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榕
在現代社會那過于清晰的分工制度中,老師變成只是教學的工具,再也難得十年樹人的理想。
這個10歲的小男孩,長得十分精靈,操著地道的北京話、表達自如。
與他談話十分痛快,一點都不用拐彎抹角。
我問:聽說你爬墻的本領很大,你能夠爬出這房間嗎?
他打量了一下四周環(huán)境,說:“太容易了,你只要一只腳踩在門把手上,攀上門頂的天窗,不用費勁就可以溜走?!?/p>
百般本領的孫悟空
這個男孩沒有夸張,他真的像孫悟空一樣有百般本領,學校關他不住,老師見到他就頭疼。據他的校長說,他自幼兒班開始,就把校舍弄得天翻地覆。現在念小學,更是人憎鬼厭;事態(tài)嚴重時,學校甚至要求父親陪兒子一起上課。
那是一項奇怪的安排,試想父子二人并排坐在課室內,名義上是幫兒子念書,實際上是罰爸爸上課,對父子二人都是一種恥辱,怪不得父親一直愁容滿面。
我問孩子:“這安排有沒有幫助你上學?”
他苦笑說:“沒有,只有回家讓爸爸打得更厲害?!?/p>
孩子出示他的手腳,傷痕累累。
他說:“打也沒有用,反正也習以為常。”
他繼續(xù)說:“功課實在難做,數學更是摸不著頭腦,連爸爸也學不會。我只喜歡體育和舞蹈,一心想練好武功,做個天下無敵手?!?/p>
這是我前年在北京做示范講學時所遇到的一個個案,后來因為要在紐約講授一項有關中國家庭治療的專題,重溫當時與小男孩談話時的錄像紀錄,一只充滿精力的小頑猴,又再活生生地重現在眼前。
失敗的孩子愈更失敗
孩子的導師與父母,都以為問題出在孩子本身,我卻覺得,孩子的問題,有大部分來自他四周環(huán)境的體制。
學校與家庭往往只能接受一個聽話的孩子,對于出格的人物,卻總是重復又重復地使用一些明知沒有效的老方法。
北美的學校制度,也是經常以停學為懲罰,明知這只是無形中鼓勵孩子逃學,也不肯下些苦心創(chuàng)造新意。北京這個學校找父親陪學這個方式,其實很有創(chuàng)意,因為要處理一個問題學生,學校應該與家庭聯手,但是這種聯手,需要有很多心思和策劃才有收效,不然就會變成推卸責任。
一個10歲的孩子竟會變得完全不受管教,必然事出有因,齊天大圣不過是天庭制度的副產品。
行為治療派的宗師唐·密西苯姆作過一項很有趣的研究。他發(fā)覺孩子的成就,在初小階段就很快定下高低;聰明的孩子越來越聰明,呆笨的孩子卻越來越呆笨。他相信這個現象歸根于老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影響。
根據他的分析,聰明的孩子易教,給老師很大的滿足感;而老師對孩子的認可,對孩子是一種鼓舞,啟發(fā)孩子更佳表現,這種互相牽引的推動,是一種無言的舞蹈。同樣地,難教的孩子令老師泄氣,氣餒的老師對提不起勁的孩子當然更是沒有推動力。因此,成功的孩子越成功,失敗的孩子越失敗,這是一種循環(huán)互動的道理。
被全人類拒絕的小男孩
我與這男孩只面談了一小時,我覺得他的談話很有意思,他感覺到我對他的欣賞,于是表現更為出色。開始時他只是逞強,漸漸地,卻真情流露。他說,老師討厭他,同學訕笑他,爸媽打罵他。他自小開始,每天的生活都是混混沌沌,尤其在學校里,從來沒有一宗事是做得對的。
當時校長和父母都在場,目睹著一個被一致公認為無可救藥的小魔頭,原來只是一個求助無門、被全人類拒絕的小男孩。
孩子的母親說,兒子老是纏著她,一天要不停地給她打電話,有時老遠地走路到她上班的地方找她。學校及家人把他關鎖,他卻總是逃掉。奇怪的是孩子對外面的世界逆來順受,卻哭著問母親說:你為什么無緣無故打我?
原來他視母親為避難所,可惜母親并不明白孩子的彷徨。
我問孩子有人知道你的委屈嗎?
神通廣大的猴精,只有無言地搖頭。幸好他有一位盡忠職守的校長,不但陪這一家人一起前來接受輔導,并且愿意為這孩子作橋梁,讓他在學校找到一個依靠。
十年樹人的理想
在我長大的年代,老師在我們的成長中往往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幫助我們渡過很多生活上的難關。但是,在現代社會那過于清晰的分工制度中,老師變成只是教學的工具,再也難得十年樹人的理想。
最近看《六十分鐘》的時事報道,是訪問一位在紐約的貧民區(qū)辦學的校長。眾所周知,紐約的貧民區(qū)的學生多來自問題家庭,酗酒、暴力及亂倫是常事,那些孩子長大后絕少有翻身機會。但是這所學校的學生,很多都成為成功的專業(yè)人士,并且專為貧民服務。
問起這校長的辦學秘訣,她說:“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對學生說,不管你家中有多不如意,那是成人的問題,并不是你的責任,但是上課是你的責任,每天在學校的時間,我要求你付出最大的努力,而我的工作,就是提供一個適當的環(huán)境,助你成功地達到你的目標?!?/p>
道理是簡單,但是什么才是“適當”的學校環(huán)境,其中實在大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