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權演唱過各類作品,提到她唱的藝術歌曲,不能不提《我住長江頭》,在前不久張權誕辰80周年的學術活動中,人們再度聆聽到了這位已故著名歌唱家昔日清湛的演唱。
首先,良好氣息控制產(chǎn)生多層次的力度及音色變化。比如,這首歌第四句是"共飲長江水",在各字級進后,"水"字四度跳進到小字二組A音。她的演唱情緒躍進到這個最高音時,力"P"到"PP"再到"PPP"的變化,并延長至下一個休止小節(jié)。這樣聲音留有余地,意境連綿,既有利于突出后面表現(xiàn),也合乎曲作者的原意。當進入"定不負相思意"一句時,這一句處在中音區(qū),又是全曲的核心句,對于女高聲,不易唱好。但張權唱得字字飽滿有力,"思"字作倚處理,使情感熱切,下連到達D音,非常穩(wěn)定。這一句在結束時,"相"字到達小字二組的A。張權在"定不負"之后換一口氣,深情有力的唱出"相思意"。"意"字在小字二組G音上自由延長,在鋼琴的各弦余音下,漸漸消失,悠長的氣息,滿腹的心緒,托寄于遙遠的天國。
其次,字正腔圓的理解與貫徹。她一方面注重"字正"。在演唱《我住長江頭》首句"我住長江頭"時,她要求在"長"字上增加下方小三度的倚音,為的是不把"長"唱成"暢"。而另一方面注意"腔圓",在演唱"共飲長江水"時,她要求"水"字在跳進中,閉口復合韻母ei一旦唱出便馬上放開,這樣做既守住了字調,又可以避免聲音被擠在喉嚨里。她在教學中對初學者都要求"窄字寬唱"。她自己在演唱這一句時,在漸弱的聲音中,也能仔細辨聽到"水"字從ei到ai的趨勢。張權曾撰文寫道:"對字正腔圓的理解要全面,既要注意字正,又要善于通過正確的發(fā)聲方法達到腔圓的效果。"可見"字正腔圓"這個地道的中國詞匯在張權的理解和實際處理上,將民族風格與科學方法統(tǒng)一了起來,實際上是中西結合的另一種說法。
張權在《我住長江頭》時,多處作了含蓄收斂的處理。這不僅只是一個真假聲結合的輕唱問題,更是一個領會歌曲的思想內(nèi)容的問題。這首作品產(chǎn)生于1930年,曲作者青主,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之后,作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主任的他被誤當共產(chǎn)黨人遭到通緝,被迫隱名埋姓,潛至上海租界,從事音樂工作,開始了他7年亡命樂壇的生涯。期間,他思想感情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一幕幕血淋淋的場面歷歷在目,人生世相,變化多端,不堪回首,特別是朋友間相互出賣、相互殘殺,自己也死里脫生,險些喪命,更是感慨萬千。他借用宋代李之義的詞來抒發(fā)自己的復雜心緒。他曾表示在這首歌中表達了自己的創(chuàng)傷和失意。因此,演唱者在演唱這首歌時,應該多幾份莊重、含蓄和無奈才更合乎作者本意。張權把演唱作為第二度創(chuàng)作,非常強調演唱前的"案頭工作",她把《我住長江頭》視為重點教學曲目,她認為這首歌比復雜華麗的外國歌曲更有深度和難度。她為這首歌作了最好的詮釋?,F(xiàn)在聲樂學生對這首作品的扁缺乏深究,演唱時情感都比較夸張和外在,自然也就缺乏真切的表達。要唱好《我住長江頭》,不能不聽張權。
張權的《我住長江頭》,最能體現(xiàn)她嚴謹、準確和適度的演唱風格。由于這首歌曲的內(nèi)容本身與張權多舛的命途不謀而合,那歌聲里無盡的思念和期盼,聽罷尤如冰炭置腸,催人淚下。
張權一生坎坷不平,身心承受著一般人難以承受的打擊,她默默地在艱難崎嶇中行走,堅強地走過來了。筆者從張權親人那里得知,張權一生最愛唱《我住長江頭》,她是用心在歌唱。張權將整個生命體驗化作了這首歌曲的表達,要想懂得張權,就不能不聽她的《我住長江頭》。她的演唱體現(xiàn)了老一輩學院派歌唱家深厚的藝術功力和豐富的思想感情。或許只有懂得張權的人,才能領略其中之味。 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