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曉維
相信許多家長都知道,夏天里,孩子腹瀉的機會似乎比較多,但你知不知道,秋天和冬天也是孩子腹瀉的高發(fā)季節(jié)呢。一般來說,秋冬季節(jié)的腹瀉大多數(shù)是孩子感染了輪狀病毒,其中6~24個月的小兒最容易發(fā)病,4歲以上的孩子就比較少見了。因此類腹瀉多見于秋冬季節(jié),所以又稱之為“秋季腹瀉”。秋季腹瀉的孩子往往起病很急,還伴有發(fā)熱、咳嗽和流鼻涕等類似于感冒的癥狀,一般沒有精神萎靡、嗜睡等中毒癥狀很多孩子在疾病初起還沒有腹瀉癥狀時,就會出現(xiàn)嘔吐、發(fā)熱。與夏天孩子感染了細菌引起的腹瀉相比,秋季腹瀉的孩子大便次數(shù)更多,常常是每天十多次,甚至幾十次,大便中的水分也特別多,大便顏色黃黃的,看起來像蛋花湯樣,腥臭氣不明顯,雖然秋季腹瀉是自限性疾病,3~8天后可以自然痊愈,但由于秋季腹瀉導致體液大量丟失,使機體產(chǎn)生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因此,如果你的孩子一天大便十幾次,且似水樣便,小便很少或幾乎沒有小便,哭起來沒有眼淚,嘴唇紅紅的,像成熟的紅櫻桃,這就是脫水、酸中毒的表現(xiàn),要立刻去醫(yī)院治療,補充液體,糾正酸中毒,不然會有生命危險。
目前,對秋季腹瀉的治療,因沒有特效的抗輪狀病毒的藥物,西醫(yī)一般采取控制和調整飲食、減少胃腸負擔及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補液等支持療法,也可以口服思密達保護腸黏膜。中醫(yī)治療秋季腹瀉往往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辨證其為風寒癥或濕熱癥。孩子大便稀爛,顏色淡黃帶泡沫,氣味稍臭,1日5~6次,大便前或大便時肚子咕嚕咕嚕響,流清水鼻涕,咳嗽,咽喉癢,舌質淡紅,苔薄白,中醫(yī)辨為風寒癥,多選用藿香正氣散、佩蘭、蘇葉、茯苓、澤瀉、厚樸、大腹皮、神曲、半夏等藥物加以治療;與此相反,如果孩子的大便像水樣,或如蛋花湯,不停地腹瀉,大便量多,一天十幾次甚至幾十次,氣味特別穢臭,不想吃飯,精神不好,口渴,不停地喝水,人很煩躁,或者伴有惡心、發(fā)熱或不發(fā)熱,小便量少,顏色深黃。舌苔黃膩,中醫(yī)則辨為濕熱癥,這時一般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六一散、豬苓、藿香等治療。根據(jù)醫(yī)學專家們的研究,板藍根、鐵莧菜、黃連等中藥具有抗病毒,抑制病原體的作用,另外番石榴、槲石粉等單味藥治療秋季腹瀉也有一定的療效,你可以選其中一至二味藥,用水濃煎,給你的孩子口服。當然到底選用哪些中藥,還是應該請中醫(yī)師開處方,畢竟他們才是行家里手。除了服湯藥,推拿治療孩子秋季腹瀉也有很好的療效,而且由于推拿無痛苦,操作簡便,比起吃藥,許多孩子更能接受。
秋季腹瀉在預防上一般無特殊性,平時多注意孩子的飲食衛(wèi)生,謹防病從口入,要督促孩子鍛煉身體,增強其抵御疾病的能力,只有這樣,秋季腹瀉便會與你的孩子無緣了。
(編輯樊明)
附:嬰幼兒秋季腹瀉食療方
嬰幼兒發(fā)生秋季腹瀉,除了去醫(yī)院診治外,日常生活中還可結合飲食療法,使之加快康復。
(1)焦米湯糊:將新鮮大米磨成粉,然后把米粉放進鍋內用文火炒黃(但不可炒焦),再加進適量的水和少量的糖(甜食)或“上好的醬油(咸食),調勻后燉成米糊即可。這種焦米湯糊,因米粉經(jīng)鍋炒黃后,其中的淀粉已成為糊精,更有利于嬰幼兒消化吸收;而且,其中一部分米粉在鍋炒過程中已炭化,具有特殊的吸附止瀉作用,從而收到加快秋季腹瀉康復的效果。此外,如用優(yōu)質粳米適量,同樣置于鍋中以文火炒黃后熬粥,再調以糖或醬油,給嬰幼兒喂養(yǎng),也有一定的療效。
(2)蘋果泥:將蘋果洗凈削皮,爾后利用湯匙把果肉刮下并攪成泥糊狀即成。制成的草果泥,其纖維較細,對腸道的刺激少;且因其含有一定的堿質與果膠,而具有吸附止瀉之功效。加上其中鞣酸的收斂止瀉作用,可使秋季腹瀉加速痊愈。
(3)胡蘿卜湯:取胡蘿卜200克并洗凈切碎,然后加水500克煮爛濾汁去渣,再用適量的白糖調化后讓嬰幼兒飲服。這種胡蘿卜湯之所以有效,主要是因為胡蘿卜中富含堿質、果膠,有利于大便形成及吸附細菌毒素之故。
(4)蛋黃油:取雞蛋若干枚,煮熟,去蛋殼和蛋白取蛋黃,將蛋黃放入鍋內,以文火加熱,待水分蒸發(fā)后再用武火,并不斷攪拌,蛋黃的顏色由黃而焦,由焦變黑,最后油出,過濾裝瓶備用。每日口服3次,每次以2歲兒服2毫升量,根據(jù)年齡酌情增減。用此法治療,一般2次見效,3~4次腹瀉漸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