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仁
對于錢鐘書、楊絳夫婦和林非、肖鳳夫婦之間,在"文革"后期發(fā)生過的一場鄰里糾紛,我原先也曾略有所聞,卻知之不詳,總覺得這件已經過去了將近三十年的瑣事,如果雙方都能夠采取寬容和淡化的態(tài)度,不再對它絮絮叨叨地糾纏不休,而讓它從冷卻中漸漸消逝,未嘗不是一樁明智之舉。如果一定要嚴肅認真地反思或總結此種人生經歷的話,那似乎就應該開闊自己的胸懷,提高自己的境界與情操,從反思"文革"中間種種歷史陰影的角度出發(fā),分析當時許多極不合理的潮流與措施,是如何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以及某些行為,從而對于有關的人們都造成了極大的損害,這樣寫起來才可能會具有啟發(fā)讀者的思想意義。
我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情,閱讀了楊絳的《從"摻沙子"到"流亡"》(《南方周末》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在讀完之后真感到分外的驚訝和沉重,為什么要如此惡意地運用"沙子"等等的貶詞(有的我不愿重復了,怕弄臟了自己的文章),向對方進行十分刻薄和兇狠的人身攻擊呢?林非先生和肖鳳女士真是這樣蠻不講理的人嗎?我在好多年前為了要采訪肖鳳女士,閱讀過不少描寫和贊揚他們的文章,留下的美好印象跟楊絳女士的極端貶抑相比起來,其間的差距真是太大了,究竟孰真孰假呢?
一般說來當人們抵達了高齡的階段之后,總應該變得更為曠達、慈祥和寬厚一些,可是為什么楊絳女士的這篇文章將對方咒罵得如此厲害?對方究竟如何深深地獲罪于他們,從而形成了如此不可饒恕的深仇大恨?這篇文章最使我覺得惶惑的是,楊絳女士既然已經坦白地承認了,是錢鐘書揮起大棒打了林非先生,如果不是林非先生用手臂擋住,擊中頭部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說是自己"做了不光彩的事",如果此種反思是很真誠的話,就不該再如此迫不及待地猛烈攻訐對方了。二○○○年一月二十七日的《文學報》,在同時刊載雙方的文本時,還發(fā)表了谷泥先生的短評《不做"看客"》,說是文化人之間打架下手竟如此之狠,差點兒害了性命,充分證明了人性之惡。此話真是值得深思。為什么連自己都承認是毆打和咬噬了對方,卻還要如此充滿惡意地去攻訐對方呢?這真使我感到百思而不得其解。
肖鳳在《林非被打真相》一文(《中國經濟時報》二○○○年一月二十一日)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有時跟她的眼光交織在一起時,似乎也感覺到了她仇恨的心情",多少讓我找到了一條尋求答案的途徑,如果沒有這樣日積月累的仇恨的心情,確乎就不會出現(xiàn)楊絳女士如今撰寫的這篇文章。原來問題的關鍵就是在"文革"期間,他們單位的"革委會"在進行"斗批改"的階段時,為了解決年輕研究人員的住房過于局促和擁擠,實行了一種在后來造成不少尷尬局面的調整住房的措施,把許多研究人員捏合到了一起居住。根據(jù)肖鳳女士此文的說明,僅在這一座只有三十二個單元的四層小樓的公用住房之內,就同時搬進去十家年輕的研究人員,涉及到調整住房的比例竟高達百分之三十左右,也可見這個單位居住情況的異常緊張了。這種住房擁擠的情況,其實在當時是比比皆是的,因為從全國解放之后不久,就熱衷于掀起一場又一場緊張激烈的階級斗爭,同時還錯誤地批判了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論,卻沒有從整體上合理地解決社會生存環(huán)境的有關問題,認真負責地考慮去建造更多的房屋,不斷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而讓眾多的人們長期擁擠和混雜在一起居住,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真是處于一種悲劇性的氛圍之中。
錢家原來是并不屬于此種情況的幸運者,獨自居住著一個單元,卻在"文革"時期"斗批改"的階段中間,被迫打破了一統(tǒng)的局面,由此產生出不快與反感的情緒來,自然是完全合乎心理邏輯的;而肖鳳女士也反復說明了自己家庭的遷徙,是因為護理他們新生嬰兒的保姆,提出絕對不能與他們夫婦同住在只有一間狹窄的臥室內,而不請保姆幫忙,他們夫婦又無法上班,雖然經過了再三的猶豫,最后也只好作出遷徙的無奈選擇。當時此種"斗批改"的措施,只能算是面對住房問題尖銳矛盾的一種粗糙的操作方法,除此之外或許確乎也找不出更為妥善的方案來,結果是造成了許多的人家,雙方都處于別扭的環(huán)境里面,或明或暗的不和、嘔氣與吵架,往往就會成為必然要發(fā)生的事情。然而像楊絳女士表現(xiàn)得如此強烈和延續(xù)至今的仇恨的情緒,似乎也是較為罕見的。
此種極不合理的居住狀況,不僅在"文革"中間大量的發(fā)生過,她們兩個文本所敘述的這場發(fā)生于"文革"后期的糾紛,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悲劇罷了。就是在"文革"之前也始終存在著住房緊張的嚴重的社會問題,其中的痛苦與悲傷,遠遠地超過了楊絳和肖鳳所敘述的情況。有多少像肖鳳女士這樣的知識分子和職員工人,她們晝夜都渴望著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小的獨立空間,而不是萬般無奈地被分配到一種暫時解決困境的困境中去,然而她們在當時能夠有這樣的幸運嗎?值得欣慰的是在"文革"結束之后的中國大地上,出現(xiàn)了一片改革開放的新氣象,人們的住房問題獲得了大幅度的改善。如果能夠從這樣的視角反思那一場小小的糾紛,而不是充滿仇恨和惡意地攻訐對方,文章所表現(xiàn)出的胸懷和境界,是不是會迥然不同呢?
楊絳女士這個大規(guī)模發(fā)動進攻的文本中,人身攻擊的氣息確實是十分明顯的;而肖鳳女士這個防衛(wèi)性的說明情況的文本,企圖澄清被攻訐的情況并非事實,基本上是采取說明文字的寫法,卻也潛藏著一股被攻訐之后的極大的怒氣,在文章即將結束時終于爆發(fā)了出來。由于楊絳女士的文本是屬于進攻的性質,首先提出了不少的糾葛,這自然就引起了我加以仔細分析的興趣,而在經過了這種辨析和對照的工作之后,就不能不發(fā)現(xiàn)其中敘述的不少情節(jié),明顯地不符合正常的情理與基本的事實,帶上了不少虛構的因素,有的甚至還渲染得過分的離奇,簡直像是在滔滔不絕地"戲說"著什么。
譬如說楊絳女士敘述肖鳳在進駐"學部"的"軍宣隊"第一把手面前,竟無緣無故地大罵她女兒是"五·一六的臭寡婦",這自然是為了刻意渲染對方的兇悍。不過只要是經歷過"文革"這一段生活的人們,就一定終生都難以忘卻:當時在"工宣隊"或"軍宣隊"任何成員面前,都是絕對不敢高聲嚷嚷的。他們的任何一個指示和號令,都可以決定自己目前或是以后的命運,大家在、工軍宣隊的年輕師傅和班、排長面前,也都只敢和和氣氣與恭恭敬敬地說話,怎么會像是吞下了豹子膽似的,敢在這軍宣隊的第一把手面前,如此膽大妄為地吵吵鬧鬧?這樣的一種場面是決不可能發(fā)生的。我曾經采訪過肖鳳女士,后來又有過不少的交往,深感她是在待人接物方面極有禮貌的一位作家和教授,像那樣的寫法純屬是為了給對方抹黑,而任意進行涂抹的一種謊話。
又譬如說為了丑化林非先生與肖鳳女士的品格,楊絳敘述錢鐘書去了河南的"五七干校"之后,林非與肖鳳躲在自己的小屋內,竊竊私語地嘲笑她女婿上吊自殺的事情,用以證明他們的幸災樂禍。其實這只要讀者稍微轉動一下頭腦,略加一絲分析的話,就可以判斷出來這是一種編造得很不高明的假話,因為林非和錢鐘書是在同一個單位工作的,在當時一再號令"連鍋端"的強制的氣氛中間,林非和錢鐘書已經在同一天去了千里之外的"五七干校",怎么會有可能滯留在北京,嘲笑他們家中發(fā)生的災禍呢?我還可以找出證明這一點的鐵硬的事實來,這就是我在多年前閱讀過林非的散文《我和牛》,敘述他們整個單位凄凄戚戚地離京遠行的慘狀,以及他自己坐在奔騰南下的火車上,被妻離子散的痛苦所折磨的顫栗的內心。這篇早已發(fā)表的作品,絕對不可能是預測到多年之后會有楊絳女士的文章,才作出精心的預防,他確實是早已去了遠方的"五七干校",當然就不可能關起門來,跟肖鳳悄悄地嘲笑他們。像這樣不假思索地編造謊言,企圖給對方抹黑,應該說是一種很拙劣的手法,所收的效果就適得其反了。還有一個問題是即或別人在自己的小屋里"竊竊嬉笑",就一定是"嬉笑"你們嗎?
我閱讀過《錢鐘書傳》《楊絳評傳》(孔慶茂)和《錢鐘書傳稿》(愛默)這幾本書,在那里都含糊其詞地說是"文革"期間,由造反派組織指派一對年輕的造反派夫婦,住進他們傳主的單元里去,這些情節(jié)都敘述得并不清楚。楊絳女士這一回的文章倒是講得很明白的,她說是在一九六九年夏天,自己的住房"分掉兩間",住進來的"只是需要住房的人,政治面貌和表現(xiàn)各各不同",接著就將遷入的對方稱為"沙子",這自然是一種懷恨在心的蔑視之意,卻也并未把仇恨的對方說成是"造反派",在這一點上似乎比孔慶茂和愛默先生要顯得實事求是。
今天回顧"文革"的往事,"造反派"早已成為一個具有惡謚意味的名稱了,然而在當時作為"響當當?shù)脑旆磁?,卻又是多么光榮的事情。正因為在當時作為"造反派"的成員,是一樁十分榮耀的事情,所以就必須是在"階級出身"和"政治表現(xiàn)"這兩個方面,都能夠經得住檢驗的人們,才會被接納和參加進去。肖鳳女士的文章已經說明了,林非先生在"肅反運動"中的"右傾立場",以及在"反右派運動"中的"平均主義的錯誤思想",早已受到過批判和處分,從"文革"開始之后,又被造反派張貼的長篇大字報上,批判為"漏網右派",真是處于岌岌可危的局勢,怎么可能參加到這個"響當當"的行列中去,享有造反派的殊榮呢?如果這些傳記作者在"文革"期間,竟敢給林非先生戴上這頂桂冠的話,肯定會被真正的造反派憤怒地批判為一種褻瀆的行徑。我早就從林非先生的《記趙樹理》和《小災小難》等散文中,得知他幾十年來坎坷的生活歷程,這肯定也不可能是預先編造好的假話,再加上楊絳女士文章中的確證,充分地說明了林非先生絕對不可能是當時的"造反派"??讘c茂和愛默出于丑化自己傳主對立面的目的,只是根據(jù)一些撥弄是非的誤傳,就不加調查與分析地隨意寫作,說明他們寫作的態(tài)度實在是太不嚴肅了。運用楊絳女士這篇文章中的說明加以對照的話,也顯示了他們的這些文字完全是違背事實的,像這樣平白無故地損害和侵凌一位著名學者的名譽權,就是從傳記寫作的道德原則來說,是不是問心有愧?
不知道楊絳女士是否閱讀過這些傳記材料?總是有下述的兩種可能,一是也許由于寫作生涯的過于忙碌,無暇去顧及那些文字;其二是也許在看到之后就讓它去流傳。她這一回的文章正是將對方說成"革命男女",運用如此的模糊戰(zhàn)術,將這個名詞隱隱約約地引向"造反派"的方向。而當前不少年輕讀者對于"文革"中間的許多情況,又往往是混混沌沌地搞不大清楚,于是此種老謀深算的良苦用心,不就容易達到自己進行如此引導的目的了嗎?她在自己的這篇文章中間,又將林非先生說成"是整五·一六而為革命立功的人"。當時的所謂"整五·一六",是針對在劇烈斗爭中一批垮臺的造反派而言的,后來卻又不了了之,成為"文革"中間一個至今尚未徹底解開的謎團。根據(jù)楊絳女士的此種說法,就更是從她自己"政治面貌和表現(xiàn)各各不同"的界定,又進一步把林非先生視為與"造反派"對立的人了。其實在"文革"時期的整個社會氛圍里面,始終都分外地重視"政治表現(xiàn)"與"階級出身",參加"造反派"也好,整治"造反派"也好,都必需符合這樣的兩個條件。在政治與思想上屢受批判和處分的林非先生,無疑是不可能被畀以如此的重任,立下這種功勛的。
楊絳女士在敘述當時分配房屋的過程中,說是林非先生的母親從南方特地趕來充數(shù),充完了數(shù)又被匆匆地打發(fā)回去,肖鳳女士已經對此作了辯誣。我早就閱讀過林非先生的散文《兒子的生日》《母親的愛》這些篇章,知悉了老人在事先就早已前來北京與他們夫婦團聚,也知悉了老人的聰慧和母子間的深情,將這兩者對照起來加以考察的話,可以證明肖鳳女士的論辯是屬實的。更何況從誰都難于動搖的母愛這種角度來說,也不可能出現(xiàn)像楊絳女士那篇文章中所編排的這些對話。為了給對方抹黑而不惜虛構出經不起推敲的話語,從而也傷害了已經安息于九泉底下的無辜的老人,這樣的做法實在是太不可取了。
楊絳女士敘述當天發(fā)生糾紛的情況時,說是對方在共用的過道里隨手就打了她女兒一個耳光,她才沖上前去廝打的,她女兒拉曳著想加以阻止卻拖不動她,可見她使出的氣力極大。既然已經出現(xiàn)了這樣狠命的廝打,她女兒只要具有正常的思維能力,就首先會考慮到趕緊護衛(wèi)自己的母親,或者是趕快把兩人拉開,或者是呼喚在屋內的父親,或者是兩個人一起去打對方。然而在被楊絳女士描繪得如此緊張與危急的局勢之中,她女兒竟完全不采取上述這些用來度過難關的應急措施,不顧自己正在廝打中的母親,離開現(xiàn)場獨自下樓去尋找居委會的主任來調解,這樣的行動簡直是無法想象的,那么答案似乎只能是如此:她女兒當時根本就并不在場。"隨手就打了她一耳光",顯然也就成了編造的謊言。我反復比較了楊絳與肖鳳這兩個文本對此的不同敘述,感到后者的說法更為合理,因而就更為符合當時的事實。
楊絳女士敘述兩個"革命男女"抓住她的肩膀和衣領,把她按在地下,然后又提起來,又摔下去,如此這般反復了好多回,當然就會像她自己所說的那樣弄得頭暈腦眩了,盡管如此她卻還能夠抓住對方的手指,咬下去還感到了相當?shù)挠矊?,似乎又是十分的清醒,這樣的敘述就顯出了極大的矛盾。這場在毆斗中不斷拋擲對方的驚險動作,確乎是被渲染得有聲有色,然而兩個文弱的知識分子,能有如此碩大的氣力和高超的技巧嗎?像這樣激烈打斗的場面,恐怕只有京劇《三岔口》里技藝非凡的武打演員,才能夠靜悄悄地不發(fā)出任何聲音來,是不是他們這三個正在打斗的人,也學會了如此高明的演技,否則僅僅是隔著一道木門背后的錢鐘書,居然會聽不到廝打的聲音,不立即趕出來助陣,而要在這個激烈的場面告終之際,才開門而出。根據(jù)肖鳳女士的文本,林非先生是在聽到她疼痛得呼叫的聲音時,急忙從小屋里趕出來的,錢鐘書也應該是在此時聞聲而出,才顯得合情合理。這樣比較起來的話,肖鳳女士敘述得較為樸實的文本,就要比楊絳女士描摹得過于夸張的文本更顯得合理,因而就更為符合當時的事實。
肖鳳女士敘述林非先生在河南"五七干校"時,由于沉重的體力勞動,突患腰疾,曾臥床三月不能動彈,回京后還復發(fā)過多回,行走時都得小心注意。記得我在采訪肖鳳女士的時候,正值林非先生犯病臥床,不能行動,應該可以證明她講的是符合事實的。肖鳳女士也是文弱的書生,而且已被沉重的體力勞動折騰得疲憊不堪,他們兩人怎么能像熟練的京劇或雜技演員那樣,把對方上上下下地連續(xù)拋擲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在共用的過道里那堅硬的石板地上,六十掛零的楊絳女士像這樣"記不清自己給跌摔了多少次",居然還毫發(fā)無損,當天就展開了多方面的交涉活動?真實的情況只能是在清醒的狀態(tài)中間,才會揪住對方的手指,才能狠狠地咬住,從而產生出硬實的感覺來,這不能不引起肖鳳女士疼痛地大聲呼叫,從而引起都在屋內的錢、林二人飛奔出來,引起錢鐘書揮舞大棒打林非的事實。
對于這場在"文革"中間發(fā)生的小小的悲劇,楊絳女士這個文本的基調,是充滿了一種宣泄私憤的強烈情緒,出現(xiàn)不少人身攻擊的詞匯也就并不稀奇了,而且有些情節(jié)也明顯地可以看出虛構的痕跡,企圖運用這樣的辦法去損害對方,這就不是一種正當和負責的態(tài)度了,這就和嚴肅地反思自己"不光彩"的一些苗頭,發(fā)生了重大的沖突。最令人無法接受的是既然承認了自己這方的打了人和咬了人之后,竟還表示他們"墮落"到了對方的水平,這是一種毫無道理可言的十足的霸氣。對于像楊絳女士這樣著名的作家來說,寫出如此缺乏應有胸懷和境界的文字,可以說是很令人失望的。而肖鳳女士也被對方突然的攻訐所激怒,在進行澄清和論辯的過程中間,反彈出了一種過于激烈的憤慨的情緒,表示"深深慶幸自己的人格比造謠者要高尚得無可比擬",冒出這樣的情緒來或許是在意料之中的,接著又進一步指責對方"真是不知天下有羞恥事",這又是被對方的泄憤所傷害之后,比賽著要激烈地向對方泄憤了,這也是一種不必要的過于情緒化的語言,從而也必然會影響自己趨于歷史高度的反思了。你難道未曾想到過自己今天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條件,比在"文革"時期被百般無奈地不住挪動的慘狀來,不知道要提高了多少倍?你難道未曾想到過大家在今天所具有的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比在"文革"時期那種流離顛沛和絲毫都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慘狀來,又不知道要前進了多少倍?如果從這種歷史的高度來反思"文革"時期悲慘的生存狀態(tài),肯定能夠寫出許多動人心弦的篇章來。我閱讀過肖鳳女士的不少作品,突出的印象是她能以真情打動讀者。曾經在讀她的自傳《天若有情天亦老》(《傳記文學》1997年第11期--1998年第1期選載)時,禁不住要掉下淚來,我衷心地建議她應該著重于多寫這樣的篇章。
對于這兩位著名的女作家來說,怎么能夠做到即使當發(fā)生的事情涉及自己的時候,也要冷靜與理智地站在時代的高度來加以描繪和剖析,如果能夠達到這種程度的話,個人恩怨的激烈情緒也許會獲得淡化與消解,羅羅嗦嗦地陷于無聊瑣事的文筆也肯定會停止下來,集中去思考如何使得自己今后的作品更趨于思想和藝術的高度。但愿這不是筆者的一種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