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健
5歲起,我讓女兒正式學鋼琴。授琴教師是位頗有造詣的鋼琴老教授。他一絲不茍地教我女兒,每一個手勢,每一次觸鍵,每個音的強弱,以及掌握節(jié)拍的要求,就像對待音樂學院的學生一樣,嚴格而專業(yè)。我慶幸找到了一位好老師。
3個月后,女兒學琴的興趣由厭倦到反感,甚至用大哭來反抗。我和老師商量是否放低要求。老師說:“讓我放低要求是害了她,也害了我!”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鋼琴專家測試了我女兒的音樂素質(zhì),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上海10萬學琴的孩子中,有10位能成鋼琴家,我們就滿足了。”我頓時明白了他的意思。既然不打算把女兒培養(yǎng)成鋼琴家,又何必用培養(yǎng)鋼琴家的要求去要求她呢?我和丈夫商量決定,讓女兒以愉快、建立信心為目的地學琴。
我請了一位大學藝術(shù)系三年級的女學生做女兒的鋼琴教師,學費便宜多了??赡芩膶I(yè)水平不及老教授,但以我們的要求來教女兒則足矣。
她不太講究指法,倒很重視練習曲的選擇,盡量選讓孩子彈得開心的曲子,如:“快樂的鳥兒”、“玩具風車”、“小木偶”、“小餅干之舞”等等。女兒覺得好聽好玩,又短小,不要花費多少練習時間就能彈成一曲,便興趣大增,而且常常因為彈得流暢熟練而得到一顆老師親手為她做的幸運星。
女兒又喜歡學琴了。她告訴我,她彈奏“跳音”的感覺,“像碰到一件很燙的東西那樣?!边@是她在老教授那里老學不好的一課。現(xiàn)在,她彈琴的技巧按正規(guī)要求是有距離的,然而,她彈得高興,對自己充滿自豪,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