高道德典范。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的先鋒和統帥人物,大抵是由游民中的勇敢分子和游民知識分子擔當的,如陳勝、吳廣,如黃巢,如朱元璋,如半游民的小知識分子洪秀全等。他們在野倡亂時鼓吹平均,登上皇位后即厲行專制,兩者結合,一身二任,正是歷代動亂不止和腐敗長存的根源。中國現代革命,實際上是一場農民革命,在長達數十年的革命過程中,它是不是也受到游民意識的影響和侵蝕呢?1927年-1928年間,發(fā)生在農村暴動中的“燒、燒、燒”,“殺、殺、殺”,使小資產者破產,變成無產者,以強制他們革命的政策,是不是也有游民意識在作崇呢?十年“文革”中的“造反有理”論,“斗爭哲學”論,以及由這些理論煽惑而起的舉國若狂的“天下大亂”,不也是游民意識的大表演大破壞嗎?
王書引錄邰燕祥的一段感慨說:
從綠林剪徑到占山為王,嘯聚成群揭竿而起的農民,在古代就都是“封建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或登諸史書,或寫進說部,眾口一辭譽為英雄好漢。遲至民國年間津浦路劫車的孫美瑤,在今人的筆底也還網開一面。怎么到了今天,離鄉(xiāng)的農民,失業(yè)的民工,稍涉搶掠,攔路生財,一下子就淪為車匪路霸得到罵名呢?
是施耐庵之流美化了強盜,還是古今道德有多重標準?抑或書中人物不可與現實角色相提并論呢?
王學泰指出,這是一個令人思考的問題,對待同一問題不能有雙重標準。邰先生所例舉的種種現象說明我們的一些評論是古今兩失的。
邰王二位儻論,確乎令人耳目一新。邰先生批評今人對歷代農民起義頌場過度甚至把民國時期攔路劫車的匪類,也當作壯舉加以吹捧。人們不必誤會邰先生的真意。他絕對沒有把今天的車匪當成英雄好漢,而只是不贊成為了歌頌現代的民主革命而一味拔高歷史上的農民造反或游民抗爭。王先生所說時下評論者所持的“雙重標準”的思想定勢,恰恰是造成某些文史評論中“古今兩失”現象的重要原因。
游民文化的研究,對于史家考察中國的傳統與現實,無異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①學苑出版社,1999年9月版,4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