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玉
一天下午1點前后,5歲男孩小明吃過午飯后由爺爺王某領著到幼兒園上學。進了幼兒園大門內(nèi),院中無人。王看見通往花園的小門外,有位幼兒園老師正帶著幾個孩子玩耍,遠處花園內(nèi)的花窖前也有一群孩子在玩耍,大樹底下還坐著一位幼兒園老師在乘涼。王便領著孫子向老師走去,當走到距離老師還有四五米開外時,王松開小明的手,叫他自己找老師去。小明看見小朋友們在花園里玩得正起勁,早就耐不住性子了,撒腿就向花園里跑去,王某在后面不停地叮囑:“慢點,別摔著了!”然后就轉身回去了。到下午4點時分,放學時間到了,老師一邊把孩子們召集到前院做游戲,一邊等著家長們來接孩子。這時,來接孫子的王某在做游戲的孩子群中沒有看見自己的孫子,便問老師,老師卻說:“你孫子今天下午沒有來?!蓖跄潮阆蚶蠋熤v了自己送孫子的事。老師馬上四處尋找。后來在花園窖內(nèi)的積水中發(fā)現(xiàn)了小明,急忙將其撈起,此時的小明早已溺死多時。小明家長認為,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后,家長就脫離了對孩子的監(jiān)護,監(jiān)護職責已轉移到幼兒園,孩子在幼兒園期間溺水死亡,責任應由幼兒園承擔。而幼兒園則辯稱,王某沒有把小明親自交到老師手中,幼兒園老師和同學當天下午都沒有看見小明,幼兒園與小明之間沒有發(fā)生監(jiān)護責任的轉移,對小明的死亡不應當承擔責任。
家長送孩子上幼兒園,未將孩子親自交到老師手中。小孩獨自找老師時,路過院內(nèi)花窖溺水身死,這個責任該由誰來負呢?本案中,對于小明的死亡,幼兒園應當負主要責任,家長也負有一定責任。但這是兩種性質(zhì)不同的責任,幼兒園承擔的是民事上的過錯責任,家長承擔的是監(jiān)護職責,也即無過錯責任。
我國有關法律規(guī)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傷害或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
小明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幼兒園對他的死亡負不負責,關鍵取決于有沒有過錯,也即幼兒園是否盡到了保護幼兒在園期間的安全職責。從小明死亡事件發(fā)生的全過程看,幼兒園在以下兩個方面沒有盡到保護職責。首先,在接送制度的執(zhí)行上有漏洞。當王某領著小明去幼兒園時,幼兒老師正領著其他孩子在花窖前活動,沒有安排值班老師負責幼兒的交接工作,如果當時有老師在園門口值班,小明就不會在無人知道的情況下發(fā)生意外。這屬于幼兒園管理不善,應為此負相應的管理責任;其次,幼兒園對園內(nèi)的危險的設施沒有采取防范措施。幼兒園在未將花窖拆除的情況下,對無門、有積水的花窖沒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對于無防護措施的花窖,幼兒園應當預見到這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幼兒可能發(fā)生的危險(掉入溺水)并及時采取措施消除事故的隱患。如果幼兒園事前在花窖周圍圍有醒目的圍欄并清楚窖中積水,小明就不會掉入窖中并被積水淹死。
另一方面,作為小明的家長王某也未盡到監(jiān)護責任。按照通常的規(guī)定,王某將小明送到幼兒園后,應當將孩子親自交給值班老師并與老師進行交接后才能離開,這樣才視為監(jiān)護責任的轉移。而王某既沒有走到老師跟前,也未向園中的老師打招呼,卻讓小明自己去找老師,這是監(jiān)護職責不到位,對于小明的死亡也應負一定責任。
這一不幸事件給我們的啟示是,作為家長,在接送未成年孩子(尤其是幼兒)上下學過程中,一定要親自完成與學校、幼兒園進行孩子交接過程;作為學校(幼兒園)和老師,應當嚴格執(zhí)行孩子交接的有關規(guī)章制度,安排值班老師在園門口隨時等著接家長送來的孩子,同時還要常規(guī)性地檢查校園設施安全狀況,及時消除隱患。